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7日 10:09 中国金融杂志 

  魏革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缓中趋稳:工业生产形势有所改善,内需平衡增长,出口增速由负转正,进口增速降中放缓,房地产销售量价齐升,货币信贷增速回升。这些情况说明,经济增长出现向好势头。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微观主体反映困难增强,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地方债务增加,下半年经济运行压力依然较大。

  面对宏微观之间、实体与金融之间的反差,更加需要坚定信心,加快改革。对于宏观政策而言,应适应种种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调控框架,保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把握好总量政策的取向、力度和节奏。新常态的核心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结构性矛盾,根本上要依靠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在此过程中,货币政策总体应保持审慎和稳健,为结构调整拓展时间和空间,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既要在基础条件出现较大变化时适时适度调整,防止经济出现惯性下滑,也要注意防止过度“放水”固化结构扭曲、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

  优化金融资源的投向和结构。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同时,需要更加精准有效地发力,促进结构优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继续完善货币调控中的正向激励机制,适当运用和完善定向调控,同时,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中与结构化调节之间的平衡和协调,防止造成新的扭曲。

  丰富和充实政策工具。针对外汇占款变化形成的流动性缺口,人民银行[微博]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微调作用,搭配使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全国范围推广分支行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大大改善了金融调控的艺术和水平。面对新的变化,应继续探索丰富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和期限结构,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

  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索完善价格型调节和市场化条件下有利于稳定预期的货币政策框架,是当前改进和完善金融调控机制的重点。进一步改善短期利率调节和收益率曲线,增加中期和长期利率指导,改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之间的利率传导,以引导市场未来的利率走势。同时,加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

  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已由基准利率的1.2倍逐步扩大到1.5倍,并在全国范围内放开金融机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继续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LPR)。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推出了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增加金融机构主动负债能力。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定市场信心。

  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继续改进宏观审慎管理,发挥好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作用。着眼未来,应前瞻性地研究优化整合监管资源,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效协调的体制机制,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监管职能。金融调控的有效性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和改革,激发经济活力,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拓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空间,从而为疏通政策传导创造更好的条件。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