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9日 13:52 《当代金融家》 

  文/本刊记者 黄希韦

  ——写在《揭秘美国银行业》一书出版之际

  美国是世界上银行体系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制度为别国所借鉴,许多教训为别国所警示。美国银行业经历过的一些事,常被别国重现,一些错误也常在别国重蹈。可以说,研究美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对各国来说都有现实意义。

  然而,美国的银行体系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这样一个体系并非精心设计或合理蓝图构造的结果,美国银行史“就是一部应对金融危机、丑闻、偶然事件、人身攻击的历史,是包含了大量的、相互冲突的业者和政府机构所达成妥协的历史”。面对这样的体系,别说是外国人,就美国的非专业人士也很难弄清楚,因此,大部分人只看到银行恢宏的建筑,却很难探究大楼深处的奥秘。

  《揭秘美国银行业》一书将带你揭开这些奥秘的面纱。该书著者仇京荣是本刊核心作者,两年多来,他的笔耕不辍除了给业界带来宝贵的知识给养和思想启发,也为《揭秘美国银行业》一书塑造了雏形和奠定了根基。作为书中大部分文字的编辑和第一读者,我深感幸运和受启发,同时,也常为每篇文章的老道文字功底及其镜鉴当下中国的价值感到赞叹。说到美国银行立法的变迁,立法史上“若干个第一”虽然尘封在历史的档案之中,但在奠定美国银行业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上功不可没。读完十个第一部银行法案背后的故事,两百多年来美国的银行立法脉络即刻了然于胸。

  说到在美国开银行的易与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轨特许制背后的秘密不能不说;第一家联邦特许银行、第一个联邦监管机构,以及美元的前身——绿票子的来历也非常有趣;四种存款机构类型、五个监管者、两个保障体系以及开什么样的银行、在哪个区域开行、入储还是不入储、入险还是不入险等细节绝不可忽视。

  说到美国的银行,许多人自然与“高大上”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像存贷协会和储蓄银行都是“平民银行”,在储蓄银行您只需存入一便士,即可成为银行主。还有来自于牧师灵感的信用合作社,由于其互助性而受到特殊的税收优惠,还遭到了那些“高大上”银行的嫉妒。

  说到当今时髦金融控股公司,早在一百多年前,当时的美国财政部与司法部长对准还是不准设立银行关联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前身)而激烈争执,最后由时任总统塔夫脱出面调停才平息,正是他放了国民城市银行一马,才成就了今天的金融控股公司。

  说到银行,一般人只看到其门面和柜员,其实支撑银行运转是庞大复杂的清算系统,这个系统365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着资金转账、交易清算、票据处理和证券簿记。这个系统不仅保证美国银行业的运行,而且还是全球美元的清算中心,维系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然而您知道吗,美国最早的清算所则诞生在一家小小的咖啡店。

  说到银行风险,挤兑是银行、存款人、监管者三方惧怕的大事。而作为应对之策的存款保险制度则是经历1929年大萧条劫难后“罗斯福新政”的亮点之一。然而,您可曾知,罗斯福总统起初是反对存款保险的。

  说到银行大小,人们常以本钱论英雄。然而多少本钱合适呢?美国首开统一银行资本标准之先河,然后设计“骆驼评级”体系,并配以与存款保险费率挂钩的激励机制,最后推动“巴塞尔协议”的出台。

  说到流动性,它是每个银行都绕不过去的坎。银行没有现金流不行,而留多少,考验着银行的预测能力,它可是个技术活儿,有许多“技术秘密”。

  说到竞争,美国银行业面临业内与业外两个战场,银行蚕食别人,银行被诉;别人蚕食银行,银行无奈。于是银行炼起了三大应对之术:存款吸金术、贷款增值术、中间业务创收术。

  说到技术创新热情,美国的银行业丝毫不输科技企业,科技一直在重新定义银行:从美洲银行卡到VISA卡;从戈尔副总统第一个尝试电子货币支付,到奥巴马总统刷卡被拒;从允许游离于美联储发行之外的比特币使用,到网络银行的兴起,美国银行业始终与科技革命俱进并善于利用新技术创造核心竞争力。

  说到存款利率,在利率管制下,美国银行家们过了30年的滋润日子,那时银行家的生活是“3-6-3-3”,即以3%管制利率吸收存款,以6%的利率贷出,获得3%的差额,于是银行家们可以在每天下午3点钟开始打高尔夫球。然而到20世纪60年代,剧烈的通货膨胀使利率管制从银行家的朋友变为银行家的敌人,被终结于20世纪80年代,从此美国进入市场利率时代。那么市场利率谁说了算,美联储说了不算,但引导手段十分高明;各家银行则在存款利率定价策略上各显神通。

  说到银行的社会责任,美国银行业在环保责任方面走得很远,“想借钱,先除菌”;如果您是银行的消费者,尽管属于弱势群体,但仍然可以向银行说“不”,对拒绝服务说“不”、对不诚信贷款说“不”、对婚姻歧视说“不”、对种族歧视说“不”、对地域歧视说“不”,要问美国人哪来那么大的底气,背后有三大来源;如果您是美国一位小企业主,您大可不必为钱发愁,银行有时要看您的脸色,因为给银行打分,您的一票很重要。

  说到存贷以外,银行还能干啥,曾被嘲笑为“亏损带头人”银行的信托部门为啥在20世纪80年代不再是银行主流业务的附属品。除了信托,银行对资产证券化则显得爱恨交加。资产证券化大戏中始作俑者、幕前推手、护花使者、追随者、购买者、发行者等一堆人物粉墨登场,角色各异,一个都不能少。

  说到钱,银行可不管黑白,照收不误,而且出去的都是白钱。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被赋予了侦探的使命:盯住你的客户,钱是白还是黑?否则上亿元罚单等着银行。

  说到风光,银行最令人羡慕,但轮到被别人并掉甚至自己死掉时,则风光不再。谁最容易被兼并,是那些陷入死亡之谷的银行。而那些倒闭的银行,则被大浪淘沙。盘点美国银行业死亡周期,不得不提到近代首场金融危机的引爆者——信托公司;大萧条年代的肇事者——股票市场;金融脱媒的制造者——货币基金;全球经济危机的催生者——次级贷款。也不能忘记,一百多年前,老摩根一人力挽银行倒闭潮;美联储的策源地——杰基尔岛;还有具有158年历史轰然倒下的雷曼兄弟。

  美国银行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要想将其中的秘密说透、说清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本书尽可能将那些拗口的法律条文、晦涩难懂的法院判例、深奥的数学模型和工具用通俗语言表述出来,使读者能够轻松地阅读。书中穿插介绍了美国银行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和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也可以帮助读者弄明白连美国人都难以理解的“美国历史上一些银行管制为什么那么多的专横、反复无常,甚至不通情理的那些事”。

  揭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揭秘可以发现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哪些问题需要避免,尤其是美国银行业300多年来所经历的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银行危机以及化解这些危机所积攒的“药方”(即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为此,本书在每章内容所包含的特点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进行了提炼,以引起业内思考。

  (本文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5年第8期)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