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上市“黄金十年”已逝 银行业未来如何突围?

  张菲菲

  [2015年以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的如期而至,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的倒逼,银行正面临着业绩增速下滑、资产质量承压的空前考验,在盈利模式和经营策略上经历着再一次的蜕变]

  10月27日,是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在香港挂牌上市十周年,也是内地大型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十周年。十年间,银行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经历了从股改上市以来脱胎换骨的巨变。

  2015年以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的如期而至,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的倒逼,银行正面临着业绩增速下滑、资产质量承压的空前考验,在盈利模式和经营策略上经历着再一次的蜕变。

  银行业涅槃:股改十年脱胎换骨

  “财务重组(剥离不良资产、国家注资)、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建立现代银行管理体制、上市……”中国银行战略研究部副总经理宗良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回忆着国有大行的上市路径。

  对于长期扮演国有企业“提款机”、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五大银行,上市对于银行业是一场涅槃重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遭遇严重下行风险,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高达30%~40%。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四大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但到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微博]后,四大国有银行仍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

  “核心问题是银行发展机制,没有建立新的风险管理体系,否则不良贷款还会增加。”宗良说,改变体制成为银行涅槃的“药方”。

  2002年2月,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由此拉开了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的大幕。

  完成股改后,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将国有银行带到资本市场的舞台。2006年10月27日,建行率先登陆H股市场,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银行。随后两年,工行、中行、交行和建行先后在H股、A股市场上市,2010年7月,农行登陆A+H股市场,标志着国有大行上市征途的全部完成。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近期回顾银行业十年时表示,产权改革和资产剥离,是商业银行这十年快速发展的原始动力。从2000年开始,政府“刮骨疗伤”,先后3次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总量超过2.6万亿元,使当时处于“技术破产”边缘的银行业终于甩下沉重包袱,从而为接下来“低不良、高增长”的浴火重生奠定了基础。

  在国有大行尝到上市的“甜头”之后,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相继进入上市的阵营,目前登陆A股的上市银行共计16家,实现H股上市的城商行、农商行共计5家。

  过去十年:规模扩张导向成就银行业“黄金时代”

  “过去十年,银行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国经济享受了入市、经济改革和劳动力等多重红利,再加上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从内部改革到外部经济环境为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契机。”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研究室负责人杨驰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

  事实上,过去十年银行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快速成长蜕变。在回顾银行业发展时,杨驰坦言,主要是以粗放型发展为主,因为过去中国经济向好,对商业银行客户选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银行经营是以规模为导向的。在利率保护情况下,银行坐吃固定利差,商业银行动力在于做大规模,规模越大效益越好,这使得银行对客户选择以地方融资平台、大中型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盈利有保证,风险较小且行业稳定。近五年,商业银行加快了高端个人客户市场的挖掘,从而带来了银行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未来十年:银行业“白银时代”如何突围?

  早几年,银行“利润高得不好意思说”言犹在耳,转眼间世道骤变。近两年来,不仅是国有大行还是多数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陆续进入“个位时代”,工行、建行、农行等三家国有大行2015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速甚至不足1%。股份制银行在2015年上半年,除了平安银行保持了双位数净利润增速之外,兴业、民生、招商、浦发等第一梯队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均降至个位数。

  与此同时,不良“双升”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银行业头顶。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35.7%,比年初增加3222亿元,已达去年全年增量的1.25倍;6月末,不良贷款率1.82%,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已经连续反弹14个季度,并且未出现拐点的征兆。

  相较于2003年高达40%的不良资产压力,此轮银行业资产质量再次承压,但两者存在明显差别。杨驰分析称,上一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体制性包袱所累,这轮不良资产更多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主体经营状况恶化,更多为市场化因素所致。在解决手段上,这轮银行化解不良资产须借助市场力量,以盈利化解不良资产,转让和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化解,再次动用财政手段的可能性很小。

  “未来十年是银行业的白银十年。”在杨驰看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业面临着不确定性较大的宏观环境。一方面,钢铁、水泥、石油等旧产能结构增长空间存疑,产能结构调整效果有待观察;另一方面,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处于初创期,这种复杂的经济结构换挡,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行业有可能焕发新的升级,新兴行业商业模式还不成熟,对银行选择行业和客户提高了要求,风险在增加。”杨驰表示,由于银行面临着资本充足率、资金来源约束和风险管理约束,决定了其规模不能像以往盲目的扩张,要真正以效益为中心,银行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

  10月24日,央行在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宣告基本完成,银行实现了完全自主定价,这意味着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即将终结,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

  近年来,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对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客户模式和产业选择都提出新的要求。一位股份制银行个金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利率市场化带来银行资金成本上升,倒逼商业银行追求更高收益率的投资,同时,这将使得银行风险偏好上升,转向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接踵而至,昔日“躺着赚钱”的银行已经放下姿态,进行精耕细作的探索。建设银行副行长杨文升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就表示:“新常态也好,过去也好,风险管理是永恒的话题。”

  以建行为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主要围绕两个层面展开——专业化和精细化。在专业化方面,过去评价客户更多是资产负债和损益表及各类财务数据,如今,认真研究每个行业,对每一行业走势做出判断,研究整个行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吃透后才能研究选择客户的标准。在精细化方面,不仅是分析趋势和特点,同时还需要尽可能掌握企业每一天的变化,加强风险预警,根据趋势和特殊因素对企业做出判断。

  普华永道银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不仅进一步推动多元化经营,也在积极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响应“一带一路”战略,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强国际化布局。股份制银行则加大利用同业资金,并加大了债券、信托受益权等投资业务比例,扩大了投资收益水平。同时,大力开拓轻资本业务,带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

  对此,在杨驰看来,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管理经验和先进系统,大型国有银行跟随客户“走出去”的需求,能够在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对外贸易投资中加快实现商业银行国际化。

  “没必要所有银行都走国际化道路,中国并不缺少大型银行,缺少的是有特色、深耕本土的银行。”杨驰表示,中小银行更多是以本土化、区域化业务为主,银行同质化的现象会逐渐打破,经营差异将越来越明显。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