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 14:12 《当代金融家》 

新浪金融曝光台理财遇飞单,存款变保单,理赔遭遇霸王条款,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金融机构申请入驻,第一时间倾听用户声音。

  文/本刊记者 韩松 蔡玉冬 闵文文

  访中国人民银行[微博]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博士

  共享经济一定会催生共享金融。共享经济和共享金融将显著改变人类亘古以来的囤积(hoarding)倾向,极大提升资源——包括实物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往无法交易的商品、服务和资产变得可交易,消失了的市场和经济组织形式得以更高形式的再生。

  ▲ 姚余栋 中国人民银行[微博]金融研究所所长

  和姚余栋聊天,自然不能不谈及次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是否决定加息的问题(“不会”,姚余栋判断);谈美联储是否加息,自然要引申到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究竟是周期性(cyclical),还是如萨默斯(Lawrence “Larry” Summers)所言,我们正处在一种“secular stagnation”(长期停滞)之中的问题。在这样的语境下,再探讨他关于“共享经济成为极具发展潜力与想象空间的‘抓手’”的论断才特别恰如其分。

  要将这个问题讨论清楚,的确是个“开脑洞”的过程,其间所涉及的理论探讨,从入门级的Econ 101,到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算法,以及由他首次提出的“四次迁徙”的人类学视角,让我们跳出当下“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噱头,以宏观大历史的视野,看当前正进行中的经济与金融变革,庶几不会迷失。

  按照姚余栋的观点,从10万年前,现代智人的祖先走出非洲,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再到未来的世界中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整个发展脉络和逻辑链条中,共享经济和共享金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四次迁徙—— 一个人类学视角

  《当代金融家》:您率先提出从人类学“四次迁徙”的角度看共享经济与共享金融。请您先谈谈这四次迁徙。

  姚余栋:要理解共享经济学的逻辑,我们需要从人类学和“互联网+”的视角加以审视。从这两个视角出发,我们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首次提出了“四次迁徙”理论。

  第一次迁徙,是大约10万年前智人(homo sapiens)走出非洲,人类就此走向全球。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是狩猎—采集(hunter-gatherers),即男性主要从事狩猎活动,女性主要从事采集活动。两性差异中的诸多方面可以归因于此种分工,诸如,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加长于记忆、具备更强的分析能力与韧性等。彼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50人左右的群体(band)。婚姻作为一种分享模式即在此时出现:狩猎活动具备高预期回报,即充足的优质动物蛋白,但也具备更高的不确定性,即可能一无所获;相比之下,采集活动具备较低的不确定性,但预期回报也相对较低,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此外,其稳定性也受制于季节性波动等制约因素。因此,优化的选择是二者组成家庭,财产共有,平等分享收益,熨平风险。

  第二次迁徙,是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农耕定居时代,人口得以更快速增长,财富得以积累,出现了上千人规模的聚落,逐步形成作为政治实体的城邦,文字、金属冶炼、商品交换、货币等开始出现,人类由此步入文明时代。

  第三次迁徙,是1820年后的工业革命,出现了人口达千万级的大城市。

  第四次迁徙,是当前向虚拟空间的迁徙。网络空间、手机场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当代金融家》:您所提到的第四次迁徙,即向虚拟空间的迁徙,与共享经济的兴起之间,其内在的逻辑该如何归纳?

  姚余栋:首先是征信体系的穿透。在物理空间,个人的行为很难留下痕迹,而在虚拟空间,个体的每一次行动,诸如购物、社交、旅行等,都会留下痕迹。例如,一个消费者在线下购物,不一定会被纳入记录,但在天猫[微博]购物,则一定会留下可追溯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不断地被纳入征信体系内。虚拟空间的这一特性,理论上,使得征信的渗透性极大强化,甄别失信者和作弊者变得更加容易。

  征信的强化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以往在使用租车服务时,我们会回避没有正式牌照的所谓“黑车”,因为我们无从分辨“黑车”的驾驶人是否是“好人”,不愿为相关服务支付合理对价,迫使诚信的服务提供者退出市场,留在市场的往往是非诚信的市场参与者,从而客观上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正规租车市场也就成为典型的“柠檬市场”(market for lemons)。这是信息经济学上的经典理论,可以参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1970年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但在虚拟空间,理论上,此一现象能得以有效解决,例如当前流行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租车平台,服务提供者的身份、信用等可以得到有效验证,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复存在,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并乐于支付合理对价。

  《当代金融家》: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并不一定构成资产所有者乐于分享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很多情况下,拥有和囤积资产,而非分享,可能依然是资产所有者的理性选择。究竟是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可以鼓励分享?

  姚余栋: 虚拟空间的一大特征是供给曲线自动右移,价格不断下降。例如,我们都观察到,天猫平台上的商品价格总体呈不断下行趋势。以往数年的全球经济一方面保持增长,另一方面却处于通缩状态,这让很多观察人士无法理解。但如果考虑到网络经济的特性,这一现象不足为奇:线下的传统商场,受制于物理局限,日均销量可能只有千量级SKU,而天猫之类的网上平台,理论上,销量则可达到无限大。

  商业活动向虚拟空间迁徙,又导致线下资产价格的下降,这又促使资产的拥有者有意愿以出租方式分享资产。

  预期供给曲线右移、资产价格下降,是共享经济学的关键。试想,如果资产拥有者预计某种资源(如原油等稀缺、不可再生资源)的供给将告罄、价格将上涨,则其理性选择自然是“囤积”(hoarding),而非“共享”;反之,如果预期资产供给将增多、价格将下降,则囤积毫无意义,理性选择应是通过出租方式来分享,从而充分获取该资源的效用。Uber、Airbnb等基于分享的模式能得以大行其道,其原因即在于此。可以说,分享经济学最终解决了“囤积”问题,使得曾经消失了的租赁经济重新绽放活力,资产利用效能极大提升。

  创客化的世界——自由人联合体

  ▲ 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资产的证券化。在网络上,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渗透,原本在线下无法定价、无法交易的资产或服务,均可实现动态定价。全球民宿出租平台Airbnb 当前估值超过250 亿美元,远远高于全球最大连锁酒店集团万豪国际,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共享经济的热衷。图为Airbnb 的三位共同创始人,是共享经济模式造就的首批亿万富翁

  《当代金融家》:当经济主体无须购置和囤积资产,而是普遍选择将其拥有的资源进行更广泛地共享,将会对社会生产组织产生何种影响?

  姚余栋:共享经济学将促进经济主体的“创客化”,这与此前的工厂化、公司化模式迥然有异。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马克思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义为“自由人联合体”,一个“创客化”的社会将非常接近马克思的这一愿景:具备技能的个人以合伙制形式组织在一起,通过众筹获取必要资金,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如同工业革命前的自由农民和手工业者。

  未来,共享经济的核心是租赁。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网络化生产,价值链的整合无需在企业内部进行。在虚拟网络时代,创业的入门门槛显著降低,例如在天猫开设一家网店,成本要远远低于获取和维护线下物业的成本,创业者无须巨额的先期固定资产投入,专用设备、设施等,也可通过租赁实现全社会共享,生产经营的固定成本下降。此外,如前文所述,互联网时代,征信的穿透力更强了,对个人信用进行多维度检验成为现实,则工业时代通过企业组织形式降低交易成本的必要性也在下降。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企业的边际在收窄,企业的本质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创客化的企业,专业将压倒资本,专业化合伙人的地位也将超越股权合伙人。

  《当代金融家》:租赁经济的实现有赖于对服务和资产的精确定价,精确定价又取决于该服务或资产是否可分割、可交易。基于虚拟网络的共享经济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

  姚余栋: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资产的证券化。在网络上,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渗透,原本在线下无法定价、无法交易的资产或服务,例如私家车提供的专车或搭车服务,或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缺乏交易历史和可参照成交价格的物业等,均可实现动态定价。以租车服务为例,借助导航软件,可以瞬间计算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里程、交通状况、所需时间等,准确定价,从而使之成为可交易,具备市场性、流通性、报酬性等证券的基本特征,这就是广义上的资产证券化。

  定价的实现有赖于算法。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在共享经济时代,每个微笑都值钱。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平台模式的服务时,会乐于为优质或稀缺的资源或服务支付合理的溢价,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例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在恶劣天气无法获得出租车服务的情况,因为定价缺乏准确性、灵活性和实时性,无法调节供需关系。但使用共享模式的租车平台,平台应用的算法则可根据实时供需情况调整价格。

  这一点看起来很直观,但让我们回顾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有了Black-Scholes模型后,我们才能对期权进行定价,诸多金融创新才成为可能。同理,今天看似直观的共享平台算法,使得诸多过去无法准确定价、从而无法交易的资源具备了可交易性(tradability),真正实现盘活存量,并激发大量创新商业模式的涌现。

  征信的穿透、供给曲线右移、租赁经济重新兴起、经济主体创客化、资产证券化和算法,这六大力量正在塑造网络时代的共享经济,促使价格不断下降,也会对资本回报带来下行压力。

  共享金融——回归与超越

  《当代金融家》:共享经济对金融服务应该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催生您著述中所提及的共享金融。能否请您试举几个共享金融的例子?

  姚余栋:众筹是共享金融的一个典型形式。

  众筹是一种新型注资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股权众筹、债权众筹、奖励式众筹、公益众筹等。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创意项目,如影视作品等,凭借众筹模式得以快速付诸实施。众筹解决的问题是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这也是金融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众筹的理念核心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商务角度而言,众筹可以形成一个自发的正向循环。例如,同样购置手机,购置市场既有品牌产品,消费者通常并无动机向其他人推荐该产品,但如果以众筹生产方式获取一部手机,则该消费者可能有强烈动机向他人推荐,因为在众筹模式下,众筹的参与者越多,产品的价格会更高,参与者所获得回报也越高,从而形成奖励主动分享投资机会和金融资源的机制。

  再如相互保险(mutual insurance)。这本是一种古老的保险业组织模式,保险公司完全由保单持有人所有,盈利以分红或减免未来保费的形式分配给保单持有人。这一模式至今在发达经济体的保险市场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如日本寿险行业的领军企业朝日、明治安田、日本生命、住友生命等,至今仍是相互保险机构。相互保险机构可以理解为一个同质群体,成员各自贡献资金,交由专业团队运作,所有成员相互分担风险,分享收益,寿险、财险均可采用这一模式。在网络化的今天,这一模式的优势重新凸显。传统保险精算和计算机算法可以结合起来,使得风险定价更为精准,并有望改变以往保险业务中强调经理人作用的格局,降低保险成本,使这一古老模式成为虚拟网络时代的新宠。我们已经观察到,国内若干新兴互联网保险企业,其保费价格相当富有竞争力。

  《当代金融家》:提及共享金融,除了刚刚提及的众筹和相互保险,我们不禁想到若干既有的合作和互助金融模式,如起源于18世纪英国的建筑会社(building society)。其基本模式是,住房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通常为工业革命时代新兴的城市中等收入人群,结成同仁团体,将资金汇集在一起,按照入会顺序,获取按揭贷款,营造私家住宅。资金的提供者延迟消费,帮助他人,获得的对价是利息收入和未来获得贷款的期权。这同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众筹、共享等模式,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那么,今天的共享金融,是否意味着对此类模式的回归?

  姚余栋:传统的共享金融模式内,同仁团体组建和维系受制于物理空间的局限,而基于虚拟网络的共享金融模式,可以在无限的虚拟空间寻找同仁团体,突破以往的空间局限。比如,你问题中提到的起源于英国的建筑会社,其兴起的前提条件是中等收入人群要有一定程度的聚集,而要做到这一点,虚拟网络远比传统的线下模式容易得多,规模也可以大得多:对照我们提到的人类的四次迁徙,处于第三次迁徙的前者局限于至多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而后者则是无限的虚拟空间。这同所谓“粉丝经济”原理类同:我们在虚拟网络上的活动都会留下可追溯的痕迹,理论上,如今我们都可以很轻易地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或建立各类亲近团体(affinity group),如某种相同的兴趣爱好,对某种特定品牌产品的偏好等。

  而且,在传统的互惠金融模式中,如信用合作社等,其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面临管理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最终往往是改为公司制。而今天的共享金融组织内,鉴于虚拟网络自动留痕的特性,各利益相关方对经理人的监督更容易实现,也更具穿透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共享金融绝非对历史是既有模式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超越。

  监管:看得见的手

  ▲ 众筹是一种新型注资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创意项目,如影视作品等,凭借众筹模式得以快速付诸实施。图为2012 年4 月5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玫瑰园正式签署JOBS 法案。该法案为中小企业通过股权众筹模式募集资本开了绿灯

  《当代金融家》: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中介,其主要功能是久期、信用和流动性转化(maturity, credit, and liquidity transformation),金融机构的内生脆弱性即源于此,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存款保险、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也均来源于此。基于虚拟网络的共享金融,虚拟网络中征信的穿透力、不断动态验证和参与者的重复博弈,可以有效解决信用问题。但久期和流动性问题,同传统金融将有何不同?这对未来的金融监管又将产生何种影响?

  姚余栋:在一定意义上,算法就是共享金融。如同我们早些时候探讨的,计算机算法的进步,使得过去无法共享的资产实现证券化和可交易。理论上,在共享金融语境下,资金供需双方的久期要求可以自动匹配。这一点,在当前的P2P网站平台上即已初步显现:平台上发布的贷款标的,金额、久期、风险和预期回报具备相当的多元性,满足不同实力、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需求。

  人类创造金融机构是为了完成金融交易,但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永远解决不了。希望“共享金融”制度创新与网络拓展自动撮合投资者与融资者,平台没有资金池(无期限错配问题),消除金融危机之主要来源:流动性风险。

  如何有效监管共享金融,是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可以肯定的是,共享金融同样需要监管,比如当下热议的支付结算企业和P2P网贷平台的资金托管问题,以及众筹资金的流向和使用问题的,这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和维护金融稳定所必需。当然,理论上而言,市场参与者在虚拟空间的重复博弈在长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但设想,对于天猫网店的经营者而言,消费者的差评,和被平台关闭其店铺,哪一个威慑力更大?同理,就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和维护金融稳定而言,监管部门“看得见的手”,应该还是最有效、社会成本最低的方式。

  《当代金融家》:新业态的兴起,往往会对既有业态造成冲击,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净福利损失,从而带来一定社会矛盾。共享经济和共享金融是否也存在此类现象?如果是,该如何权衡利弊?

  姚余栋:共享经济一定会催生共享金融。共享经济和共享金融将显著改变人类亘古以来的囤积(hoarding)倾向,极大提升资源——包括实物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往无法交易的商品、服务和资产变得可交易,消失了的市场和经济组织形式得以更高形式的再生。

  十年之后,“互联网金融”概念可能消失,“共享金融”可能幸存。共享金融或使人类离美好社会更近一点儿。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组织形式将受到冲击,可能给一些社会成员的生计带来负面影响。一个近期的例证就是专车服务对出租车行业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构建和强化必要的社会安全网,保证受到冲击的人群的生计和尊严得以维护。但无论如何,共享经济和共享金融一定会带来全社会净福利的增加。

  不妨大胆设想,未来,人类将完全从事创意性活动,非创意性活动,完全可以通过3D打印和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解决。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如同马克思所说: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