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9日 16:41 《金融博览财富》 

  文/ 张怡

  “终于,腐败像汹涌的洪水淹没一切;贪婪徐徐卷来,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政客和民族斗士纷纷沉溺于股市,贵族夫人和仆役领班一样分得红利,法官当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君主为了几个便士玩弄手中的纸牌;不列颠帝国陷入钱币的污秽之中。”

  这是18 世纪英国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讥讽、批判将整个英国卷入其中的“南海泡沫”金融骗局的诗句。

  自从钱被发明之后,金融诈骗也如影随形。当下,金融服务更加便捷,这进一步促使了金融诈骗案件的多发,他们多是以早期典型金融骗局为雏形而依托新渠道衍生而出的。

  彩票骗局

  ——以“大奖”为诱饵骗取“领奖费用”

  加拿大“彩票骗局”频发,即便警方时常提醒民众,不要轻信声称市民中奖的海外彩票信息,仍有不少相信得到幸运之神眷顾的市民堕入这类骗局中。多伦多市一市民曾收到一封从西班牙寄来的信函,指称她中了约100 万加元大奖,但要求“中奖者”先向其电汇超过3000 加元款项及个人资料作为领取奖金的条件,最后该市民不仅没有取得巨额奖金更被骗走了3000 加元。

  约克区警方透露,这些声称“您已经中大奖”的电邮、信件或电话,通常都自称是来自海外国家的博彩公司,然后要求收件人按照其给予的电话号码致电与他们联络。警方称,对方会向“中奖者”提供一个传真号码,以便“中奖者”将个人资料如护照、出生证明、驾驶执照、地址与联络电话,以及银行资料,传真到该海外博彩机构。

  同时,这些来自海外国家的博彩公司,亦会派人佯作是当地银行职员与“中奖者”联络,并要求“中奖者”先支付作为博彩公司将奖金给予“中奖者”的银行费用及佣金,而这些费用及佣金动辄几千加元。当“中奖者”支付了其要求的金额,等候博彩公司通知领取奖金时,“中奖者”从此再也收不到博彩公司的任何消息。

  彩票骗局的受害人不仅被骗去钱财,同时受害人的个人资料也被盗取,会被骗子进一步利用其资料从中获利。此类骗局多发生在年长的人身上,利用其消息闭塞、投机取巧的心理而落入圈套。

  有效防止此类骗局发生的方法很简单,当收到一些自称是海外博彩公司的信函、电邮或电话,声称已经中大奖时,应以置之不理的态度对待,且不要给予这类公司任何个人资料或电汇款项,并且将骗子的电话、邮件及地址报告给警方处理。

  尼日利亚骗局

  ——以千万美金为诱饵骗取手续费

  尼日利亚诈骗案的作案途径在20 世纪80 年代时多以普通邮件方式的进行。当互联网出现以后,网络传播速度加快致使该类骗局再次掀起新高潮。该骗局大多是通过电邮形式,发件人声称有大笔遗产可以领取,但因为有法律问题需要小量钱财帮助,骗子许诺会有大笔回报。而这类电邮的发出者多是自称有名有地位或有显贵身世的人。

  例如,其中一封电邮简单翻译为“我是一名州长

  夫人,由于国内发生了政变,州长不幸身亡,生前隐匿了大约3500 万美元,没有被新上台的军政府发现。急需将该款项以别人的名义,作为投资款汇出境外。希望得到您的合作。事成后,您的公司或个人将得到这笔资金的30%作为报酬。”

  尼日利亚骗局的受害者大多是从收到类似的邮件开始,总之是有一笔巨款,因某种变故必须汇出国,希望收件人能借其银行账户一用,作为酬谢将会有一笔巨款作为回报。而且她会煞有其事地给你她律师的电话、银行存款证明等。在取得信任后,骗子会要求收信人在其账号中存入上万美元的所谓“手续费”或其他费用,此时很多人已经被那上千万美元的诱饵套牢,或许内心也曾画了许多问号,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一夜暴富的诱惑而自投罗网。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石油价格大跌是导致尼日利亚骗局频发的原因之一。石油一直以来是尼日利亚最大的外汇收入,其价格大跌之后对很多从事石油交易的商人打击惨重。于是,那些本来受过高等教育、英语流利的专业人士索性利用自己熟悉国际贸易的特长,改行从事另一种跨国生意,那就是国际诈骗。

  他们设计的“尼日利亚骗局”起初以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小型企业主为诈骗对象,骗取了巨额钱财。根据美国境内某组织透露,1985-1999 年的14 年间,“尼日利亚骗局”从美国骗取的金钱超过50 亿美元,而且“尼日利亚骗局”一度成为尼日利亚的第三大“工业”。

  2000 年9 月,瑞士联邦警察局发表的公报显示,尼日利亚骗子每年在网上行骗获得的钱财达4000 万美元。美国是迄今尼日利亚骗局的最大受害国,据统计大约有1%的收件人上当。2003 年年初,白宫向尼日利亚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尼日利亚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美国将实施经济制裁。早在1992 年,中国上海就有一家公司被骗280 万元人民币。香港地区迄今已有近百人被骗,被骗金额超过1000 万港元。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欧美国家纷纷向尼日利亚施压,这种骗局目前正向中国等东南亚地区蔓延,行骗地区波及亚洲各国以及俄罗斯、新西兰等国。

  而且这种无本万利的买卖引来许多效仿者,昔日的“尼日利亚骗局”逐渐演变出“津巴布韦骗局”、“塞拉利昂骗局”、“象牙海岸骗局”或其他非洲国家的骗局。海湾战争爆发后,又有骗子自称是伊拉克前副总统默罕穆德·阿齐兹的儿子发出求助邮件,也有以发现了伊拉克宝藏的美国大兵的名义发出邮件。一旦民众上当后,骗子大多销声匿迹,也有一骗到底的,事成后鼓励受害人亲自去尼日利亚领取酬金,如果赴约,自然凶多吉少。据报道,到目前为止已有17 位外国人为领取酬金赴尼日利亚后被杀害。

  庞氏骗局

  ——经典金字塔传销的模板

  庞氏骗局是一种典型的投资欺诈,而美国波士顿巨骗查尔斯·庞兹是该骗局的始作俑者。

  该骗局承诺给投资人高于普通投资回报率数倍的高回报率,并称该投资风险很小,并以此来诱惑投资者。然而其支付给投资者的回报并不是来自真正的投资或实业产生的利润,而是用后续投资者投入的钱填补前期投资者的利润。庞氏骗局通常不得不以突飞猛进的增长速度来吸收新的投资,以此维持向已有投资者支付回报。

  当行骗者无力通过继续吸引投资者满足新的投资需求时,崩盘便不可避免。1920 年庞氏骗局最终崩盘,这时,大多数投资者都血本无归,但早期投资者和骗局的发起人如果能够及早取现,他们就可以获得高额回报,卷走这笔意外横财。

  这类以下一层受骗人的钱来填补上一层受骗人投资回报的模型即是典型的金字塔传销模板。

  在庞氏骗局之后,为引诱投资者,各种骗局所兜售的“商业机会”可谓花样繁多。例如,某一发生在牙买加的骗局(OLINT)声称从事外汇交易,莱索托的一家公司(M K M 墓地公司)通过出售预付费墓地来提供投资产品,而一出现在哥伦比亚的骗局(DMG集团)则是贩卖预付费的借记卡。这些骗局一般在特定的群体或社区中选定目标,这些群体或社区往往在种族、宗教或者职业等方面比较接近,从而能更容易地利用他们彼此之间业已建立的信赖关系。这些骗局使各种收入阶层的人都中了圈套。

  许多骗局的经营者往往借助引人注目的慈善捐献、巨额政治捐款,以及大肆炫耀财富或其所带来的丰厚回报来尽量拓展他们的经营。例如,一个在牙买加的庞氏骗局赞助了2007 年该国的国家足球联赛,巨骗艾伦·斯坦福曾赞助一项国际板球巡回赛,哥伦比亚D M G 集团的创始人拥有私人飞机和车队。在崩盘以前,这些经营者可能会被看做社会的中流砥柱——牙买加O L I N T 的创始人就曾被一家商业报纸评选为年度商业人物。庞氏骗局由于其前期会返还给第一层投资者高额的利润,致使其影响力迅速扩大,诈骗金额不断累积,崩盘时会给处在“金字塔”底层的绝大部分投资者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并且会从那些产生收益的正当投资中分流出一部分资金。依靠上层投资者口口相传的投资回报,让其迅猛发展,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和制度造成更为广泛的危害,损害人们对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的信心,它们在崩盘时甚至可能导致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阿尔巴尼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1996 年,当几个骗局崩盘时,骚乱一发不可收拾,政府垮台,国家陷入一片混乱。据估计,大约有2000 人为此丧生。近来的骗局在规模上差异很大,这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监管机构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效果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旦骗局做大,政府当局就越有可能不愿意促成其崩盘。因为如果它们这么做——削减了骗局经营者履行资金义务的能力——投资者就会埋怨政府的干预而不去责怪投资骗局固有的问题。相反,当投资骗局自然崩盘时,经验表明政府又会因不及时采取措施而受到指责。

  南海泡沫

  ——历史上最早的股票内幕交易诈骗

  “南海泡沫”事件是投资大众狂热盲从掀起金融泡沫最后血本无归的例子,在此之后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如出一辙。“南海泡沫”发生于17 世纪末到18 世纪初,当时的社会背景特殊,工业革命前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投资机会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

  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 年宣告成立。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 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 即南美洲) 的贸易垄断权。

  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 英镑跳升到160 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上涨了390 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 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南海计划的核心就是靠发行股票、转换国债并获取政府支付的利息而获利。

  股票发行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货币认购,即投资人以货币购买公司股票;另一种是债券认购,即原国债持有人以各种国债债券兑换股票。货币认购前后大约有四次:第一次是1720 年4 月14 日,发行额为200 万英镑,每100 英镑面额的股票售价是300 英镑,购买欲望空前高涨。第二次是1720 年4 月29 日,发行额为150 万英镑,每100 英镑面额的股票售价是400 英镑,6 月2 日股价涨到890 英镑。第三次是1720 年6 月17 日,发行额为500 万英镑,每100 英镑面额的股票售价是1000 英镑。第四次是1720 年8月24 日, 发行额为200 万英镑,每100 英镑面额的股票售价是1000 英镑,过高的股票售价使股价暴跌。1720 年7 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 月份直跌至每股175 英镑,12 月份跌到124 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

  英国“南海泡沫”危机是市场不成熟的产物,18世纪初,英国的市场已有近二百年的发育史,但仍不成熟,特别是资金市场还刚刚建立,银行、股份公司、股票交易还是新生事物,不仅活动不规范,人们对它也不很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投资热情都可能导致投机和泡沫。

  除此之外,18 世纪英国“南海泡沫”经济的出现,也与商业资本过剩和工业投资环境不好有关。当时,英国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它们在议会中也占统治地位,工业资本的力量还比较小,还不足以影响政府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向工业等实体经济的转移就受到影响,泡沫经济的出现则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倾向。 ■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