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 16:17 新浪财经 微博
图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党均章(新浪财经 杜琰摄) 图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党均章(新浪财经 杜琰摄)

  新浪财经讯 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论坛”成立大会10月24日在京举行,第一期会议聚焦:信用风险与资产证券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党均章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什么到现在监管力推,市场反应还是监管热、市场冷的原因,就是环节多、效率太低,而且要求高,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去腾挪自己风险资产的手段。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党均章: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很高兴到这儿跟大家交流资产证券化这个话题。在这儿特别声明一点,因为媒体朋友比较多,在这儿的发言只代表个人的学术观点,与所在机构和部门没有任何关系,不代表他们的观点。

  前面的各位嘉宾讲的有些观点我同意,有些观点可能我们还需要继续交流。我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资产证券化未来前景的展望。我个人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企业,包括政府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的工具。特别对于金融机构或者说核心的商业银行,在未来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逐步失去高速发展通道的时候,对于风险资产的腾挪和自身资本重塑能力之间的相匹配的均衡的调整,它迫切需要资产证券化这种手段来腾挪自己的风险资产,以和自身资本能力相匹配的一个匹配度。资产证券化无疑是各个方面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有效金融工具。这个不管是银行也好,还是企业也好,还是政府也好,当要把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率的时候,不光需要流动性资金的最大效率的发挥,在一定时间段也需要把固定的、固化的资金活化运用来提高整体资金运用的效率。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的金融资产,包括其他资产,整个资产总量和证券化以后的证券化总量还极不相称。和欧美市场相比,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前景、潜力非常巨大。

  第二,关于中国目前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我们把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目前大概归为四大类: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叫标准化也好,叫非标化也好,我把它划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人民银行[微博]和银监会主管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它的发行人主要就是信托公司,基础资产等信贷资产,主要是零售信贷资产。这一类也是在统计机构里面,目前发行存量占比最大的一类。第二类资产证券化,就是证监会[微博]主管的,在上交所[微博]和深交所[微博]发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或者叫资产支持的专项计划。这块发行人主要是各家券商和资金子公司,基础资产可能主要是企业的营收款、租赁款,包括一些信托收益权的财产权利,还包括基础设施、不动产等等。第三,保监会主管的保险资产支持计划,或者叫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这类发行人主要是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这些主要基础资产池的资产主要是有现金流的,就是有持续现金流的财产,或者财产权利的相关的资产总和。第四,目前各级各类金融机构间所做的私募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人包括陆交所等等金融资产交易所,也包括各类资产管理公司,包括信托等等。它的基础资产主要就是,一个是合法可产生现金流的各类资产,这个资产比较宽泛,既有信贷资产,也有非信贷资产;既有非费权等权益类资产,也有不动产资产。

  从这四类整体市场表现来看,我个人有几个判断,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信贷资产证券化要求严、环节多、效率低,所以这是我个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什么到现在监管力推,市场反应还是监管热、市场冷的原因,就是环节多、效率太低,而且要求高,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去腾挪自己风险资产的手段。如果我学习没有偷懒的话,就是目前还是在优质信贷资产。在去年到现在的资产荒过程中间,商业银行内部、资产持有部门和债券发行组织部门,它们之间有部门利益的冲突。本身有效的信贷资金找不到比较优质的新的信贷去向,存量的优质资产拿给你,拿出来的后果是,既有存量的收益如何去保障?所以这是一个固有的矛盾问题。所以今年可能监管部门倡导有几千亿,各家银行也报了很多,最后到底能落地多少,可能还是一个资产持有部门和债券组织部门之间的一个博弈问题。说一个不太该说的话,有可能最后大家只是表示表示而已。这块由于比较大,未来需要发展的话,可能需要在规制、体制、机制等等方面要有一个很大的改观,否则的话可能有问题。

  证监会的企业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但是市场反应还是好,发展速度比较快,相比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是有一定的活力,有它的体制、机制环节和流程上的优势。保监会的保险资产证券化和证监会的有点像,有点类似,市场上目前最活跃的大家实际可能是私募资产证券化,但是可惜的是私募资产证券化不能够把它登记统计出来。我个人估计它的规模目前已经超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了。而且随着银行业信贷资产不断暴露的问题,私募资产证券化的形式会越来越多。私募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相比前几个是标准不统一,模式不统一,交易的相关方式不统一。虽然也引入了评级机制,也引入了会计师审计机制,但是在有些方面还是,叫非标准化证券化也好,叫什么也好,采取形式合规,但内容是不是合规、是不是能达到相关的资产证券化的要求,不一定。但是它潜在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第三,目前证券化上存在的,我认为的几个主要问题。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的问题很多,上面几个专家,包括曹行长刚才讲的几个观点我都很赞同。从我的角度,邮政储蓄银行既是证券化的产品的发行人,也是主要的市场上的主要投资人,所以在具体发行和投资过程中间,个人也有一点感悟。

  我个人认为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包括刚才段总说的信用风险定价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管这四类哪一类资产证券化都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主要是资产池的资产和原始资产持有人的风险隔离问题。现在监管还要求有5%的额度,企业自己要自持,而且背后都拥有相关原始持有人隐性担保的问题。私募资产证券化更是有各种不同形式的信用担保问题。实际上把信贷资产,就是整个的资产证券化变成一个原始资产持有人的一种临时性的一个出表行为,它不是一种资产的卖断或者风险的真正的分散、转机,就没有实现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当风险没有分散,没有真实被转移出去的时候,它的定价不是根据风险定价,而是根据流动性定价,根据资产分成定价。风险定价模式不出现,资产证券不管分,刚才领导也说要简单,现在国内分了三级、四级,次级再分一二级。分这个级没有任何意义,它不代表一定的风险级别,它的定价也跟风险不是相匹配的。往往对发行人很痛苦,往往一个无风险,去用一个有风险的成本,对于投资人来讲,又用高风险的收益,去购买了一个无风险的资产。所以这种市场是一个严重扭曲的市场,未来不可能有比较大的发展。所以这是资产隔离或者风险隔离,我认为是目前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市场不统一的问题。我前面分的四大类,不管成立不成立,现实是存在的。同一个国度里,同一个大市场里,人为的行政的把它分裂成这么几个市场,相应的市场规制、调整、标准都不统一,人为把资产限定为某一类资产,这么一限制,本身这种体制、机制限制了这个业务的发展。

  第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座的中介机构,请大家别介意。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也好,还是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好,我们国内缺乏成熟的评级机构、法律机构和会计师机构。评级机构迫于利益的问题,特别在其他条件,非证券化条件,还有债务融通条件,我们做财务评级的时候,同一规模,同一风险现状,最后不同评级机构出来的评级结论是相左的。对这类有没有市场化规制,而非行政化的或者其他规制,能真正把证券化资产,投资人无法看到的资产池的信用风险的状况靠评级公司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呈现给投资者,使投资者能依据评级机构的评级结论做投资参考。如果这点不实现的话,像法律机构或者会计师机构,可能有一系列的问题。

  第四个是现实的问题,中国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严重不足。邮政储蓄发起了国际次贷恢复以后的第一单证券化产品,要原始隔离的话,就存在原来抵质押产品变的问题。变的一大堆手续谁来担?找谁变?整个市场中可能存在更多更多比这个还麻烦的一些事情,怎么处理?包括登记机构,一系列程序、环节处理的时候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中国证券化发展,迫切需要给证券化服务的成熟的中介机构,

  最后,对未来的一点想法,未来资产证券化无疑是中国发展的有利补充,中国社会,个人认为已经进入到存量,债务的资本化和社会融资股权化这个时代。也就是中国可能已经步入到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整个资本市场或者证券化市场应该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来调节中国金融市场里银行业一家独大的问题,最终走向银行、证券等合理的格局。要这样我希望资产证券化有三个统一:统一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就是前面说的四大类应该统一成一类,是一个市场。第二,相关的这些标准,就是整个证券化业务的资产的标准,流转的标准等等,包括评级,包括中介这些标准,行业标准应该统一。行业标准不统一,容易形成行业之间或者市场中间的套利行为。最后,要统一业务规范。业务规范不统一,大家就是作为投资者,一般投资者来讲没有办法去选择发行人发行的这些证券。

  最后,我特别赞同段总说的一点,证券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除过原始资产的破产,隔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二级市场的流通问题。它要流通,就要有一个简单的估值,它要有流通交易套利的功能在里面。如果不是持有到期的话,它应该成为在市场上能够流通,能够通过流通进行交易,进行套利,目前资产证券化所有产品不是质押回购的标准,入不了资金流通的池,没有办法实现再融资,这种情况可能是制约这个市场未来发展的两个方面。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