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金融曝光台:理财遇飞单,存款变保单,理赔遭遇霸王条款,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金融机构申请入驻,第一时间倾听用户声音。
姜建清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正在给金融服务业带来市场格局和服务模式上的重大变革,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众多跨界竞争对手的全新挑战。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发展挑战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P2P、众筹等新型互联网融资模式的兴起对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职能产生冲击;各类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的涌现分流银行的存款资金来源。透过这些业务冲击的表层现象,商业银行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冲击实质是指向信息层面。
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基于三大能力
从3000年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到600年前意大利的“板凳”,商业银行一步步发展、演化,至今仍作为社会信用中介而生生不息,其奥秘在于演变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三大能力。
一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信息优势。银行在长期承担信用中介的过程中,依托自身在资金流动中的枢纽地位,成为经济信息的重要汇集点,逐步积累了基于个人、企业资金及账户活动大量的有价值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积累时间长,全面反映了各类社会经济主体生产、交易、投资等行为的历史明细、习惯特征和违约记录等;另一方面完整度较高,因此挖掘分析成本较低。商业银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减少由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所带来的市场摩擦,把不对称的信息变得对称,促进资金供求双方更有效地匹配,由此巩固和发展了自身的信用中介地位。
二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信用优势。现代银行制度形成以后,信用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商业银行凭借“信任”这个重要特征,为信息不对称的双方撮合交易。信用制度经历了长期的积累与完善,才形成了以社会广泛信任为基础、以经营信用为主要业务的专业中介模式,并建立起完善可靠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的中介功能弥补了巨大的信用鸿沟,是数千年发展形成的信用共识。同时,重任在肩的银行也须接受审慎监管,满足严格的资本要求。这既对银行的经营行为构成了稳健性约束,也隐含着对银行经营损失的充足准备,实际上为广大银行客户增添了一把重要的信用保护伞。
三是长期承担的资产转化职能,锻造了银行的专业管理和风险控制基因。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是经营风险,银行的信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用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在信息收集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实现安全高效的资产转换,促进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最终完成由存款向贷款转换的关键一跃。通过信息优势向信息贫乏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获益,这就是融资中介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愈开放、产品体系愈复杂、金融业参与国际金融的范围愈广深度愈大,对于专业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就愈高,信息成本付出也愈高,因而金融业必须通过规模经营以降低边际成本。这种规模门槛又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机构在专业管理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金融中介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兴起而消失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日臻成熟以及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信息流动出现了新的特点。作为共享、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信息跨时空传递所涉及的交易成本。有人认为资金供求双方有可能绕过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取得联系并达成交易。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甚至提出,可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的数据库,用比特币来解决金融支付。人们对于金融服务有了更多选择和更多想象,甚至有人预言传统金融机构将逐渐失去金融和交易的中介地位。
对于上述挑战必须引起重视,但并不能就此断言金融机构会被“去中介化”。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金融机构的核心功能是资产转化,即实现资金在时间、空间、规模等维度上的转化,这是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社会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之所需。实现这一功能需要有风险控制技能、团队和经验,需要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信息数据积累和处理分析能力,其投资大,见效慢。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的检索和传递成本,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一方面,第三方机构是通过嫁接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才在办理支付、撮合资金供求双方交易等方面取得了部分进展;另一方面,至今所有的实践都未能证明第三方机构具备承担大规模资产转化的能力与经验。
发展中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类欺诈风险频发,信用市场摩擦和交易成本较高。信用市场的参与者因获得信息渠道不同、信息量多寡差异而承担不同风险,获取不同收益。要成功实现资产转化,需要掌握比交易对手更充分、有效的信息。银行长期从事信用中介,擅长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具备风险甄别、风险定价、风险监测、风险处置等核心能力。且其掌握的数据一般是金融、财务、生产和市场类及信用违约等“强数据”,这些信息是很难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得的。这类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结构化和历史长度等优势,易于进行低成本的挖掘使用。而单纯依靠购物、社交等非金融性活动获取的“弱数据”,则很难克服数据碎片化、准确度不高及挖掘利用低效率和高成本等问题。
第二,金融服务需要高效率和低成本,只有综合化、一揽子服务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才能形成竞争力。现代金融服务需要多项金融功能的组合。这些功能涵盖存贷、支付、交易、咨询、风险管理、资产及利率汇率管理等各个领域,覆盖国内外两个市场,只有具备完备的产品组合和线上线下资源、专业的服务技能、丰富的运作经验才能完成这样复杂、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从而降低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信息博弈成本,平衡利益并增加双方的收益。
第三,金融机构需要承担昂贵的监管成本。信用危机辐射面广、破坏力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信用社会需要行业秩序、法律法规和较高的准入门槛。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机构确立高标准的资本和流动性比例、严苛的合规监管及风险管理要求,并通过宏观审慎管理,维系信用经济的正常运转和金融体系稳定。金融机构不乏百年老店,长期稳健经营、注重信誉品牌,加强信息披露,不滥用信息优势,通过传递“公正和信任”信号,降低了消费者的“获得成本”。美国的数字化发展、互联网创新均领全球之先,信用环境也非常完善,但它的银行等金融中介仍在有效发挥作用,并没有任何消亡迹象。
巩固和发展金融中介功能
互联网的挑战是现实的,商业银行要巩固和发展中介功能,就要适应挑战,尽快从支付中介、融资中介向信息中介升级。
信息具有潜在价值,经过开发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中已经积累起了丰富而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但由于信息的建设是分步骤、渐进式的,系统之间整合不足,业务运行和管理系统分隔,各种子公司、子业务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数据短缺与数据闲置浪费并存。一些银行虽然坐拥信息资源宝库,但信息存在条线化、局部化、碎片化等问题,难以为风险控制、效率提升和客户服务提供充分支持。着眼未来,中国金融机构亟须进行信息化能力的升级,要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力,攫取价值。信息化银行建设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升级和应用的拓展,而是通过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使银行整个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从依赖经验向依据数据转变。
中国银行业要巩固和发展金融中介的功能,要向信息中介转型,建设信息化银行。信息化银行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一是信息共享,实现银行内外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和应用,使信息资源成为经营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二是互联互通,实现前中后台贯通、各渠道协同、各机构联动的高效畅通。三是整合创新,用大数据处理和整合核心企业客户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流、物流、服务流等信息,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影响,打通全流程的金融服务链条。四是智慧管理,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智能分析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依此判断市场、精准营销、发现价格、评估风险、配置资源。五是价值创造,通过信息数据优势,发现机遇,撮合供需,达成交易,将信息转换为商业交易和服务供应。信息化能力建设事关商业银行未来深层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为了实现上述转型目标,商业银行要从平台、数据、金融三方面入手。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平台,不仅要成为金融服务提供商,还要成为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信息服务提供商,通过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交易信息、金融信息、物流信息等信息资源的积累,利用大数据处理和数学建模分析,发现市场潜在的金融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次,商业银行要打造完备的数据基础。把数据仓库构建好,包括对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将数据作为判断市场、精准营销、发现价格、评估风险、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实现数据共享。最后,商业银行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的金融变局,吸收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成果,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借助大数据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延伸服务范围,有效增加在传统业务模式下容易被忽视的长尾客户的服务供给,有效提高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促进金融体系运作效率的提升。■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责任编辑 贾瑛瑛)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