2016年04月11日08:00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黎华联

  “网点一开,客户自然来。”过去,增设物理网点一直是国内银行进行规模扩张的主要手段,网点数量多、总资产规模大,就意味着赚钱多。随着银行网点交易量持续降低,传统银行互联网业务的快速推进,超90%的个人业务可通过电子渠道完成,处于网络金融转型初级阶段的商业银行,对于物理网点的扩张和布局则出现分化。

  有银行减少了境内分支网点的数量,有银行则有所增加,更多的银行则更强调网点的布局建设,银行正在探索网点或者说渠道的未来发展选择,直销银行、社区银行、网络贷款都成为银行努力的方向,远程银行、智能银行也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象

  徒增成本,银行表态不扩张物理网点

  在中国银行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表示,虽然该行网点在大银行当中不算多,但已不准备再扩张物理网点。

  这种表态或许已经表露了一种方向。近两年,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增长迅速放缓,部分银行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15年,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在营业网点的数量上分别减少了26个和6个,而工商银行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了营业网点的减少。

  部分股份制银行的网点增速也大幅下降,例如民生银行在2014年增加了166个营业网点,而2015年仅增加了80个;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去年的网点数量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另一部分仍处于扩张期的银行则在营业网点数量上突飞猛进。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也保持了百余家营业网点的增长幅度。

  对于银行来说,物理网点既是财富也是负担,一方面庞大的网点带来稳定的获客和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经营场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也不言而喻,在布局上各家银行更强调取舍。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在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过去三年,我们铺渠道、布网点,力求将这块短板弥补上,目前全国区域分支机构已逾1000家。但未来三年,平安银行物理网点发展数量将明显放缓,并将对部分区域分支行的网点数量予以压缩。过多、过于密集、布局不合理的物理网点只会徒增成本。”

  影 响

  减少柜员,有三成银行岗位或被裁撤

  伴随着银行对网点的调整,银行柜员开始减少。根据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只有3家国有商业银行出现柜员配置的减少,而2015年,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减少了该项配置。

  上市银行中,共有五家上市银行柜员减少,其中包括:中国银行减少柜员4014人,建设银行减少4881人,中信银行减少537人,华夏银行减少35人,兴业银行减少291人,五家银行合计减少9758人;此外,邮储银行减少2538人,广发银行减少131人。

  其余上市银行柜员仍保持增加,较多的有:农行增加6909人,招行增加490人,浦发银行增加740人。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去年,银行业离柜交易金额达1762.02万亿元,同比增长31.52%,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为77.76%,同比提高9.88个百分点。

  花旗集团公布的最新报告也可能会令到这些一线银行员工倍感紧张,报告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作业被科技所代替,银行就业岗位数量的削减速度有所加快。由于零售银行业实施自动化,在2015年至2025年间或将有30%的银行就业岗位被裁撤。

  报告表示,对于那些大银行来说,银行网点以及连带的员工成本占据了整个零售成本的65%左右,面对银行业务自动化的威胁,上述就业岗位面临严峻的风险。银行网点的柜员岗位尤其会受到威胁。自2007年达到峰值之后,美国国内银行网点柜员数量下降了15%。花旗集团表示,由于所从事的工作最终将实现自动化,大约会有三分之二的银行雇员最终将失去岗位。

  轻型化、智能化,试水直销银行,拥抱互联网

  “你以为你的对手是友商,实际上你的对手是时代。”一位银行高管这样表述,银行,正在寻找符合时代需要的银行服务新模式的路上,渠道转型迫在眉睫。

   方向1

  物理渠道承压, 向轻型化、智能化转型

  收缩以及人员出现减少的端倪,无疑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渠道对物理渠道的替代越来越强,物理渠道的地位将进一步受到挑战。

  来自德勤的统计数据显示,各主要上市银行的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都在迅猛增长,到2013年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均达到70%以上。而中行年报数据则显示,2015 年,该行电电子渠道对网点业务的替代率达到 87.97%。而浦发银行的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91.47%。

  “国内银行客户的行为模式和需求正在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更快。”德勤表示,客户的偏好从 “面对面的柜面交易”向更为便捷的电子渠道转移,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和其他金融机构非银渠道的发展,使得客户在支付和投资等方面的选择更加自由和广泛。“客户对银行网点的依赖越来越少,去网点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这种趋势使得银行更为衡量物理网点的投入和产出。一些银行开始对网点进行“智能化”和轻型化的改造。

  以工行为例,其透露,2015年改建完成轻型网点1082家,另外推广网点智能化服务模式,全年累计完成网点智能化改造3121家,其中深圳分行实现了全辖所有网点的智能化。“在利差收窄、银行经营成本升高的今天,智能化网点普及后,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某国有银行个金部人士告诉新快报记者。

  方向 2

  渠道转型迫在眉睫, 试水直销银行出路

  从2014年开始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的情况来看,虽然业务侧重点不一,但无论是传统业务模式的民营银行还是互联网银行,网点都不是民营银行的焦点所在。早在开业初期,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就已经表态专心做互联网银行,不设物理网点,而其余三家民营银行目前也仍未突破“一行一店”的试点政策(在总行所在城市仅可设1家在行式营业部)。

  “很多银行在直销银行、社区银行领域积极探索,新成立的民营银行提出无网点的渠道概念,都是未来银行渠道发展模式分化的证明。”德勤认为,那些执着于现状不愿意做出变革的银行将在运营成本上升和客户偏好改变的双重压力下逐渐丧失竞争力。

  国内多家领先银行在不断加大对电子渠道投入的同时,也纷纷试水不依赖于物理网点的类直销银行的模式创新,比如,平安银行的“橙子银行”、光大银行的“阳光银行”等,而中信银行还与百度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百信银行。

  而从披露了相关数据的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起步较早的银行在直销银行方面有一定的成效,客户数量有较大规模的增长。平安银行的直销银行平安橙子客户数506万户,较年初增长883%。工行的“融e行”是对原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整合改造形成的直销网银平台,目前已有1.9亿的客户基础。

  截至目前,几乎各大股份制银行都配备了直销银行,全国已有近30家直销银行平台。不过,直销银行目前能提供的服务相对单一,营销点都集中在较高收益率的货币基金类产品上,其APP也近似于支付宝,但功能却少很多。

  方向3

   大跃进后遇冷,社区银行还有长路要走

  近两年,社区银行是银行业的热词。截至2014年,社区银行中民生、光大、兴业、浦发、平安在获得牌照并投入运营的社区支行数量方面排名前五,分别为406家、286家、232家、118家、71家。

  不过,各家社区银行在业务开展方面,同质化倾向比较明显,提供的无非是开卡、申请信用卡、售卖理财产品等业务,有的银行也提供个人消费贷款。

  2015年以来,各家银行社区支行网点扩张速度明显下降,业内也少提及社区银行。“盲目的投资很难获得好的回报,现在已经有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国内新建的社区银行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德勤表示。

  业内称,社区银行在便民利民方面确实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大多数还缺乏特色,要想依靠社区银行实现网点轻型化、加速零售业务发展的美好愿景,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社区银行作为银行网点的一个探索方向,并非全无价值。平安银行的2015年年报显示,2015年末,平安银行持牌开业的社区支行达到304家,其中119家社区支行管理客户资产过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从未来来看,社区银行原来纯粹做物理网点,要考虑线上线下的融合,加强互联网渠道的建设,物理网点更多地承接线下落地的一些工作,这样也会让社区银行的物理网点发挥最大的价值。这也是未来社区银行新的发展趋势。

  方向 4

  发力网络贷款,拥抱网络或扳回一城

  现在,网络贷款也成为银行借助互联网金融,摆脱营业网点的束缚的一个渠道。

  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也加快了拥抱互联网金融的步调,已有多家银行陆续推出网络贷款业务。例如,建行的快e贷、民生银行的民生e贷、浦发银行的网贷通、中信银行的POS贷等,在线申请、实时审批、自助签约、随借随还等成为标配。

  借助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2015年商业银行网络贷款取得突破。如在2015年9月,工商银行网络融资中心成立,其表示,对于贷款额度小、信息对称、可纳入风险控制模型的贷款可以实现线上自助操作。农行年报也表示,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农行面向全网用户提供集网络支付、网络融资、投资理财、信息服务、供应链金融为一体的五大产品线。

  中行亦表示,该行研发全流程在线的纯信用网络消费贷款产品——“中银E贷”,推广以“沃金融”为代表的网络经营贷款模式。

  为做好线下贷款业务线上化,2015年,光大银行全面推动二手房托管配套融资、个人住房公积金消费贷款、理财质押贷款线上化、互联网融资平台等网络贷款重点项目。

  相比新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商业银行在资金成本、放贷效率、风控数据以及专业人才方面的既有优势十分明显。如授信额度方面多则可达数百万,远高于互联网平台的消费贷款额度。在贷款利率方面,相比P2P、电商等互联网信贷产品18%-30%的年化利率,银行的网络贷款成本较低约在15%或以下。而在风控层面,与其他互联网贷款产品一样,商业银行的网络贷款都强调了是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在线自动审批和放款。

  在银行业内看来,银行本身在数据处理能力和风险管控上尚存在较大优势,只要在渠道上有所创新,就可能守住阵地甚至扳回一城。

  网络商城几乎成标配,但并非所有银行获认可

  观察

  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已有一段时间,比如建行在2013年就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银行网络商城早已成为了各大银行的标配,工行“融e购”、 农行“e商管家”、中行“中银易商”、交行“交博汇”均已陆续上线。

  工商银行的“融e购”平台业务范围则更加广泛。按照年报中的表述,其业务领域涵盖B2C、B2B和B2G(企业与政府采购电商平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涵盖日常消费品、金融产品、地产、旅游、汽车、交易、集中采购等领域。联合国内多家知名房地产公司打造“线上选房、线上按揭、线上支付”的业务模式,销售额超过220亿元。

  股份制银行中,去年光大银行整合电子商务平台“购精彩”商城成功上线。截至2015年底,光大“购精彩”商城上线一个月,注册用户超过7万户,销售额近5000万元。

  不过,也应看到,虽然网络商城几乎成了当下各大银行的标配,但并非所有银行电商都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一些银行电商平台上,许多商品无人问津,成交量为零。业内专家分析,虽然银行在现金流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信息流和物流的投入欠缺,使得银行电商先天存在跛腿缺陷。银行应依托在大数据挖掘上具有的优势和潜力,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整合,创造一种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责任编辑:孔瑞敏 SF16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