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6日 09:23 中国金融杂志 

  李庆萍

  过去十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银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是商业银行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对银行风险防控带来的挑战

  当前和今后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较为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外部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加息和希腊债务谈判依然是影响全球经济的两大不确定因素,希腊债务谈判一旦破裂,或将形成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但面临的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目前,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正处在接续的关键期,部分行业和地区持续承压,信用风险蔓延扩散趋势明显,不良贷款逐步暴露。同时,当前处置不良资产和问题贷款的难度将增大,风险防控形势比较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商业银行更要加强形势预判,要有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意识,要把困难和形势的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要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国家区域和产业重大战略对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

  当前,一系列国家重大区域和产业战略不断出台,为银行业务拓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一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贸区战略,由顶层设计转向具体实施,将显著带动区域内投融资服务需求,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跨境服务等多个领域的金融合作潜力巨大。二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向,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前景广阔,这不仅有利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为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三是“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应用向金融体系渗透,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P2P网贷平台迅速发展,正改变着金融体系的业务渠道、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以及支付清算模式。未来,商业银行将加快探索“互联网+银行”的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客户,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金融改革和监管政策调整对银行经营转型带来的变化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步伐加快。一是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已于2015年5月实施,市场化定价的大额存单也于6月份推出,目前存款利率上限已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5倍,未来完全放开是大概率事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将显著增加银行的负债成本,导致利差收窄,银行经营转型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二是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汇率浮动区间已由1%扩大到2%,未来可能还将进一步扩大。同时,资本项目管制逐步放开,沪港通、深港通、QFII、QDII等进一步丰富了跨境投资方式,提高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此外,监管政策也在发生变化,6月份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取消存贷比监管,这将有利于银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但同时也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监管部门在资本、杠杆率、流动性等领域制定了更严格的监管标准,“宽管制、严监管”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要求银行进一步强化守法合规经营,加强内部管控,促进各项业务健康发展。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务创新带来的契机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趋势已经确立。同时,随着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市场之间的藩篱被打破,金融创新步伐将显著加快,信用创新、股权创新等产品层出不穷,金融机构也将迈入综合化经营的新阶段。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从信用中介向金融服务中介转变,加快搭建开放性、跨市场的产品平台,提高跨市场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尤其是要抓住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把握住企业融资、居民资产配置转向资本市场的大趋势,进一步加快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但同时,创新必须以有效的风险控制为前提,必须做好压力测试,做好风险监测和预警,确保不出现重大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国际化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

  中国经济的崛起必然伴随国内银行走向世界,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将带动我国跨国贸易和跨国投资快速增长,国内企业和居民“走出去”的步伐也将加快。目前,全球已建立15个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我国已与32个国家或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189个国家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据预测,2020年之前,人民币将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这为国内银行延伸海外网络布局、拓展国际金融业务创造了条件。因此,国内银行国际化进程将明显加快,越来越多地在国际金融中心、新兴市场及中资企业分布较多的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同时,国内银行也将大力拓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国际结算、清算及离岸金融业务,加快本外币业务一体化发展和在岸、离岸业务联动。

  努力建设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

  明确战略愿景,打造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

  目前,企业融资呈现脱媒化趋势,单一银行贷款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为客户提供跨市场的综合融资解决方案将成为新的趋势。因此,中信银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希望充分发挥中信集团金融与实业并举的独特竞争优势,以“大协同、大资管、大交易”为驱动,构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全方位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中信综合平台具有解决客户各种复杂需求的能力,金融与实业构成的经营体系可以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支持组合出无穷无尽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客户的综合化、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完全有能力提出系统性的综合解决方案。

  同时,中信银行将创新客户服务模式,从信用中介向金融服务中介转变,尽快搭建开放性、跨市场的产品平台,提高跨市场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融资服务能力。中信银行将建立以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为辅,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相结合,传统结算与现金管理、资产托管等产品相配套的服务模式,实现综合回报的最大化。

  坚持价值创造,突出轻型发展导向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粗放型扩张模式已经不适应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未来将向“资本管理”甚至更高层次的“市值管理”转变。基于此,中信银行提出了“两大导向”,即以“价值创造”和“轻型发展”为导向,这是当前资本约束和利率市场化下的现实选择,也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价值创造”强调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即从规模粗放扩张向效益导向的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中信银行提出“价值创造”就是立足自身发展,谋势创新,提升业绩水平,保持可持续的增值和股本回报,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实现银行市值的稳定增长。

  “轻型发展”强调的是转变经营模式,向轻资本、轻资产的经营模式转变,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其中,轻资本是要强化资本约束,优化业务结构和风险资产结构,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轻资产是要充分运用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不良资产处置等手段,让存量资产转起来、活起来,以转速替代增速,从“存量经营”向“流量经营”转变,用更大的流量来扩大银行收入来源。

  坚持“一体两翼”,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

  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朝哪个方向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进行取舍。对公业务是中信银行的传统基因和比较优势,所以在新三年规划中中信银行提出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定位,就是要秉承传统基因和比较优势,巩固公司银行主体地位,同时加快实现零售银行和金融市场的两翼齐飞。

  围绕这个定位,中信银行重新整合业务条线,形成了公司银行、零售银行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首先,公司银行板块的重点是巩固传统优势,加强客户经营体系、产品体系、营销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成为最佳融资服务银行。目前,公司银行板块是中信银行收入和利润的最大来源,这决定了中信银行将以公司银行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点。其次,零售银行板块的重点是要加快二次转型,强化客户经营,提高管理效率,努力成为客户最佳体验银行。“无零售不稳,得零售者,得天下、得未来”,零售业务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基础。最后,金融市场要成为新兴增长点,重点是加强产品创新,提高盈利能力,培育差异化竞争能力。金融市场板块业务具有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成长性高等特征,这将是中信银行轻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应对利率市场化和加强金融创新的主要突破口。

  紧跟国家区域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的有机结合,积极推动自贸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这为商业银行优化区域布局打开了新的空间,为挖掘区域金融发展特色、加强金融创新营造了有利环境。基于此,中信银行提出了坚持聚焦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北上广深的区域定位。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战略支持;二是坚持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加大对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的资源投入,加快经济发达县域地区的布局;三是以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强金融业务创新,打造区域创新平台。

  为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2015年6月中信银行联合多家中信集团下属公司共同宣布,投融资7000多亿元。同时,设立“一带一路”基金,力争5年内基金规模达到1000亿元,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达到5000亿元,为区域内重点项目拉动1万亿元融资。此外,为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信银行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建立了绿色审批通道,配置1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支持京津冀重大项目。

  坚持严守底线,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信银行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加快建立“全方位、全流程、全员”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全方位”就是要加强对本外币和表内外全口径业务的管理,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全面管控。“全流程”就是要实现业务从发起到终结的全流程监控,特别是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管理。“全员”意味着全行共同承担风险管理责任,上自董事会下至每一名员工都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责。中信银行将增强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敏感性,坚守风险底线,严格落实风险责任,全面加强内部控制,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深化改革,转变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随着存贷比的取消和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商业银行将从传统的“以存定贷”管理模式逐步向“以贷定存”“资产决定负债”的管理模式转变,资产运用和管理能力将至关重要。利率市场化后,一般是先有资产运用,再有负债匹配。中信银行未雨绸缪,积极转变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按照“资产决定负债”和“负债支撑资产”相结合的策略,加强表内外资产负债组合管理。一方面,提高资产经营能力,以大资产管理的思路统筹协调信贷、类信贷、债券投资、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各类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另一方面,从以核心存款为中心的负债管理转变为覆盖核心存款、大额存单、同业存款等多渠道负债统筹管理。总体上,要通过深化改革,从经营理念、定价机制、流动性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加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加强与市场、客户、前台部门的沟通,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效率。

  全力打造战略转型六大支点

  以中信平台为依托,实施综合化经营战略

  中信集团是一家金融与实业并举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众多,涉及行业众多。其中,金融业涉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领域;实业涉及房地产、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信息产业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优势。中信银行发展到今天,正是依托中信集团金融与实业并举的独特竞争优势,协同发展仍将是中信银行的战略着力点。

  未来,中信银行将继续以中信平台为依托,实施综合化经营战略。一方面,充分发挥集团综合化平台优势,加强与集团的协同建设。一是产融协同,服务集团实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二是融融协同,实施金融综合化经营,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和“一站式”金融服务;三是对外协同,与外部市场相关利益主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高外部合作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另一方面,探索银行综合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金融子公司的建设。目前,中信银行子公司中信金融租赁公司已经正式开业,振华国际财务公司成功收购岩石亚洲资本,力争打造成为中信银行海外投行平台。同时,中信银行董事会已经同意开展信用卡业务公司化改制,由中信银行及子公司出资共同设立中信信用卡公司。

  以“大单品”为龙头,实施特色化经营战略

  产品是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抓手。新战略中,中信银行提出构建“大单品”发展模式,就是要将获客能力强、品牌效应好、易于复制推广的重点产品塑造成拳头产品,强化资源支持和创新力度,打造具有中信特色的市场品牌。近年来,中信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出国金融、薪金煲、电商供应链等大单品,这些都是在创新领域的有益尝试,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主动求变、培育特色的重要突破。

  “薪金煲”是中信银行联合基金公司开发的针对个人客户的现金管理产品。该产品具有余额理财、T+0申购份额确认、T+0赎回和每日收益结转四大功能。与货币基金最大的不同是,该产品不用申请赎回就可以在ATM上直接取现或是刷卡消费。客户通过签约“薪金煲”,实现签约借记卡活期资金与选择的货币基金自动关联,提高了闲置资金收益。未来,中信银行还将开发“智慧投资账户”功能,把“薪金煲”功能延展至货币基金、基金组合、保险、理财等产品的任意组合,将原有单一产品销售模式转变为对客户全面资产配置的模式,提高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价值。

  以大资管为抓手,实施中间业务发展战略

  目前,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不仅有利于银行缓解资本金约束,而且有利于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进入大资管时代,银行将从单一的资金中介向综合化金融服务转变,从重资产经营向轻资产经营转变,从资产持有型向资产交易型转变,从主要依赖货币市场向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转变,从融资为主向融资和融智相结合转变,这将是银行资产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样的趋势下,为了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融资需求,中信银行将以大资管为抓手,搭建开放性、跨市场的平台,打通银行表内、表外业务,打通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未来,中信银行将重点打造基于大中型企业并购需求的并购融资类产品,基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市值管理类产品,基于国际化企业的跨境融资类产品,基于政府客户的PPP融资类产品,为客户提供多维度大资管解决方案。同时,中信银行还将推动理财业务回归资产管理,将理财投资品种逐步拓展至并购、夹层融资、PE基金、对冲基金等资本市场领域,丰富理财产品的投资品种体系。通过理财功能优化完善大资管平台,开发理财产品的消费支付、质押、转让等功能。

  以互联网金融为突破口,实施渠道一体化战略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金融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带动了新的投融资服务模式。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商业银行必须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以互联网思维优化经营模式,对网络金融服务产品和渠道进行整合升级,以适应客户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变化。

  未来,中信银行将以互联网金融为突破口,实施渠道一体化战略。一是搭建电子渠道“高速公路”。加强电子渠道整合,为客户提供线上化的“金融+非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基础服务类、支付体系类、生活服务类、特色服务类等产品和功能在电子渠道的上线。突出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和服务,强化手机银行应用开发,打造领先的渠道平台。二是搭建金融互联网“跨界之桥”。搭建直销银行等开放式获客平台,实现高效批量客户获取和经营。拓展第三方渠道资源,延伸客户营销和服务的触角。推动移动支付创新,打造包括跨境外汇支付、跨境人民币支付、跨境汇款、跨境支付收单和跨境学费代缴的全方面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三是打造O2O的客户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营销工具和手段,引导线上中高端客户至线下网点获取特色金融服务。在线下网点建立标准客户营销模式,引导线下大众客户至线上经营。建设智慧社区O2O平台,以社区生活服务为切入点,开展线上获客,线下服务,双向引流,相互转化。四是强化大数据平台建设,支持渠道互通互融。加强大数据应用,整合柜员、客户经理、智能设备、客服中心、网银、手机或移动终端等各类渠道,提供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智能化渠道服务。

  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近年来,中信银行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已通过中信银行(国际)在香港、澳门、纽约、洛杉矶、新加坡等地设有40多家网点。今年,中信银行伦敦代表处已正式成立,开始着手设立伦敦分行和悉尼分行,这标志着中信银行新一轮国际化战略的正式启动。同时,中信银行还入股台湾中国信托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大陆首家赴台投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未来,中信银行将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一是加快全球金融交易平台建设。设立境内外交易中心,以交易为基础,发挥面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基础平台功能。二是稳步构建国际化服务网络。加强信银国际在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国际化经营平台作用,择机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新兴市场国家及中资企业分布较多的国家建立总行直属分行、子行。加强国际结算平台搭建,以电子信息化手段在更多的国家构建服务网络。三是加强境内外业务联动。大力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重点发展本外币贸易融资、国际结算与资金清算及离岸金融业务,实现本外币业务一体化发展和在岸、离岸业务联动。进一步拓宽同业合作渠道,有效提升境内外分支机构的联动效率,推进对跨境企业客户的全球授信。

  以创新体制改革为重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保持生命力的动力之源。随着金融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国银行业必将在产品服务、渠道拓展、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加快变革和创新步伐。

  2014年,中信银行设立了产品创新管理委员会,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创新体制进行改革,重点围绕明晰创新方向、优化创新流程和激发创新活力开展工作。未来,中信银行将进一步加快培育创新文化,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跟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步伐,让创新成为驱动中信银行发展的新引擎,让创新成为深植中信银行文化的新基因。同时,中信银行将积极把握国家战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来的新空间和新机遇,充分借鉴互联网思维、技术和商业模式,大力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创新业务,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信银行行长

  (责任编辑 张晓哲)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