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16:20 《金融博览财富》 

  财商(Financial Quotient)一词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T。清崎(RobertT . Kiyosaki)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出。Financial是“金融”的意思,清崎的本意是“金融智商”,英文缩写为FQ。

  财商从前些年的一个新鲜词汇,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一个烂俗词汇,就像情商、智商一样随处可见。但是,谁能说这“三商”不重要呢?

  学霸更会理财

  说简单一点,财商,无非就是一个人与金钱(财富)打交道的能力,或者说驾驭财富的能力。我们不能简单说“谁能挣钱谁财商就高”,但放眼望去,会赚钱、会投资、会理财的人,大抵财商不会太低,作为一个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也不会太差。

  教育学家普遍认为,财商主要由以下四项主要技能组成:

  1. 财务知识。即阅读理解数字的能力。

  2. 投资战略。即钱生钱科学。

  3. 市场、供给与需求。即提供市场需要的东西。

  4. 法律规章。即有关会计、法律及税收之类的规定。

  按照这四个标准来判断,有些大学生,无疑在财商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素质。

  阿里巴巴[微博]旗下的蚂蚁聚宝发布的《2015年大学生理财报告》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特点。在报告中,理财成绩更优秀的学生往往出自“211”、“985”的名牌高校。也就是说,财商更优秀的学生身上的标签并非“富二代”,而是高材生。

  这份理财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浙江大学[微博]的学生理财收益高达1069 万元,稳居高校学生理财收入榜首。北京大学[微博]、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武汉大学[微博]、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微博]、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微博]、复旦[微博]大学、南京大学[微博]分列二到十位。

  这个名单仿佛在说:“学霸更会理财”是有道理的。再从地域角度来分析一下。

  从全国范围看,浙江、上海、福建、江苏、北京五地的学生理财观念最强,尝试互联网理财的学生占比超过40%,分列前五;浙江尝试互联网理财的学生占比高达53.2%,江苏达到43.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的几个省份的大学生似乎更易接收和接受互联网理财的观念。

  总之,在理财这个领域,光拼爹是没有用的,爹给了钱,还得拼财商,看谁更能用钱生钱。

  互联网理财成焦点

  在几年以前,许多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大学生会成为互联网理财的主力军之一。根据蚂蚁聚宝的数据,在开学前三周时间里,共有109 万名大学生首次使用余额宝[微博],借助互联网理财的方式,管理自己全年的生活费。在开学前一周,新增余额宝用户中,大学生占比达到34%,创全年最高值,大学生也成为余额宝新增用户的最大族群。

  互联网理财成为大学生的选择焦点很容易理解。

  首先,大学生的理财意识提高了。2013年以来,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引发了全民理财热潮,“90后”学生对理财的意识越来越高,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钟爱互联网理财也顺理成章。点一点手机就能理财的事情,大学生一定是愿意做的。

  其次,互联网理财产品门槛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理财的资金门槛、操作门槛都大大降低。以国内某家专门为大学生理财的平台为例,起投点为1元,可以说是零门槛。另外,通过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在该平台进行理财,操作上也极为简单便利。我们在前面文章里提到的“工银e校园”APP也实现了零门槛和极强的流动性,获得学生钟爱也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可观。现在,银行的活期储蓄利率已经吸引不了多少人了,而动辄几万元起投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已经进入“6时代”。相比而言,很多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要可观得多。比如,“工银e校园”APP里的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为3.80%,在保持和活期储蓄一样的流动性基础上,得到了比活期储蓄高得多的收益。

  理财专家表示,相比于“60后”、“70后”和“80后”,

  “90后”的理财意识明显更强,他们告别了“钱是省出来的”、“理财就等于存银行”这样的固有观念,更乐于学习理财,对风险也有更高的认知和承受力。而且,互联网理财的兴起,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让这些互联网的“原住民”比他们的父母辈更容易接触到新型的理财方式。

  不过,理财专家提醒,大学生要区分理财资金的性质,将学费、生活费和结余资金分开理财,同时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

  两则财商案例

  不要以为学生理财,本钱不多,收入就很少。根据《2015年大学生理财报告》,有上万名大学生仅仅通过互联网理财,就赚出了一学期的学费。

  仅凭学费和平时的结余资金,似乎只能赚点零花钱。那些大学生是如何赚到高收益的呢?有两个大学生的理财案例可以说明。

  第一个案例,是帮助父母理财。

  小吕是浙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过去一年,她通过互联网理财获得了1 万多元的收益,主要原因就是父母给了她30万元资金用于理财。

  小吕的父母都是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家中小有积蓄,但平时都存在银行里拿利息。小吕做通了父母的工作,将30万元的家中积蓄拿出来做理财。

  小吕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一部分放进有国资背景或银行背景的P2P 网贷平台,还有一部分买基金,剩余少量有流动性需求的资金存在余额宝中。到年底一算,她的平均年化收益达到了8%左右。

  小吕按年化收益率4%的收益还给爸妈,多出的给自己交学费和用于生活费。去年一年,她和父母都收入了1.2万元左右。不但小吕的爸妈觉得合适,比存银行划算,小吕还帮自己解决了一年的学费和半年多的生活费。

  另一个案例,是帮助身边的人理财。

  小刘是广东某大学的学生,年纪虽小,却是家里的理财“一把手”。他最开始是帮父母理财,因为成绩很不错,所以现在很多亲戚都会委托小刘帮他们理财,小刘则会给他们一个固定的回报,超出的部分归自己。

  小刘的家乡比较富裕,家里的亲戚也都对他放心,目前,由他管理的理财资金超过了100万元。小刘给亲戚们的回报为6% 左右,自己还能赚几个百分点。

  小刘主要做的是风险较高的P2P 理财——陆金所、人人贷、积木盒子,他都尝试过。小刘一开始把父母的钱放在余额宝里,后来嫌收益率降低,就慢慢转到了P2P网贷平台上。小刘也知道P2P平台有一定风险,所以选择的都是规模较大的公司。 ■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