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9日 13:49 《当代金融家》 

  

  文/李哲平

  “《央行放大招!央行等均可入市》”!

  日前,着实被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移动应用推送的这条消息惊了一下,以为自己错过了什么大新闻。打开一看才知道,文中内容无非是复述一下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对7月14日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有关事宜的通知》所做的若干澄清。

  又是无聊的“标题党”而已,而文后评论尤让人忍俊不禁:

  “顶我明天全线飘红”;“又怕散户跑了,继续利好”;“不管谁进来,只希望能够干干净净地运作!不要有内幕老鼠仓之类的”……

  这则消息及之后的评论,反映出当前金融市场若干令人扼腕之处:

  其一,普通零售投资者基本金融知识欠缺,理性思维能力欠缺,甚至,如这篇消息所暴露的,连基本的母语阅读理解能力都有欠缺;

  其二,媒体为吸引眼球(及其背后的商业利益)刻意迎合、乃至挑动公众的不健康情绪,以轻佻、戏谑的方式对待一则重大财经新闻,此类做法之于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专业判断和职业操守而言,无异于一种“恶意卖空”。

  就说央行本月的这一《通知》吧。如果将目光放得长远些,比如未来十年,乃至一世纪,我们也许会赞同,这一举措,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被纳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本刊2015年1月号曾刊载瑞士国民银行(央行)管理委员会委员弗瑞茨?祖布鲁克(Fritz Zurbrugg)的文章《瑞士国民银行的投资政策》,其中特别提到,瑞士央行对投资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强烈兴趣。高盛资产管理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问答》(FAQ: China’s Bond Market)指出,投资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好处在于:鉴于债务占GDP比例较低,中国主权评级坚挺;尽管主权评级坚挺,中国债券在历史上的收益率一直显著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债券市场;通过投资于中国债券市场,国际投资者亦将获得人民币敞口。

  一边是国际投资者的强烈兴趣,一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使命,且更多的成熟、长期的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亦可有助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并有望降低人民币债券收益率,从而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央行的时机把握堪称到位。

  标题党可休矣,外国央行放进来这一新政需要正确、深入探讨。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