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3日 13:15 中国金融杂志 

  宗 良 熊启跃

  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迂回曲折、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压力不断凸显。2015年前三个季度,我国18家上市银行(包括A股上市的16家银行和H股上市的重庆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总计实现净利润10470.4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较2014年下降7.76个百分点,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0.71%,已接近零增长。

  虽然银行业面临盈利增长压力,但与全球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仍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1~6月,16家境内上市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ROA)和资本收益率(ROE)分别为1.19%和18.42%,高于同期全球3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0.1%和0.6%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201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59%,而第二季度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平均水平为3.4%。

  银行利润增速下滑是经济波动和金融格局演变的结果。第一,经济下行压力是银行利润增速趋缓的主要原因。银行业的顺周期特征比较明显。2004~201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0.2%,同期,银行业资产规模由31.6万亿元增至151.4万亿元,增幅近4倍。随着我国进入“新常态”,国内生产总值逐渐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经济主体还款能力下降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了挑战。经济下行背景下不良贷款的上升,会通过拨备的计提对银行利润产生侵蚀效应。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达1.19万亿元,较年初提高0.21万亿元,如果以150%的拨备覆盖率计算,新增不良贷款将多计提拨备0.32万亿元,占前三个季度银行业净利润总额的24.8%。根据上市银行面板数据测算,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银行净利润增速将下降8.56个百分点,两者相关系数达50%以上。

  第二,利润增速下滑是金融体系格局演变的结果。近年来,金融要素如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推动了我国金融体系格局的演变:一是中小型银行数量快速增加,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截至2014年底,我国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达4089家,从业人员376.3万人,5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由2009年的51%降至2015年第三季度的40.4%。二是非银行金融业态快速发展,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等金融子行业的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三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整体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P2P、第三方支付、各种“宝”类产品对银行的贷款、清算和存款业务造成了冲击。

  同时,利润增速下滑也助推了商业银行加快转型。从收入来源看:一是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高,2010年,16家境内上市银行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不足15%,经过5年多的发展与转型,2015年前三个季度该比例已上升至近30%,表现较好的银行已经达到40%,与国际领先银行50%左右的平均水平非常接近。二是零售业务占比稳步增长,2010年底,16家上市银行平均零售贷款占比为24.3%,而2014年末,该比例业已达到29.9%,表现较好的银行甚至已达40%的水平,接近全球领先银行50%的平均水平。三是海外收入占比不断改善,2014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3家银行境外净利润占比分别为5.9%、1.8%和23%,较2010年分别提高1.9个、0.8个和3个百分点。

  从组织架构看:一是银行的集团化趋势业已形成,5家大型银行已基本成为在证券、保险、租赁、基金、期货等领域综合经营的银行集团,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正在积极通过申请或并购的方式获取从事相关业务的资质。二是在原有分行经营制的模式下探索部分条线和业务的事业部制,从而有利于以业务和条线为维度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并对相关风险进行隔离。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商业银行可更好地完成条线协同和交叉销售,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一是以“一层三会”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强化,党的领导和现代公司治理双重优势充分发挥,银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逐步探索推进。二是高管层和员工行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在约束方面,强化薪酬与经营绩效的联动机制,增加薪酬中递延工资的占比,避免短视行为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激励方面,积极探索员工持股计划,激发员工内生动力。

  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鱼和水的关系,两者互相依存。通常情况下实体经济效益不佳会导致商业银行利润下滑、不良资产上升,从而可能促使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审慎放贷甚至“惜贷”。从长远看,如此做法不利于实体经济和银行业的平稳发展。银行需要改变顺周期思维,强化逆周期调节机制,这虽然可能影响一定的短期利益,但从长期来看,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将促进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近期的数据显示,银行业对实体经济仍保持较大的支持力度。2015年前三个季度,5家大型银行贷款余额达43.9万亿元,同比增长9.35%,远高于利润增速;从贷款投向上看,对涉农小微、新型产业、消费零售等能够拉动就业、促进民生的行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信贷投放力度明显提高。

  在我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银行业效益下降是必然的,同时由于前几年已累积了一个巨大的利润数额,在今天的情况下是无法保持的,利润下降是自然的,因此,未来一个时期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将是低速的,负增长也应是可以接受的。看待银行业的发展不应简单地看其利润额和增长速度,而应按国际标准,重点看其综合效益指标,如资本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等。总体来看,未来我国银行业虽然利润水平可能较低,不良资产也会有所增加,但整个行业仍处于稳健发展阶段。

  面对短期盈利压力,银行业应改变过去以“规模增速论英雄”的指标考核方式,强化资产收益率等“质”的指标,提高对净利润增速下滑乃至为负的容忍度,把握“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以及供给侧改革等新机遇,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第一,实行逆周期调节机制。银行业应有保有压,减少在限制行业的贷款投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依托央行[微博]定向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补充资金来源,将信贷投放到国家支持的业务领域,如“一带一路”建设等。银行业监管应与国际标准接轨,降低过高的标准,为银行“松绑”。同时,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拨备等调节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在经济下行周期的风险抵御能力。

  第二,提升盈利能力。银行业应切实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居民消费和财富管理意愿增加的业务机遇,加快转型,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稳健增长。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更加重视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等“质”的指标考核,参照国际领先银行以及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情况合理确定目标,切实改变盲目拼规模、拼利润增长的状况,更加重视支持实体经济、提高经营效率和维护股东利益,从机制上推动差异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第三,化解资产质量压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首先,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均衡发展,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完善社会信用治理体系,从根源上减少和控制风险。其次,监管层应根据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在符合国家战略的领域,适当提升对银行的风险容忍度。最后,银行应聚焦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同时高度重视“疏”的工作,创新多元化、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如债务重组和出售、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

  第四,完善金融安全网建设。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为了保证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保护中小银行及其储户的利益,要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拓宽资金来源、丰富风险处置手段,同时加强人民银行[微博]、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此外,可以鼓励经营稳健、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大型银行对面临危机的中小银行进行并购,促进行业竞争、避免资源浪费。■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宗良系副所长

  (责任编辑 贾瑛瑛)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