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9日 16:11 《金融博览财富》 

  文/ 吕晶晶

  近年来,市场上的金融诈骗作案手法越来越“高明”,大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

  然而,是狐狸总会露出尾巴。再狡猾的诈骗,也终归能在其中发现线索、规律,寻求破解之道。同时,投资人也应从自身寻找原因,始终保持警惕心,擦亮眼睛,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

  理性投资,安全理财

  当前,各路媒体对于金融诈骗案例的披露通常较为及时、全面、深入,平时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对骗子们五花八门的行骗手段多有了解,在可能遭遇诈骗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今年以来,媒体对于诸如P2P 平台跑路等的非法集资诈骗、银行存款不翼而飞等的案件报道逐渐增多。殊不知,这样的金融诈骗也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在总结诸多已发生的案例时,我们发现,在最终诈骗发生之前,总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的。虽然不排除有一些P2P 平台从成立时就是本着圈钱跑路的目标来的,但是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P2P 平台还是从规范经营开始的,只不过后期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最终难以维系,只能跑路走人。

  其实,所谓的跑路平台,在跑路之前,也是有一些特征的,投资人稍加留意,就应该能提前发现“苗头”,及时撤资挽回损失。

  诸如,一些P2P 平台在短时间内突然发布了很多超高收益的秒标、天标、短期标,并且这些标的额度都比较大,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也许这就说明这个平台可能在短期内需要大量的资金,会有跑路的嫌疑。当然,如今一些规模相对大、相对正规的公司也会推出一些期限比较短的标的,但通常会有一定的投资限额。投资人应理性区别对待。

  诸如,一些P2P 平台连续推出多个短期项目。虽然很多投资人喜欢投资那些周期较短的项目,但是,一般的企业都会有一个经营周期,如果平台的短期项目时间明显低于一个企业的经营周期或者所投资项目的运营时间,那这时就该好好考虑考虑了。此外,还有一些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1)P2P 的倒闭潮一般从10 月份开始出现,因为年底市场上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状况。因此这个时间点应该特别引起注意。

  (2)新上线的平台需小心。倒不是说新平台一定会出问题,但毕竟老品牌更有信誉保证。

  (3)平台出现负面消息时应谨慎。目前来说,很多投资人投资P2P 产品依靠的是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旦平台出现负面消息,首先,其自身应该存在一定问题,其次,负面消息一定会对平台产生不好的影响,进而影响平台的经营。

  链 接LIANJIE

  遭遇跑路平台该怎么办?如果真的遭遇了跑路平台,多数投资者也无可奈何,维权的道路必然十分艰难。同时,由于P2P 的互联网属性,追讨过程会比较繁杂,追讨成本也比较高。虽然如此,但还是有一些措施可以稍作补救。

  ·收集证据。如网络合同、支付凭证、交易记录、网站宣传截图、提款困难截图等,资料越全越好。

  ·及时报案。确认平台跑路之后,投资人应该第一时间到平台所在地公安局经侦大队进行报案。

  ·抱团联合。一旦平台跑路,受害者应联合起来,通过大家的力量一起维权,统计受骗总额。

  ·配合调查。向警方提供有效信息,协助警方调查平台老板及其成员的财产状况,进行诉讼。

  ·联系媒体。借助媒体的力量曝光平台,扩大影响力。

  ·保持冷静。切忌使用非法手段追讨债务,以免造成二次损失。

  警惕银行存款被骗

  银行存款被骗的常见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人员即非银行人员作案。今年年初,一名18 岁自学C++ 编程的嫌疑人用自编的黑客软件在互联网上大量盗取客户银行卡信息,利用银行网上支付、第三方快捷支付等支付漏洞进行大肆盗刷和转账,被盗取信息的银行卡可提现金额高达15 亿元。

  另外一种则是银行员工与社会人员勾结诈骗。2014 年至2015 年6 月,媒体曝光的18 起巨额存款“失踪”事件中,有12 起是储户被骗,其中8 起是储户因贪图“贴息存款”被骗,而贴息存款事件中往往有银行内鬼参与。大多是由资金中介人以“高息揽储”名义诱使储户到相关银行开户,随后由银行内部人员通过调换企业印鉴卡,私自开通储户账户的银行卡或者偷开网上银行等方式骗划资金,进行金融诈骗。

  如果遭遇盗刷,持卡人应该怎么办?

  目前,大部分金融消费者日常使用的银行卡仍然多为磁条卡,磁条卡的信息很容易被复制,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途径盗取持卡人银行卡信息后,即可克隆银行卡进行盗刷等活动。因此,建议持卡人及时将磁条卡更换为IC 芯片卡。一般来说,IC 芯片卡复制难度大,资金被盗刷的可能性较小。

  从维权及保留证据的角度考虑,一是要及时报警,并通知发卡银行,以减少损失。二是要第一时间收集该款项并非由本人所支取或者消费的证据。例如收集可以证明交易时本人在其他城市的机票或者相关其他凭证;或者在收到资金转出短信通知时第一时间去附近银行查询余额或者取款并保存凭证,证明卡在自己身上。

  链 接LIANJIE

  安全用卡小贴士

  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等,如有疑惑需要报案,也要亲自到银行等金融部门进行咨询,或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而不要按诈骗嫌疑人提供的号码电话报案。

  注意安全使用网上银行。安装必要的杀毒、防木马软件和网银安全控件,确认登录的是真实网站,不要轻易接收陌生文件,也不要轻易使用他人计算机登录网上银行。

  使用自助银行要提高警惕。目前自助银行已逐步改造成按钮开启式,取款时若发现出入口有可疑装置或有“按密码确认”之类的提示信息时,切忌刷卡和输入密码,同时及时向银行和公安机关报告。很多人把身份证和银行卡放在一起,一旦丢失或被盗,持卡人资金受损失的可能性极大,一定要注意把卡和身份证分开存放。

  刷信用卡消费时确认是否银联POS机,刷卡后要在购物结算账单上签字,同时也要注意有无重复问题,并防止还回的卡被调包。尽量开通银行即时通信业务,以便及时掌握银行卡消费、取钱信息。

  打赢心理战

  事实上,在心理学家们的眼中,每一起诈骗案件,都是一场心理战术的较量。各种心理战术的运用,使得不法分子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操控对方的意志,进而诱导实施诈骗。

  骗子包装到牙齿,我们就武装到头脑。只要弄明白关键的几点,我们就可以将骗子拒之门外。

  ● 戒贪: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实,大多数投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基本相同:他们幻想着能够用手上的钱换取尽可能多的收益,这个过程中,就可能会被一些假象蒙蔽双眼。一些平台正是利用投资人的这种贪婪心理,在初期阶段,为投资人精心导演了一幕幕“高收益回报、高质量服务”的戏份,以骗取他们的信任和资金。一待时机成熟,看似在眼前的“美景”就突然破灭了。整个过程,宛如南柯一梦,只是梦醒后的现实过于残酷。

  事实上,在接触到的多个诈骗案件中,投资人一开始无不是被那些超高收益、投资奖励等吸引来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市场上一些高达20% 收益率的投资项目已属罕见,更不用说那些收益超过25% 的了。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对那些标榜的高收益产品多加留心了,在决定投资之前,一定要多问几个问号,多做实地考察。或许,高收益只是一个幌子,圈钱才是目的。

  同样,在通过网站投资理财时,投资人也需要以理性的投资思路作为出发点,要清楚地认识到那些宣称“天天分红”、“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和网站项目大多都是骗子,还是少理为妙。同时,在进入网站进行投资理财操作前,必须要认证网站是否合法、安全,谨防被钓鱼。

  那些在网络上或者打电话通知中奖信息的,也同样是瞄准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通常在刚听到消息时大部分人会表示不相信,但趋于好奇和意愿中奖的贪婪心理,人们会继续追问中奖缘由等问题以求证实。一旦通过他们提供的渠道证实了中奖,面对巨额奖金,受骗人就会丧失判别真假的理性。犯罪分子借机以需先缴纳公证费、账号费、广告费及个人所得税为由,向其索要所谓正规的手续费。受骗人就这样在贪婪心理的驱使下,一步步进入了事先设计好的诈骗圈套。种种案例告诉我们,面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一定要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刻保持平和心态。

  ● 克服恐惧心理:身正不怕影子斜纵观众多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心理战术,一般在电信诈骗中运用的比较多。因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诈骗,电信诈骗多通过手机电话、短信等的形式进行,很少有面对面的接触,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煽动性的语言或者文字更容易掌控对方的心理和情绪,一些心理战术的运用也更加流畅。

  在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案件中,一些诈骗分子首先冒充司法、电信等部门工作人员及公安民警等拨打受害人电话,编造电话欠费、银行卡恶意透支、法院传票、涉嫌犯罪等谎言,由于受害人并不了解诈骗手法,一接电话马上产生疑虑和恐慌的心理。在受害人产生了摆脱嫌疑、证明清白的急切心理时,诈骗分子便乘虚而入,让受害人尽快将银行账户资金全部转移到“安全账户”,步步扩大事态严重性,直至受骗人向“安全账户”打入资金。

  甚至在一些极端案例中,有的受害人在骗子的诱导下,边打电话边汇款,即使民警、银行工作人员出面阻止,也不愿意相信自己被骗。

  南京心理学专家、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建议,对于这类诈骗犯罪,从心理上要反过来对待,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要相信自己,没做过的错事就是没做过,身正不怕影子斜,直接挂掉这种无关电话,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被骗。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近期的一组官方数据,令人揪心。

  7 月23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称,近一年来,我国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 亿元,人均124 元,其中约4500 万网民遭受的经济损失在1000 元以上。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 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此外,63.4% 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 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

  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被出卖非法获利、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电信诈骗等活动事件频发,网络个人信息安全备受挑战更令人痛心的是,对于个人信息遭遇践踏,很多人往往采取置之不理、无动于衷或者听之任之的态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纵容了信息泄露行为。有统计数据显示,在遭遇信息泄露时,受害者多数保持沉默,只有不到两成的人会诉诸法律。

  显然,这种消极的态度并不可取。个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或隐私不被侵犯,应当同食品安全、环境清洁一样,成为居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所以,我们呼吁有关方面应该加大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窃取、转卖用户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惩治力度。但同时,我们更应从自我做起,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降低遭遇诈骗的可能性。以下所列保护个人信息的几种方法,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就不难做到。

  1.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绿色上网。不去浏览不认识、不知情的网站,更不要去下载里面的东西,其中很有可能内置有木马病毒进而盗取你的个人信息。建议最好访问你自己熟知的、公认的、带有官方认证的网站。

  2. 严防钓鱼软件。在网站上下载软件需慎重,有的软件看似是一个很正经体面的软件,各方面做得跟你熟悉的软件的页面相似,实则会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比如需要你输入你的个人信息包括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甚至银行卡号、信用卡号这种重要信息的,你就要当心了。

  3. 不要随意透露你的个人信息。有的人上网,稍不注意就自己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弹出个网页说你中奖了,需要填写银行卡号领奖,有的人不加考虑就填了上去,自己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才上当受骗。所以,上网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清楚需要填写的信息是否涉及你的信息安全,需小心、小心、再小心。

  4. 把信息存到安全的地方,并做好数据备份。涉及安全的信息不要放到网上,不要放到邮箱里面,这些地方都可能导致信息泄露。一般建议放在电脑硬盘中,但要做好加密工作。同时,数据备份也很重要,甚至建议涉及安全且重要的信息,可以同时多备份几份,并分别存到不同的地方。 ■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