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 11:42 新浪财经 微博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新浪财经 杜琰摄)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新浪财经 杜琰摄)

  新浪财经讯 由《当代金融家》杂志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联合发起、由华夏经济学基金会为支持单位的“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成立大会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博士在论坛上表示,对于共享金融来说,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插上了翅膀。制度的变迁创造了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环境。共享金融的理念与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抑制部门的过度扩张,通过拓展金融领域,来实现基础设施与规则层面的自主型创新。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杨涛: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在共享金融研究当中的一些思考。

  刚才几位领导和姚所长,都从不同的视角对共享金融进行了阐述。当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大家无非考虑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第二,就是提出问题之后,从现实当中各种各样的现象的背后,找出一个比较持续性的、稳定的研究框架。最后就是依托于研究框架,进一步对现实当中的问题进行解读。

  谈到共享金融的时候,当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阐述。之前我跟姚所长在相关的一些文章当中,还有在之前我们的预发布会当中也提到了一些相关的思路。今天我更多的在已有的思路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向各位共同描述一个,当我们谈到共享金融的时候,脑海当中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谈这个问题的出发点,肯定还是要从我们所关注的“分享经济”“共享经济”这些概念出发。

  我第一个跟各位汇报的,为什么要谈分享经济?还是共享经济?他们的中文概念似乎有所不同,所以我们首先要回到英文单词上。英文单词谈的分享型经济,本身更多的是依托于消费进行的协作型模式,如果我们进一步追诉历史的话,可以看到上世纪早期谈的更多的是关注收入分配问题。但是到中后期,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个概念进一步拓展了,拓展到大家在不需要消费者占有产权的时候,通过使用权的转移达到消费的目的。

  从中文的分享经济到共享经济,这里面蕴含的内涵进一步被拓展开来。我们不仅是着眼于消费领域,甚至着眼于整个生产、消费、交换等等所有的环节,我们不仅仅着眼于所谓生产使用权的转移,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到整个产业链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当中。共享经济实际上从一个小范围的分享经济拓展到整个社会体系的重构,这是我提的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是,共享经济和共享型经济发展道路与共享金融有什么关系?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意味着全新的共享性经济发展道路,既有收入与财富的分配问题,又涉及资源和要素的配制问题,还涉及市场参与主体的协作供应问题。在这样一个发展道路上,大家可以看到,它符合未来中国发展的前景,符合走向一个新的、实现中国梦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途。

  在这样一条道路上,共享经济模式,实际上是最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的实现形式之一,这就是我们脑海中关注的依托于新技术、新规则产生的模式,它是在实现道路上最重要的实现形式之一。

  我们所研究的共享金融,一开始从界定上就是着眼于,一方面服务于共享型的经济发展道路的金融模式,另一方面也涵盖了金融自身的可持续均衡多方共赢式的发展。也有人说你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最大的概念,整个金融业都是要服务于共享型的经济发展道路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界定一系列的内生的动力和条件,使得共享金融的内涵进一步细化,使得它的边界进一步的清晰。

  这样的内生条件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在服务共享型经济发展的道路中,由于某些技术和制度的内生条件约束,使得一部分具有特点的、具有创新性的金融服务模式涌现出来。这里面的技术既包括新的信息技术,也包括新的金融技术,制度有新的一些正式的规则,包括法律制度方面,也有一些非正式的规则,所谓非正式规则,更多是在道德文化层面。

  这样一个双重视角,带来了比较全新的金融创新,这些全新的金融创新,更多的就是所谓的弱中介或者去中介的自金融模式,这是典型的创新。与此同时,也引起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改革和完善,过去传统的中介部门必须在两大动力的倒逼和约束下进行改革,所以还有二者的融合创新。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哪些是我们关注的新的东西,哪些是过去的一些东西。比如刚才姚所长也谈到了,普惠金融是落实共享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路径,在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共享金融又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这里面共享金融赋予的技术和制度内涵,实际上就更加丰富。因为在实现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可以着力,比如说政策性金融同样也是过去金融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与我们共享型金融模式的创新可能具有不同的视角。

  所谓共享金融,这里我简单的进行一个界定,就是通过大数据支持下的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构建以资源共享、要素共享、利益共享为特征的金融模式,促使现代金融发展和彰显金融消费者主权,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共享型经济发展道路,进而促进五中全会所强调的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创性发展。同时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共享金融在当前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个表现形式。

  进一步汇报一下从互联网金融到共享金融的演进路径。

  首先,各种各样的技术带来了什么?对金融改革、金融体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无论是IT还是DT,它改变了什么?如果我们用再生产理论套到金融方面可以看到,它影响的首先是金融资源的生产,就是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和过去不一样了。

  另外是分配,分配在金融环节解决了什么?解决的是风险和收益的归属,解决的是控制权。交换意味着直接和间接的金融交易,消费意味着客户对产品的使用和反馈。各种各样的新技术虽然也引起了一些风险,但是它带来了效率的提升,成本费用的下降,还有不确定性的减少,都是非常深远的。

  这里面我用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技术改革使得原有金融运行当中的一些“百慕大三角地带”变得不再神秘了,所谓“百慕大三角地带”,就是过去传统金融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面对小微是不是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其他领域风险控制的问题。新的技术使得这些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百慕大三角地带”变得透明了,意味着这些地方可以行船了,可以过飞机了,实际上对于传统的金融空白领域,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这里面我尤其想提到一点,也是从理论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大数据和新技术完全可能对金融资源的定价带来冲击,这个是最根本性的。我们知道传统的理论——微观金融理论——在定价模型层面,更多的是一种对风险的判断,以及对于风险补偿机制的弥补。新的大数据实际上使得这种对于风险的挖掘,风险的定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手段。这也使得金融资源在定价的过程中有可能更贴近内在价值,这个随后还会再谈一点,这是技术在理论方面可能带来的根本性的冲击。

  我总结一下,所有这些技术,从根本上能够改变制约金融活动的深刻的矛盾,比如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监管成本,而且使得个体信息在金融交易定价当中的作用逐渐增强,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意味着个体在未来——过去所谓单项的金融供给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主导权。

  所谓制度视角,是与技术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比如,分布式的支付清算模式逐渐进入主流视野,这在美联储今年年初提升美国支付体系效率的报告当中也首次提出了,美联储在这一方面又走到了全球的前列,他看到了这些弱中心、去中心或者多中心,以致于传统中心逐渐消失和弱化的这些模式,有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冲击,而这些本质都是一种共享和交互式的理念,而不是简单的过去一方赋予一方的金融资源。

  今天我举的这几个例子都集中在金融基础设施的层面。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以电子支付所代表的支付体系创新,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通过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发展,带动平台之上资源配制的共享式发展,它意味着未来金融体系的高速公路、道路和桥梁都建立在一种共享发展的基础上,这些道路、桥梁之上的人流、客流、资金流,自然会带来一个共享型发展的思路。这对整个金融制度体系带来了根本性的冲击。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无论从技术还是制度来看,我们看到,我们现在讨论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都隐含着共享金融的两大主线。未来即便出现了对于连接人与人,信息交换的全新的技术,即便是未来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我们不用了,我们甚至用物联网金融,甚至别的什么金融,但是我们所体会的共享二字背后的技术和制度这两大理念一直存在的,技术是从现实当中解决共享问题,制度是从规则方面来促使真正的金融资源共享能够实现。

  在谈了刚才这样一个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我们最后分别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于共享金融未来的前景做一点点展望。

  对于共享金融来说,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插上了翅膀。制度的变迁创造了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环境。

  举几方面的例子,一是金融终端可以实现资源跟功能的共享。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我们从全社会的资金流量表来看,账户部门实际上是整个金融资源流动的起点,但是在现在的金融产业链过程中,往往把金融中介部门,以银行部门为代表的金融中介部门作为产业链的起点,作为供给的起点。账户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开放的平台,还有规则和低门槛,成为金融资源的供给者。这使得金融产业链进一步的前移,这部分自金融的东西实际上是很具有革命性的。而且它能够对主流金融部门的谈判权形成制约,这就是最典型的共享导致的产业链的整合。

  二是金融媒介与渠道的共享。这个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首先就是传统的金融脱媒的概念。未来,中介的角度可以多元化,它可以是传统的中介进一步的改革,可以出现一些新的中介,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去中介的模式,通过直接金融市场。这里面实际上带来一个共享式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另外,同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过去传统的金融机构必须要转型。因为在未来这种开放型经济模式下,伴随着开放型的平台金融模式,就意味着你不仅仅是自己为别人提供产品,别人只是简单的消费你的产品,而你是更多的要创造一个环境,让各种各样的游戏参与者都到你这个平台上来参与活动,最终实现共赢。这里面就有效的把中介的利益和各方参与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我们都知道平台经济学的核心就是这样的理念,是自己单对别人玩儿还是大家一起玩儿,对于整个金融业改革来说,对于中介部门的多元化改革来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三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共享式发展,对未来整个金融体系同样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多关注一下美联储近期的研究报告,美国人在金融改革方面又走在全球前列,不得不承认他的战略眼光。

  四是金融消费与需求的共享。比如过去金融业对于这些短板,对于这些服务极缺,但与此同时成本又比较高的领域关注程度不够。现在以共享的理念出发,是不是要多考虑弥补短板。

  五是主体角色的多样,就是这个产业链发生了变化,随着节点,每个节点都联系在一起,过去你是产品的供给者,现在你可能既是供给者又是需求者,对于个体,对于机构,全都有可能在这个产业链当中重新定位。过去的产业链单一流向模式可能发生了变化,这里面就对现实的商业模式带来很多深刻影响。

  另外,还有强调需求的导向,意味着未来可能是一个标准化的金融快餐,加上金融风味小吃、金融大餐并存的局面,必须有这种多元化的供给。

  六是金融风险与监管的共享,就是大家在风险层面建立一个相互共赢,共同约束的格局。因为在信息交互时代,风险的共担有利于构建一个大家共赢的大平台经济,这里面是有必然联系的。

  七是在自律和他律基础上的信用体系建设,同样是共享经济、共享金融落在金融基础设施层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大家直观的感受到,各种各样的金融信用数据库建设,核心依托的就是信息共享,这种行为互动,这种互联互通,才能够推动这个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八是全新的共享型监管理念和模式,在现在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政策层也一直在探讨。因为金融与实体的共享型发展,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例,大的金融机构做的衍生品交易、结构化产品交易,甚至超过了危机之前。所以我们强调金融与实体的共享型发展。可以有很多具体的模式,比如互联网产业链金融的共享式重构,这里面就有大量的文章可以做,它意味着产业链金融实时嵌入到整个产业链的构架当中,而不是过去简单的依托一个核心企业而做上下游之间的金融服务。

  九是共享型的产融结合探索,也是一个重点。我们可以看到,以技术和制度曲尽的共享金融有大量的文章可以做。

  在现实层面讨论之后,我们必须上升到理论层面,共享金融所涵盖的、所引领的这样一些新技术,可能不断在变的技术,改变信息、人与人关系的技术,以及它所配套的制度规则,能够带来哪些方面的理论冲击呢?我简单汇报一下,一个就是新货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所谓新货币经济学现在研究的主要是传统的货币形态消失,电子货币出现,对于整个货币经济学的微观架构会产生什么样的深刻影响。这是货币经济学层面最主要的一个东西。

  另外,在宏观分析当中,如何引入货币信用部门,这是我们学界特别关注的,过去在宏观分析当中引用货币信贷部门在主流模型当中一直比较难的,在08年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东西出来了,这些新技术能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觉得在技术路径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外是金融功能的整合,过去金融功能就是一块,现在随着网状的结构改变了信息交互模式,各种各样的功能有可能融合在一起,这个墨顿(音)谈的金融功能,我觉得未来是有可能被重整的,教科书的概念是会被重组的。

  还有行为金融学的深化,过去研究微观金融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人都是理性的,是可能预期的,行为金融研究的是假设人是不理性的。它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要观测市场上各种各样人的行为,过去行为金融学之所以处于边缘,就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规范的研究框架,它没法观察到每个人的非理性行为。但是你看到大数据时代,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可能通过技术的变化观测到基础性的微观数据信息,所以对于行为金融学和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金融发展理论就不用说了,引入新技术是个重要的突破。

  还有金融伦理和普惠金融,这个道德层面谈得很多。

  最后是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我提一个另类思考,过去无论是金融发展还是金融创新,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金融有益社会,如果金融不有益社会,你说这些创新就没有意义了。但是15年1月美国金融年会主席提出的另类思考在业界影响很大,就是社会公众有很多人对金融体系不满,甚至对金融有所仇视,金融对于社会是负面的。虽然搞学术的人过去有这种叫无视乌合之众的观点的倾向,但是在现实当中的这种格局持续,肯定是有问题的。对于研究者来说,一方面要记录金融对社会的贡献,另外一方面要防止这种风险。

  既然社会上有这么多人认为金融有问题,那么对于学者来说,是不是需要正视这个局面?要分析究竟出了什么矛盾。这些年来,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基本动力要归结为熊彼特式的创新,他的核心概念、核心的创新驱动力是金融厂商基于利润目标而进行的金融生产或创新,是从供给到需求单方面的角度。过去金融是一个冷冰冰的概念,我们现在赋予它真正的共享金融创新,是一方面试图引用一些新的技术,使得共享成为能力,另一方面赋予它道德层面的含义,还有利用正式的制度和规则约束,使得未来金融的发展避免自己的过于自我膨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理论转移。

  最后做一个小结,共享金融的理念与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抑制部门的过度扩张,通过拓展金融领域,来实现基础设施与规则层面的自制型创新。这样一些新的技术,确实在改变我们的经济生活,使过去“乌托邦”式的梦想有可能成为现实。当然在具体的改革当中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也有内在缺陷和不足,但是我觉得共享金融完全能够探索一条通往金融与美好社会的梦想之路。在我们所谈的未来会创造一条共赢的道路,而不是有所偏颇,某个部门的道路。

  以上就是我汇报的东西,请大家多多批评。谢谢!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