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金融曝光台:理财遇飞单,存款变保单,理赔遭遇霸王条款,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金融机构申请入驻,第一时间倾听用户声音。
文/翁晟 编辑/刘洋
2015年的财富管理市场面临着异常复杂的局面,要在新的一年里做好财富管理需要掌握两点:一是掌握权益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平衡,二是加强产品的风险识别能力。
2015年在中国财富管理历史上注定是要被人铭记的一年,资本市场的急剧变化和跌宕起伏,让所有财富管理的机构和投资者都措手不及。笔者希望通过回顾2015年财富管理市场的大事件,总结更多的经验教训,同时为不久后即将到来的2016年财富管理做好准备。
2015年大事记:
一、重返全民炒股时代(1月-6月)
2015年6月12日,是整个2015年财富管理市场最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近6个月时间都可以归属为重返全民炒股时代。在这个阶段,中国股市大涨,上证指数从2014年年底的3234点一路上涨到6月12日最高的5178点,涨幅高达60%。在此阶段,配资炒股这一杠杆作用极度放大,成为了很多激进投资者的利器,中国又进入了“人人炒股,人人是股神”的阶段。
对于财富管理市场来说,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极度上升,纷纷涉足股市投资,并且提高了自身的投资收益率要求,以往非常热门的固定收益类品种,如信托、资管等收益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大量社会资金开始向证券类市场移动。而传统的信托业以及新型的基金子公司资管和证券资管开始明显向证券化倾斜。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报告,一季度信托公司的证券类信托投资规模同比大增79.84%,二季度证券类信托规模继续增加,并已经超越了以往火爆的融资类信托总规模,占到信托规模的39.33%,而融资类仅占26.55%,因此可见在全民炒股阶段社会财富转移之巨。与此同时,阳光私募基金、产业并购基金、定增类基金等产品纷纷登场热卖,在这一阶段权益类资产远大于固定收益类资产。
二、打击配资股市崩盘时代(6月-8月)
事实上,从4月起证监会[微博]就开始为过热的股市降温,矛头重点就在于场外配资业务和融资融券业务这两项杠杆交易,而反映在股市上,就是从6月15日开始一直到8月26日的快速下跌。伴随着打击配资,中国股市第一次面临了去杠杆化这一新鲜事物,无论是制度还是救市措施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仅仅两个月,上证指数就从5178点狂跌到了2850点,跌幅高达45%,多次千股跌停、再跌停成为了股民心中永远的痛!
对于财富管理市场来说,这一雪崩式的洗盘,似乎验证了巴菲特的名言:只有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沙滩上裸泳”。在具体的投资产品上,分级基金触发下折、著名私募亏损严重被迫清盘、证券类信托和私募基金发行锐减等,都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投资者风险教育课,特别是对于购买分级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在下折日最后一天依然盲目买进分级基金的投资者比比皆是。而打击配资带来的全面清理措施,使得诸如伞型信托、HOMS系统这类创新产品都销声匿迹了。在这一阶段权益类资产遭受沉重打击,亏损严重。
三、固定收益类资产火爆(8月至今)
8月26日,上证指数跌至2850点,在此前股民经历了暴涨、暴跌、反弹、再暴跌,很多股民已经对股票丧失了信心,开始转而追求稳定的固定收益。这一时间段,各种固定收益类品种,无论是信托、证券资管、基金子公司资管都瞬间火爆,而在不久前这些品种还面临着因发行困难被迫减少发行规模的窘境。8月份有媒体报道,某信托公司透露由于投资者太多,近期购买该公司的固定收益类信托都需要先摇号。与此同时,除了信托之外,其它各种资管类产品,只要是和股市无关的固定收益类都被抢购一空,甚至有信托公司产品上线一分钟不到就被抢购完毕。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一方面是大量资金从股市中撤出,转战固定收益市场,而信托作为最有风险管理能力和良好兑付信誉的金融机构,成为了投资者的首选;另一方面是上半年经济形势的下行以及信托产品发行受阻,导致在售的产品数量较少,一时又无法提高发行速度,所以造成了短期供大于求的情况。很多投资者在抢购不到信托和其它资管产品时,开始进入民间金融市场,购买各类高收益低门槛的民间金融产品,例如P2P等。这一阶段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再度火爆的阶段。
四、负利率时代来临 (8月-至今)
作为投资者,如果还沉浸在今年上半年的股市跌宕起伏中而没有关注到负利率时代的来临,那么投资者就已经输在了未来数年财富增长的起跑线上。根据8月的统计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创下了2014年9月以来的新高,而8月26日央行[微博]进行了新一次的降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为1.75%,小于CPI数据。而展望未来,央行还有可能会继续降息来刺激经济,存款利率已经跟不上物价的上涨,负利率时代正式来临。事实上,负利率时代对于财富管理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升,投资者需要寻找更高的稳定收益的品种来替代存款类产品;另一方面不断降息刺激经济,会拉低整个投资市场的风险收益率,从而降低各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因此,如何在负利率时代调整资产配置,特别是在一个越来越低收益的投资市场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是财富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刚性兑付不断被打破(贯穿全年)
刚性兑付一直都是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一块“金字招牌”,它不仅仅用于传统的以信托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也用于以央企债券为代表的企业债市场,可以说是为10多年来固定收益类品种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随着最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刚性兑付越来越力不从心,到了2015年已经有了全面打破的趋势,而且已经不只是在信托产品上,其还有扩大的趋势。
对于信托业来说,2015年绝对是刚性兑付打破的一年。其中有4个标志性事件可以说明这一点:
1.新华信托成“踩雷专业户”——老牌信托公司无法刚兑。
作为老牌信托公司,排名一直在稳定前十的新华信托在2014年开始就不断“踩雷”,而到2015年更是愈演愈烈。如新华信托的镇江冠城计划二期、奈伦农业示范园区、汇源6号等产品均在2015年爆出项目出现风险无法兑付,而联想到2014年新华信托的伤害录润计划、基石7号、华惠119号、华惠50号也均未按期兑付,显然可以断定新华信托已经无力在大规模“踩雷”的情况下执行刚性兑付,事实上绝大部分“踩雷”产品均采取了延期兑付的方式。
2.河北融投事件血流成河——省级担保平台AA+级评级违约。
河北融投事件可能是今年最令信托和银行业震惊的事件。河北融投是国内第二大、河北省第一大的国有担保公司,信用评级为最高的AA+,并在行业内创造了著名的河北融投模式。然而此公司却在2015年年初被曝面临破产,由河北建投托管全面排查风险,并暂停所有对外担保业务。根据数据显示,河北融投保额高达320亿,银行、信托、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P2P等都是他的融资方,由于河北融投暂停担保业务拒绝支付担保款,导致大量产品出现风险,到期无法兑付。为了避免产品风险,包括方正东亚信托、国民信托、厦门信托、华鑫信托、陆家嘴信托、金谷信托、中原信托、华融信托、渤海信托、平安信托及万家共赢资管公司在内的11家金融机构联手上门逼债,并上书河北省政府要求解决问题。这起事件涉及金额55亿,24款产品。这些信托公司目前除了少数自掏腰包垫付资金外,绝大部分都采取延期兑付的方式,例如平安信托、国民信托的旗下产品。
3.地产信托风险释放——兑付风险波及地产业。
如长城新盛信托的财富3号宁波新金和股权收益权集合信托计划就在今年被曝无法按期兑付,新华信托汇源6号房地产信托业也出现兑付问题。
4.华鑫信托无法兑付——保守信托产品也“遭殃”。
值得注意的是,华鑫信托的融鑫源4号能源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该款产品是走正规的银行代销流程由广发银行[微博]向投资者销售。而且该产品“非房非矿”,投资方向为石化能源方向,融资方是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旗下公司,可以说此类产品出现风险确实是让投资者始料未及。
除了信托行业,以证券资管和基金子公司为代表的资管行业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去年被曝出险的金元百利5个资管计划今年到期后未能如期兑付;另外一些有较深厚资产管理背景的公司,如信达新兴资产旗下的多款基金资管产品,也均出现兑付问题,相比信托的雄厚家底,基金资管和证券资管刚性兑付能力更弱,几乎都采取了延期兑付的方式。
同样,债券市场也不断刷新“踩雷”记录,从中小企业私募债到央企债券都无一例外发生过兑付问题。其中以有央企背景作为金字招牌的央企债券发生延期兑付的情况最引人注目,如10月曝光的10中钢债,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债务违约,这也是继11天威MTN2违约后的今年第二起央企违约。
刚性兑付在全方位被打破,揭示着财富管理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以往不管产品风险只相信刚性兑付的投资方式开始面临极大风险,投资者必须要回归到一个谨慎挑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阶段。
六、P2P跑路潮(10月至今)
作为民间金融产品的代表,P2P一直在中国野蛮生长。然而2015年是P2P风险暴露的一年,P2P跑路的消息不断传来。根据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0月P2P跑路或提现困难公司已经高达677家,其中不乏一些经营时间长涉及金额大的公司。而更需要投资者关注的是,作为P2P的领头羊,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在今年3月也被曝出有2.5亿坏账风波,并且宣布将剥离P2P业务,将P2P业务和集团的其他一些业务统一到平安普惠金融平台中去。通过这一平台陆金所更多的是体现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而非以往的P2P发行方。而大张旗鼓新进入P2P市场的阿里集团旗下招财宝平台,也在10月传出有1.22亿首笔逾期贷款本息,虽然已经经过处理归还了本息,但是市场对于其模式里的担保方式和成效已有所质疑。
由此可见,民间金融产品也出现了大量无法兑付的情况,风险逐步暴露,产品选择更为艰难。
2016年展望:
从对2015年的回顾来看,我们会发现,2015年的财富管理市场面临着异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大环境上经济还处在结构调整期,因刺激经济而不断降低的利率,必将延续的负利率时代,整体压低的投资市场收益率……另一方面无论是正规金融机构的产品如信托、证券资管、基金资管、企业债,还是民间金融机构的产品例如P2P,都出现了很多兑付问题,产品的可选择范围越来越小,潜在风险越来越高,财富管理将陷入更为困难的两难局面。
要想在2016年做好财富管理业务,笔者认为必须要掌握两点:一个是权益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平衡,另一个是加强产品的风险识别能力。
相比固定收益市场目前会受到整体收益率下降和兑付风险增大的双重压力,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资产可能会在新的一年有投资机会。而且考虑到整体股市的走势,以及养老金入市和国企改革的进展,在2016年走出一轮股市上涨是可以期待的,投资者可以将部分资金投资在权益类资产上,寻求增值。而在固定收益类品种上,依旧是以保值为主,不需要追求过高收益,避免风险。
在刚性兑付被普遍打破的情况下,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必须重新衡量。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信托、资管、私募基金等都不进行刚性兑付,那么其实选择何种通道发行的产品并没有太大区别,核心关键在于识别产品自身的投资风险。而在2016年,有可能有牌照的私募基金会取代传统的资管公司,成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黑马。根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68家信托公司中已经有31家信托公司备案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而银行也有部分开始参与其中,私募基金由于牌照的灵活性,可以做股权,也可以做传统的债权,因此很有可能会取代传统的资管方式发行大量的投资产品。而刚性兑付的打破,会使得他们的优势相对明显,投资者更容易接受这种新的产品通道方式。
作者简介:翁晟,杭州君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国际金融理财师(CFP),从事理财工作11年。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