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10:42 中国金融杂志 

  编者按: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金融发展已经上升到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这对于我国金融业来说,更意味着一场巨大的变革。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本刊特约请相关专家学者对如何更好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殷 红

  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绿色金融是全球银行业的共同使命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环境保护、气候变暖、能源保障、消除贫困等重大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伴随的是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甚至危及健康和安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中央已明确将“绿色化”写入经济转型目标之中,成为继“四化”之后的第五化。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肩负着通过金融杠杆和服务引领,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使命。当今,银行已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其在客户、资金、项目等方面的资源配置能力,及在标准、管理和创新方面的优势,使其有责任也有能力在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绿色金融是社会各界和利益相关方对银行的期望和要求

  随着全球信用经济体系的日益深入,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突出,银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期望。越来越多的全球机构、监管部门积极倡导银行在绿色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在银行应对社会和环境风险方面各利益相关方对银行的期望也日益迫切,这不仅是一种期望,而是已转化为一种要求。比如,纷纷出现的许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来自联合国[微博]、世界银行[微博]、各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等的各类绿色金融和绿色信贷标准和管理要求,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而且希望通过银行引导和督促企业的社会与环境表现。这些来自社会环境改善方面的诉求已经和银行经营密不可分,已经融入到银行的各个层面,所以银行必须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管理好社会与环境风险。

  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实现转型的现实选择

  一是绿色金融是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绿色调整,要求商业银行以服务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为支点,不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二是绿色金融发展有助于银行防范和化解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结构性风险。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不振、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重化工行业的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盈利水平下降,偿债能力减弱。其中,钢铁行业生产减缓、价格低迷、亏损面进一步扩大;煤炭行业需求疲软、价格持续下跌;电力行业相对过剩现象凸显,装机增长已明显高于电力消费增速。在继续深化结构调整和“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的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将在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化解“两高”行业风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随着环境社会风险的日益突出,环境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标准、手段、工具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国际主要大银行几乎都有环境社会风险管理部门或团队,并且有相应的政策、制度、流程和工具;社会各界不断发展环境社会风险管理标准和工具,如IFC绩效标准、赤道原则、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等;服务机构不断优化企业碳足迹模型、环境社会评级,发布ESG指数等,这些工具对于识别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能发生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中环境社会风险事件频发,不仅给企业造成财务损失,而且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声誉风险。因此,有效管理好社会和环境风险有利于提升银行竞争力,这就是很多国际一流银行普遍重视这一风险管理的原因,也是这类风险管理工具服务商积极进入这一市场的原因。

  四是绿色金融有利于提升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竞争力。随着“一带一路”、中国—东盟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战略的实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大型银行深入开展跨国金融服务成为新趋势。中国企业和银行共同面临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日趋复杂,从之前发生的诸多案例看,导致企业和银行投融资损失的原因往往不是经济因素,而更多的是由于不了解或被忽视的环境、社会或文化等非经济因素造成的。这实际上也是当时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曾经历过的“痛”,也是“赤道原则”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管理好“走出去”企业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总之,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是在支持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商业银行未来转型的必由之路。

  工商银行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作为国内也是国际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始终坚持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持续推动全行融资结构的“绿色调整”。同时,工商银行坚持绿色营运,倡导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推进自身节能减排。

  工商银行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积极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截至2014年末,工商银行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经济领域贷款余额约6552亿元,占公司类贷款余额的10%左右,较年初增长9.6%,高于同期公司贷款增幅3个百分点;环境友好和环保合格客户数量和贷款余额占全部境内公司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比例均保持在99.9%以上。其中,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清洁能源发展。2013年,工商银行与南非标准银行签署了协议,未来十年工商银行将向南非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200亿兰特(约合20亿美元)的融资支持。

  二是严格控制“两高”和过剩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存在污染物排放高、能源消耗大的特征,也是环保违法违规情况出现较多的行业。近年来,工商银行高度重视产能过剩行业融资管理,积极推动过剩产能“消化、整合、转移、淘汰”,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防控信贷风险。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钢铁产量由2000年的1.1亿吨增加至2012年的9.5亿吨,增加了近8倍,而由于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和限额管理,工商银行钢铁行业贷款只增加了100亿元至1200亿元,且主要支持了行业中优势龙头企业的产业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同时,加大对涉及重金属排放、高危化学品和涉霾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和融资压降。截至2014年末,工商银行涉及重金属排放融资余额较2013年初下发压降政策时下降约82.6%,实现清户近440户。

  三是持续改善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目前工商银行全球机构数量超过1.7万个,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绿色信贷理念宣传教育和节能减排全员行动,同时依托科技优势大力推广电子银行、网络融资等绿色金融服务方式,积极实施绿色办公,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绿色银行”。目前,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占全行业务量的比重为86%,相当于在虚拟渠道上再造了一个工商银行,根据估算,工商银行300多万网上银行企业客户群年可节省纸张约3.6万吨,相当于种植72万棵树,减少约90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近年来,工商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努力履行大行责任,取得了明显成绩,荣获中国“十一五节能减排先进集体”“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奖”“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上市公司绿色金融奖”和“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金融领先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

  工商银行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工商银行多年来始终把绿色金融理念融入到银行的企业愿景、发展战略、信贷文化、政策制度、管理流程、产品服务等各个环节,持续推进绿色金融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早在2003年,工商银行就开始制定行业信贷政策,将反映行业特征的环境相关指标纳入到客户和项目的准入标准中;2007年在同业中率先提出“绿色信贷”发展理念并付诸实施,确立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金融机构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并逐步推动各层级、各部门绿色信贷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董事会将绿色信贷发展战略纳入决策事项,将绿色信贷绩效考核、绿色信贷实施情况等作为其监管的重要内容。

  一是建立了绿色信贷政策制度。2011年制定了《绿色信贷建设实施纲要》,每年修订行业(绿色)信贷政策,指导全行绿色融资。2014年实施的61个行业信贷政策中,规定将反映行业特征的能耗、水耗、技术、污染物排放等核心指标作为客户和项目的准入标准和管理依据,要求对不符合核心指标的客户和项目减少信贷投入,并适时退出,有效推动了全行信贷结构的“绿色调整”。

  二是绿色信贷政策标准纳入全流程管理。基于先进的IT系统,从客户尽职调查、评级授信、审查审批到贷后管理,实施总分行分工负责的环保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机制,实施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全流程管理。对于不符合管理要求的客户和项目实施“绿色信贷一票否决制”。

  三是建立了绿色信贷分类标准和管理体系。吸收借鉴了赤道原则和IFC绩效标准,结合国家政策要求以及自身风险偏好,制定了绿色信贷分类标准,按照客户或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客户及贷款划分为四级、十二类;并将绿色信贷分类与企业评级、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相关联,对不同类别提出相应管理要求。

  四是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积极探索新型的绿色经济融资模式,通过融资租赁、并购贷款、股权融资、财务顾问、银团贷款、碳金融等多种综合化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支持优质客户在技术改造升级、研发能力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业务需求,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同时,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互联网金融兴起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转变趋势,着力构建信息化银行,开展零售网点智能化试点,通过对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对经济活动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深度融合,推进跨渠道、跨地区、跨业务条线的联动协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五是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研究。2015年中国金融学会成立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工商银行是第一批常务理事单位,并与国开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共同牵头第一小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目前,工商银行受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委托,承担了“环境因素变化对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压力测试”课题研究工作,该课题目前在全球也只有少数金融机构在做,国际上正在探讨环境与社会风险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探讨将该风险因素纳入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框架,以促进银行在解决全球性环境社会问题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因此,这个课题对支持我国监管部门参与标准讨论及银行环境社会风险计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工商银行正在研究“走出去”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企业环境信用评级等,以提升客户的环境社会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六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工商银行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倡导并积极采纳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标准。2012年,工商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率先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2013年,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银行业践行绿色信贷会议上,工商银行代表29家银行作出了绿色信贷共同行动承诺。2015年1月工商银行正式成为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金融行动组织(UNEPFI)的会员单位。同时,工商银行注重加强与环保部、人民银行[微博]、银监会等政府部门以及国际金融公司(IF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交流合作,及时掌握国家节能环保政策走向,不断提升自身绿色金融能力建设。

  推进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

  一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面临阵痛,部分传统产业的企业已步履维艰,而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支撑,商业银行要以有效的绿色金融策略,在助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绿色转型,并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这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外部政策措施仍然不足。因低碳环保项目往往风险高、收益低,如果在支持绿色产业及传统产业绿色化方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给予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一定的风险补偿等政策机制,则可以有效撬动金融资金的积极投入,同时可发挥商业银行优质企业、项目、技术筛选的能力,使得撬动资金真正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技术创新。

  三是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的能力仍有待提升。绿色金融发展首先涉及对贷款企业和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评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判断,需要专业人员利用大数据对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评级、对高风险或成长型行业进行评价、对不同领域或区域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评估等,以有效提升客户环境社会风险识别能力,同时发掘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价值客户予以支持,而目前这些工具的建立仍有待时日。

  四是对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绿色产品和服务、风险识别工具等的研究和开发还远远不够。尽管工商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许多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要做,要为工商银行提升绿色金融发展决策水平给予进一步的支持。

  五是全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金融文化尚未形成。绿色金融文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银行、客户、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规范和价值理念,绿色金融真正实现有效实施,仍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金融文化的进一步形成。■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 许小萍)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