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8日 18:06 《当代金融家》 

  

  文/李哲平

  “当擦皮鞋的小子都开始和你侃股经时,就该卖了。”(When even shoeshine boys are giving you stock tips, it’s time to sell)。

  这话据说是老肯尼迪(Joseph Patrick “Joe” Kennedy, Sr.)说的。又据说,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华尔街巨擘巴鲁克(Bernard M. Baruch)也说过类似的话,而且不仅提到擦鞋童,侃股经的还包括出租车司机、乞丐、理发师、美容师……活脱一副“大萧条”前夜的众生相。照华尔街神话的说法,正是凭借如此简单的方法论,亦即他们的后辈巴菲特所说的,“别人贪婪时恐惧”(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这两位得以在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大崩盘前全身而退。

  基于类似的思想,美国有几个工具,试图通过计量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资者的情绪,来预测未来市场走向,比如某个特定时段内发生崩盘的概率。此类工具包括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崩盘信心指数(Crash Confidence Index)、花旗集团的恐慌/安乐模型(Panic/Euphoria Model)、美国个人投资者协会(AAII)投资者情绪调查等。不过也许是时间太短,此类工具的预测能力最多只能说差强人意,想必还要等到行为金融学、乃至神经科学再精进些,我们才能将无数个体的“情绪”合理地计量、建模。不过,届时“散户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也许已经不会有任何影响力,投资决策都是由纯粹理性、完全超越人类情感的模型来完成了。可话说回来,此类工具所反映的公众情绪,即便在投资决策方面还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倒是可以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样本,比如《财富》杂志1996年4月,曾在纽约街头随机找几个人侃股经,其中有交通警、木匠、健身房看门人、无家可归者等,至今读来仍让人忍俊不禁。

  近来中国股市波诡云谲,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最经常被指责的有监管部门、“庄家”、场外配资、唱空/做空者、QFII等,有些不无道理,有些则纯粹是假语村言了。当然,如果一个加了几倍杠杆的散户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我们不能苛求其依然保持“冷静”、“理性”,不过越是在这种时刻,专业人士——投资经理人、监管部门、专业媒体等——越是应该要求自己超越公众的情绪,着眼于真正重要的东西。

  比如本届政府关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各种蓝图,比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地区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比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如即将出台的金融“十三五”规划,比如欧元区解体或是美联储政策走向突变的外溢效应问题,等等。

  所谓“改革牛”能否可持续,关键还是在于相关决策者要有定力、有章法,少点“惊喜”,多点可预期性,不要因为一两个交易日的波动乱了方寸。

  (本文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5年第7期)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