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 13:26 中国金融杂志 

  文善恩 王 伟

  我国“走出去”企业的金融需求

  编者按: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从各地实践来看,尽管特色各异,但走出去的企业普遍面临着金融机构走出去滞后、融资成本高、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审批手续繁琐等问题。本期特别策划专题,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就如何提高金融支持当地企业走出去的效率和效果献计献策。

  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在准备对外投资或承包工程时,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类金融需求。一是财务顾问需求。企业需要了解目的地国家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寻找投资、并购标的,进行资产资信评估等。满足这类需求,投资目的地国家的金融机构更具信息优势。二是资金需求。投资所需资金主要是长期资金,一般由企业自筹或在国内融资解决。三是资金划出境外的便利需求。企业普遍希望跨境资金进出能更加便利,资金能够很方便地出得去、回得来,减少资金进出审批,需要审批的能够简化手续和程序。

  企业“走出去”之后产生的金融需求。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走出去”后,在东道国扎根,产生的金融需求主要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一是日常结算需求,这类需求的解决较为容易。二是融资需求。企业生产经营或工程正式开工后,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或流动资金,以维持生产经营活动,这些资金需求主要是短期性的,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加以解决。三是保险与风险防范需求。由于中国企业投资与承包工程目的地除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外,还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不够稳定,政策多变,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防范各类风险的需求显著上升,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的保险、汇率避险、担保等服务。四是跨境资金管理需求。企业的全球化经营,需要全球化的资金管理服务。企业需要通过本外币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有效调配境内外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走出去”还有一些其他的金融需求。例如,走出去的企业投资成功后,需要扩大在全球的投资或回到国内返程投资,汇回利润等,这会产生融资、投资、资金结算便利等金融需求。

  我国金融业海外布局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不断简政放权,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中国金融业为企业的海外拓展和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

  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海外业务依然保持了独领风骚的局面。截至2014年末,中国银行拥有的海外机构为628家,集团海外资产较年初增长18.11%,海外资产在集团中的占比达到27.41%,比年初上升1.65个百分点;海外机构利润总额增长29.91%,利润总额对集团的贡献度达到22.98%,比上年上升3.60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则通过机构申设和并购等方式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加快境外机构布局。截至2014年底,工商银行已经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38家海外机构,实现净利润151亿元人民币(24.4亿美元),增长35.6%,拉动集团利润增长1.4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参股南非标准银行间接延伸至20个非洲国家,形成了横跨亚、非、拉、欧、美、澳的全球服务网络,能够更有效地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交通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交通银行已在中国香港、纽约、东京、新加坡、首尔、法兰克福、胡志明、伦敦、悉尼、旧金山以及多伦多设立了13家境外机构;此外,卢森堡子银行与布里斯班二级分行正在积极筹建中。集团境外银行机构实现净利润36.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6%,占集团净利润比重同比上升1.01个百分点至5.50%。

  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之一,利用市场化手段开展国际业务,为实现我国与合作国多方共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4年底,其国际业务贷款3198亿美元,其中表内贷款余额2762亿美元。按照人民银行[微博]统计口径,国家开发银行外汇贷款余额占全国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的29%。截至目前,除内地以外设有香港分行,海外则设有开罗、莫斯科、里约热内卢、加拉加斯、伦敦五家代表处。国家开发银行继续保持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银行的地位。

  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末,其对装备制造业贷款余额已近8000亿元人民币。2015年6月,中国进出口银行与荷兰安智银行签署欧元境外双边借款协议,此举对拓宽进出口银行外汇筹资渠道、降低筹资成本、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进出口银行在境外设有东非代表处和圣彼得堡代表处,并于2013年10月在法国巴黎成立首家海外分行。

  证券机构

  一些证券公司也积极开拓中国香港等地的国际业务。在香港市场,海通证券2014年上半年实现收入6.88亿港元,其中投行业务方面完成新股发行6个,承销家数排名第四;完成债券发行项目5个,在中资券商中承销金额排名第二;资产管理规模较年初增长24%;成功完成首支由中资券商在海外发行的RQFII300ETF指数基金,境外业务实现利润总额2.1亿元,占比5.5%;2014年12月,海通证券斥资3.79亿欧元收购欧洲某投资银行,通过后者广泛的分支机构来布局其海外及新兴市场业务。

  中信证券国际2015年5月4日宣布联合中心里昂CLSA设立全球性企业融资与资本市场业务“中信证券国际资本市场”,以悉尼和伦敦为业务基地开展跨境金融服务。

  保险机构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目前我国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现已形成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并在伦敦设有代表处,并向俄罗斯、巴西、南非和迪拜派遣了工作组。2014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我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投资、承包工程的承保规模约985亿美元,支付赔款近4亿美元;全年承保了包括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孟加拉帕得玛多功能综合大桥项目等在内的一批“一带一路”重大项目,不仅促进了双边经贸往来,更推动了项目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国家信用保险政策的有效推动下,2009年至2014年,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的覆盖面迅速扩大。2014年末,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出口信用保险对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渗透率达到15.6%,而2002年只有0.8%,承保规模在全球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中的排名从十名之外上升到了第一位。

  加强金融业海外布局的政策建议

  从实践经验来看,“走出去”的企业更喜欢与“走出去”的母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合作。尤其是刚刚“走出去”的企业,由于缺乏足够长期的信用记录和历史经营业绩,很难取得东道国金融机构的信任而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从“走出去”的金融机构来看,要大量培育东道国客户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其发展初期也需要“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和金融机构“走出去”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等战略和资本净输出的背景下,加快金融业海外布局不仅必要而且正当其时。

  应在国际谈判中为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争取更加有利的环境。不少发达国家表面上金融开放度很高,但实际上我国金融机构要设立网点或并购当地金融机构的难度非常大。要配合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在各类自由贸易区谈判以及其他经济金融谈判中,把放宽对中资金融机构的准入作为谈判的重要内容,督促与中国投资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国家放宽中资金融机构准入。

  继续扩大银行业在全球的布局。要改变中资银行海外布局以国际发达大城市为聚点的现状,侧重于我国海外投资较为集中的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区域。这些国家和地区金融业不发达,更需要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弥补我国在欠发达地区金融布局的空白区域,对于因战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合设立机构的区域,可以考虑由政策性银行采取灵活的方式介入。

  加大证券保险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布局。“走出去”企业对证券保险业务的需求要小于银行业,而且全球金融市场也主要集中于少有的几大国际金融中心,因此,证券保险的海外布局不宜过大地铺摊子,而应侧重于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网点布局,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全球性的证券和保险服务。鼓励我国证券保险机构与走出去的银行机构通过业务代理等合作模式,在我国未设证券保险机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证券保险服务。同时,扩大中国出口保险信用公司的业务范围,发展企业对外履约保险、财产保险、海外劳务人员的人身保险等。

  为金融机构“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监管协调,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海外网点的布局。同时,还可以考虑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收购兼并当地的金融机构时,对其海外金融业务提供减免税等支持。提高外汇储备委托贷款规模,扩大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提高其支持“走出去”的能力。在放宽商业银行设立境外网点核准手续的同时,还可以积极鼓励政策性银行在境外适当设立分支机构。

  为企业和金融业“走出去”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全面落实企业对外投资外汇管理新政策,指导商业银行合理简化对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结合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最新进展,加快修订《外汇管理条例》,进一步创新外汇管理体制,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简化外债、对外担保等的审批或登记手续。在宏观审慎的跨境资金流动制度建立以后,可以考虑取消对外担保的登记手续,扩大内保外贷、保函等各类对外担保业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上海总部

  (责任编辑 纪 崴)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