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3日 13:16 中国金融杂志 

  本刊记者 植凤寅

  ——访中国银行副行长许罗德

  编者按: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村镇银行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而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及经济大环境的改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村镇银行自身存在的短板问题凸显出来。新常态下,村镇银行如何进行管理及模式创新,将影响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刊特约请相关主发起行领导及专家就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创新进行讨论。

  记者: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中国银行在国际化和服务大型企业方面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如今却在服务小微、服务三农方面建起了较为规模的村镇银行联盟。请您介绍下中国银行作为主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以及发展情况。

  许罗德:众所周知,县域及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较为薄弱。为积极落实国家三农政策,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国银行与新加坡淡马锡下属的富登金融合作,借助中国银行的品牌和资源优势,结合富登金融的微型金融经验,自2011年起规模化、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积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银行发展微型金融之路。

  五年来,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村镇银行”为目标,始终坚持“扎根县域、支农支小”的战略定位,在商业模式、风险内控、IT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持续稳健发展,项目总体进展符合预期。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机构拓展速度较快。中国银行制定了符合政策导向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按照批量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重点布局中西部地区。截至目前,正式对外营业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达到69家,乡镇支行61家。正在筹建中的法人行还有13家,预计到2016年第一季度,村镇银行法人行将达到82家,届时将形成覆盖12个省、82个县的村镇银行版图,地区分布以中西部金融服务空白或薄弱县域为主,中西部县占比78%,国定贫困县占比33%。

  第二,“支农支小”战略落到实处。村镇银行始终坚持“扎根社区、支农支小”的目标市场与客户定位,重点推动机构下沉乡镇和涉农产品研发,制定适合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流程。目前,共开发了8大类涉农产品以及46种相关子产品;涉农及小微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1%,其中农户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43.4%;为4.8万个客户提供了贷款服务,户均贷款平均余额为29.9万元。

  第三,各项业务保持稳健增长。从业务发展看,客户基础及存贷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截至9月末,村镇银行共有客户69.9万户,比年初增长52%;存款余额127亿元,比年初增长26%;贷款余额140.6亿元,比年初增长40%。从资产质量看,不良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拨备充足,风险总体可控。截至9月末,整体不良率为1.5%,关注类贷款占比1.38%,拨备覆盖率达到221.7%,拨贷比3.3%。

  第四,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完善。村镇银行坚持科技引领,打造了以CRM、CBS、CMS为核心,包括几十个外围系统的独立IT系统平台,并构建了丰富的清算网络和电子支付渠道。在清算方面,连通了人民银行[微博]大小额支付、银联、同城清算等支付清算系统;在支付结算方面,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在ATM、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基础电子渠道基本覆盖的情况下,进一步建设贴膜手机银行、快捷支付、移动POS机等新的电子渠道。

  记者:作为主发起行,中国银行对村镇银行的管理与服务体现在哪些方面?

  许罗德:据我了解,目前各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管理存在多种方式,有的是由当地分行代管,有的是在总行成立一个部门负责协调管理。中国银行对村镇银行项目非常重视,采用了村镇银行联合指导委员会和筹备组相结合的公司治理方式。联合指导委员会由中国银行与富登金融双方派员组成,成员均是各自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对村镇银行项目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商议和决策;在联合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筹备组承担村镇银行管理总部职能,负责项目的日常监控和中后台服务。从实际运行情况看,这种管理方式是相当有效的,既确保双方股东对项目方向性问题的把控,又保障了村镇银行日常经营决策的独立和高效。

  中国银行作为主发起行,在人才培训、信息科技、结算体系、运营服务及流动性保障等方面对村镇银行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例如,村镇银行依托中国银行的结算服务体系,以低成本方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统一以间联方式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统一接入银联,发行银联卡,打通中国银行与村镇银行的自助设备渠道,给村镇银行客户更多的优惠与便利;依托中国银行电话银行及短信服务平台,统一为村镇银行客户提供24小时95566的电话银行服务及高质量的95566短信平台服务。此外,中国银行承诺给村镇银行项目30亿元的流动性支持,为村镇银行发展提供保障。

  富登金融对村镇银行项目也是鼎力支持,不仅派驻专家长期参与项目的日常管理,还不定期通过人员交流的方式分享其成熟的小额信贷技术,帮助村镇银行开发了丰富的产品线。

  记者:中国银行将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对批量化的村镇银行进行管理?

  许罗德:中国银行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其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化”:经营管理专业化、产品服务本土化、后台支持集中化。要把批量集中的规模优势和村镇银行的灵活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和放权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平衡。对此,我们在具体实践上有几点经验:

  一是坚持体制外创新,保障村镇银行项目的独立性。村镇银行与中国银行实行业务隔离、系统隔离和人员隔离,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中国银行的主要业务操作与管理系统、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与人事薪酬体系。

  二是中后台支持保障集中,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坚持统一政策框架、统一产品研发、统一操作流程、统一系统平台、关键控制点集中操作,形成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单家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节约了政策制订、产品与系统研发、操作管理、设备设施采购等各方面成本,降低了每家村镇银行的运营风险,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协同效应。

  三是循序渐进,差异化授权。单家村镇银行成立初期,经营管理权限较小,管理总部要分条线对其进行深度帮扶,类似于事业部管理,我们称之为1.0模式;在成立半年以后,总部要对其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如果符合条件则进入2.0模式,村镇银行在风险、财务、人事等方面将享有更大的权限;此外,我们正在探索3.0模式,在条件成熟的村镇银行吸收更多民营资本进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村镇银行将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总之,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充分保障了村镇银行项目的独立性,不是把村镇银行当作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来管,但同时又通过管理总部的集中监控和运营服务,支持单家村镇银行高效有序运转。从村镇银行公司治理角度看,如何平衡好总部统一管理与村镇银行独立运作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具有挑战的新课题,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

  记者:据一些村镇银行反映,随着业务的逐步推进,村镇银行的一些短板问题正在逐渐暴露中。对于这些问题怎么看?如何对风险管控做到未雨绸缪?

  许罗德:2007年,银监会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批村镇银行从设立至今已快9个年头,目前全国村镇银行数量已达1200余家,已经成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一支生力军。随着业务规模扩大,村镇银行在管理上对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逐步显现。比如,信息科技对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在大多数村镇银行还没有建成独立的IT系统,管理信息生产滞后,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并且新产品研发投产的速度受到严重影响。再如,目前村镇银行在加强合规内控及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也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我认为,像IT系统这类问题,成本投入很大,单点村镇银行确实难以负担。对于公司治理及第二、第三道防线建设,村镇银行要不断创新,建立与其发展阶段相匹配且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目前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在每家村镇银行专门配置一名合规审计专员,开展代职行长制度,对不同经营情况的村镇银行实施差异化的公司治理安排等。

  风险管控需未雨绸缪,“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针对小微信贷“金额小、笔数多、时效快”的特点,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开放实施了一套专门的信贷流程,包括情景规划、产品设计、平行监控及组合管理等。除了这些制度安排,我们还加强纪律约束,要求所有员工不拿客户一针一线、不弄虚作假,这是一条铁律。坚决抵制在客户贷款过程中吃拿卡要的有害风气,树立良好的市场口碑。

  出了苗头要及时预警,防微杜渐。根据经验分析,小微贷款逾期30天以内是黄金催收阶段。我们总部设置了独立的催收团队,确保所有逾期及不良贷款都处于密切的监控之下,对村镇银行的催收及清收处置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各村镇银行预警催收人员负责本行授信业务的早期预警及催收工作。

  记者:对于新常态下,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管理模式转型有什么样的思考?

  许罗德: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在当前“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村镇银行也面临较大的挑战,但展望未来,我认为机遇更大。“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国家政策将致力于补齐农村经济短板,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国务院会议强调,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发展巨大潜力所在,要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让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新舞台。显然,这些政策都与村镇银行密切相关。村镇银行属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定位就是支农支小,就是要致力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未来五年,村镇银行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担负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守、发展与创新。

  首先是坚守。要坚守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战略定位不动摇。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农村两权改革试点、鼓励农村电商发展等政策及《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发布,将极大地激发农村市场。只要坚守阵地、苦练内功,村镇银行深耕农村市场将能获取丰硕的果实。

  其次是发展。村镇银行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机构布局,增强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只要经营得法,村镇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自身发展是可以协调的。2011年3月,第一家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湖北蕲春开业。蕲春是一个国定贫困县,但蕲春行经过四年多的耕耘,已经在乡镇开设了三家支行,服务三农及小微客户2.7万个,累计提供贷款3186笔。目前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4亿元和4.5亿元,资本回报率达到24%,经营情况良好。

  最后是创新。这里我想说的是一些制度创新,比如实施混合所有制,引进民间资本,探索员工持股及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村镇银行通过引进地方民间资本,特别是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股村镇银行,有利于增强资本实力,完善公司治理,更好地实现本地化经营。

  记者:随着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您认为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该如何应对?

  许罗德:当前,农村金融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邮储银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正在改制创新,农民开始触网,新型互联网公司进军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应当顺应形势,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丰富线上服务等商业模式。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顺应信息化潮流,在提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常规电子服务渠道的基础上,打出了一套专门针对农村市场的产品服务组合拳。一是移动开卡,上门开户。农民朋友不需要翻山越岭,只要在自家田间地头配合我们员工,用时不到5分钟,就能把银行卡拿到手。二是设立助农服务站。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网点少的问题,我们在农村地区建立助农服务站,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各种基本金融服务,包括水电气等公共事业缴费、话费充值等。三是开发贴膜手机银行,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在无线网络暂时不太普及的农村偏远地区,客户也能够自助办理基本银行业务。这套组合拳将助力打造“存贷汇”完整的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真正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村镇银行单点规模较小,对于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机构,还应当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调整和丰富管理总部的职能,拓宽盈利模式,探索建立四个平台:一是中后台集中服务平台,不仅为旗下众多的村镇银行提供集中的运营、科技等支持服务,还可视情况为其他村镇银行提供外包服务;二是股权投资平台,通过股权投资等资本运作方式获益,对市场化环境下经营困难的机构进行并购整合,优化行业结构;三是资金管理平台,代理村镇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集合债券等金融市场业务;四是打造专门面向农村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及大数据技术,结合村镇银行的信贷经验和线下网点优势,线上线下结合,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