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8日 18:07 《当代金融家》 

  文/贺绍奇

  按照审计署口径,约2.8万亿地方政府债务将在今年到期。财政部3月已下达1万亿元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债券额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新债券来偿还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债务,延后偿债时限,以缓解偿债压力。然而,这一颇具创造性的偿债解决方式却引来了不少争议。

  尤其是在财政部、央行[微博]、银监会5月联合发文,明确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债后,伴随央行近期降准降息的影响,市场上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视为“中国版QE(量化宽松)”的言论甚嚣尘上。

  其实,此次债务置换与西方国家的QE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不能别出心裁地将其理解为中国版的QE。

  首先,从本质上看,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与QE环境下央行预先确定规模并主动购买的模式完全不同。西方量化宽松是一种间接“增印钞票”的货币政策,主要指各国央行通过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银行金融资产等手段,增加市场资金供应量。但是,中国此次置换的地方债纳入了央行SLF(常备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和PSL(抵押补充贷款)的抵押品范围,这只是增加了地方债的流动性;最终是否抵押以及接受多少抵押来投放流动性,将受到商业银行需求和央行货币政策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次,央行通过地方债置换所投放的流动性存在到期期限,并不会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永久扩张;而QE所产生的流动性则是永久性的。因此,两者之间也有明显差异。

  最后,从政策选择的角度看,西方货币当局之所以要通过QE对市场投入流动性,主要是由于其货币政策工具箱以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较少。金融危机后,在市场流动性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利率等价格工具难以有效发挥对市场流动性的调节作用,调控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只能通过QE来直接注入流动性。而现阶段的中国市场,总体流动性增长较为平稳,并不存在流动性缺乏的问题。即使需要增加市场流动性,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首推长期处于高位的存款准备金率,而用不着采取QE手段。因为,从央行角度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不仅能达到较好的增加流动性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收缩长期以来偏大的资产负债表。而银行将地方政府债券抵押央行获得流动性则会进一步扩张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应该不是央行所愿意接受的。因此,即使地方政府债券将有可能用作抵押品,主要的方向依然会是定向或结构性的,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不太可能被当作总量工具来加以使用。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的市场环境无须QE,即使流动性有所不足也不应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方式来增强流动性。因此,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说成是“中国版QE”,不是理解上的逻辑错误,就是别出心裁的“拉郎配”。

  (作者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本文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5年第6期)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