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3日 13:16 中国金融杂志 

  李洪侠

  近几年,围绕全面二孩是否放开,正反两方面观点一直激烈交锋。支持放开者认为,我国人口生育率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影响了经济增长,放开生育可以增加劳动力要素。反对者认为,生育率下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政策放开作用有限,相反还有短期增加社会负担的弊端。我赞成全面放开二孩,因为这是人的基本权利。但是,用经济发展、人口红利、缓解人口老龄化等概念作为放开二孩的理由,则把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本末倒置了。而且,所谓人口红利概念过于笼统,没有区分人口的数量和质量。而人口老龄化后,因为消耗财富的老年人日益增加,财富创造和消耗之间出现了缺口。从这个角度看,人口老龄化的背后,仍然是经济发展问题。

  社会财富是个人创造财富的加总。增加社会财富,既可以通过人口增加实现,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增加人口数量是粗放的要素投入式财富和经济增长,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是集约型的效率改进式增长。只强调人口数量增长不仅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求不吻合,而且还可能带来短期消费增加、推高房价、教育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相反,如果以前一个年轻人只能养活自己和一个老人,现在生产效率提高到能够养活两个老人甚至更多,那么老龄化问题近期就不会出现。

  放开二孩是否有利于缩小社会财富缺口,关键取决于新增人口质量和生育意愿。关于前者,人首先要养活自己,富余能力才能用来贡献他人。一般而言,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越高的人,创造富余财富的能力越强。但是常识和事实往往是,生活成本偏低的地区和家庭倾向于多生。因为多生的边际成本很低。而生活成本低的地区往往教育、医疗等相对落后,新增人口将来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素质的提升并非必然结果。关于后者,此前已经放开单独家庭二孩政策的实践证明,我国生育意愿总体偏低。2014年初单独家庭二孩政策放开以来,全国申请二胎的比例平均为15.4%,申请后实际生育比例约5%。随着经济水平和教育程度的提升,居民生育意愿会下降。类似情形在韩国和日本也曾发生。1996年韩国政府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但总和生育率仍然持续下降,2006年采取财政补贴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才逐步企稳。日本一度实施40年的计划生育,总和生育率从3降到1.66左右,尽管此后陆续鼓励生育、补贴生育,但总和生育率长期低迷。退一步讲,真的需要增加年轻人数量解决老龄化,也不一定非要全部自己生。美国以不足3.2亿人口创造了世界第一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靠的不是人口数量而是人口质量。美国人口中有4400万人是移民,大致相当于总人口的1/8,2010~2014年就有520万新移民进入美国,2014年当年新增移民超过100万。相比本国生育,移民形成生产力的周期更短,而且更便于掌控人口质量、人口增长节奏和人口结构。

  因此,提高人口素质才是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为此,笔者建议推出以下配套政策。

  优生优育提升新增人口素质。借鉴日本和韩国经验,奖励重点人群生育,把好新增人口整体素质的“出生”关。比如奖励城镇高收入个人和利税大户企业家,高学历家庭生育二孩,理由是这些家庭在社会贡献、收入水平和知识能力上具备养育高素质劳动力的条件。同时,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化的孕、育、护、教育、医疗保障体系。

  改革科技教育体制,把好新增人口整体素质的“教育”关。未来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应该借鉴美国、法国和日本的教育科技管理体制,加快鼓励创新的教育科技制度改革步伐,培养出大批量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实施大规模海外优秀华人归国计划。过去出于种种原因,大批优秀年轻华人移民海外。客观上形成了国内出成本,国外享收益的情况。建议通过物质、精神奖励和制度文化完善,最大程度吸引和鼓励他们回国生活、工作和创新创业。他们自身的智力优势,加上国外经历掌握的丰富前沿知识理念,回国后能够创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乘数效应。

  加快制度变革,创造公平竞争、自由发展、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优势,首先留住本国新增优秀青年,其次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来华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用移民政策筛选出适合我国需要的高质量人力资本,要比普遍生育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笔者上述所言没有自身私利,全为出台政策更完善,改革效果更好,老龄化问题更能有效应对。■

  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研究员

  (责任编辑 纪 崴)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