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银行业结束高盈利时代

2015年01月31日 03:26  上海证券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工研金融观察·2015年1月·国内经济金融

  总策划: 周月秋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课题组长: 樊志刚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

  邹民生 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课题组成员:赵幼力、王小娥、李露、杨荇

  在内、外部环境以及长、短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4年经济金融领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性化,经济“去泡沫”、“去杠杆”和“去产能”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从多个产业和行业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增速、物价、房价出现了全面下滑,但结构逐步优化、股市明显上涨,出现新的特征。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但“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仍会给经济带来较大的下行压力,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将低于去年,约为7%左右。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叠加银行业自身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监管趋紧以及资产质量问题等诸多挑战,银行业高速扩张和高盈利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银行业的经营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变化和特征,需要深刻认识并积极适应。

  2014年中国经济金融运行几大特征

  1.经济增速延续2012年以来明显放缓态势

  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创十八年来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7%)也明显低于2005年至2011年26.1%的年均增速。

  本次中国经济的放缓,不是一次孤立的、偶然的回落,事实上,自2012年起,中国经济增速就开始持续地回落。2012年、2013年中国GDP连续两年均仅增长7.7%,明显低于1978年至2011年9.9%的年均增速。截至2014年末,GDP已连续十二个季度在7.3%-7.9%之间窄幅波动。

  近年来中国经济减速既有国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短期需求萎缩的原因,也有中国宏观政策主动调控的因素,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宏观政策主动调控使得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进而对“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提出了要求,直接导致工业、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行,成为2014年经济下行的最主要压力源。

  2.经济结构呈现逐步优化态势

  新一届政府上任后力推改革,这不仅体现在鼓励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更体现在政府对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发生变化。多个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有所显现。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继2013年第一次超过工业后,2014年延续这样的趋势。2014年第三产业值占GDP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还体现在工业内部,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行业表现较好,增长相对较快。

  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是国民收入分配依然呈现向居民倾斜的趋势。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收入增速比GDP高0.6个百分点。

  四是区域结构有所改善。中西部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快于东部地区,地区间发展差距在缩小,协调性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突出,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五是资源环境成本的消耗减少。201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优化的结果表现在就业上,就是在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同时,就业增长在不断加快。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1000万人)。

  3.价格指数创出新低但难言通缩

  201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0%,涨幅创5年来新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9%,连续34个月下降,PPI负增长持续时间之长为20年来之最。物价的低增长引发了各界关于通缩的担忧。

  一般来说,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从CPI来看,同比增速在6月至11月尽管出现连续下滑,但依旧处于正增长的状态,且12月同比增速又较11月出现上涨;CPI环比增速多数月份(8个月)正增长,因此,从CPI来看,不能推断出中国经济已出现通货紧缩。

  PPI连续两年多的负增长尽管不多见,但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工业领域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其本身只反映了工业领域相关产品的价格下降,而不是普遍的全面的物价下降,也不能据此得出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的结论。

  4.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

  2014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5%,比2013年回落9.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负增长7.6%,是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我们判断,房地产市场已进入调整周期,因为流入房地产资金流发生了根本变化。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金流增速如何与房地产价格涨跌高度相关。过去持续多年的房地产“牛市”正是由于大量过剩流动性高强度流入房地产市场所致。如2013年房价出现暴涨,当年流入房地产的资金增长26.5%,比同期投资增幅高6.7个百分点。

  但现在资金流发生了逆转,2014年全年房地产到位资金同比出现负增长(-0.1%),远低于同期房地产投资增幅(10.5%)。拉动2014年房地产到位资金负增长的主要是定金和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两部分。2014年,定金和预收款同比下降12.35%、个人按揭贷款同比下降2.62%,其余资金来源仍是正增长。可以看出,人们对房价上涨预期开始下降,从而使房地产出现拐点性变化。

  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首次超过人民币存款

  2014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9.78万亿元,竟超过全年新增人民币存款(9.48万亿元),这是我国统计该指标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存贷比增至71.7%。存贷款走势的异常反映了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商业银行吸存难度越来越大。

  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居民、企业等各经济主体收入增速下降,直接影响存款源头。同时,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特别是储蓄存款理财化、对公存款同业化以及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等,都正在深刻改变着银行存款业务的市场生态,不断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2014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长9.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存款余额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

  二是受社会融资表内化及“稳增长”需要信贷投放力度加大。

  一方面,央行[微博]规范表外融资,部分表外融资转为表内贷款。2014年表外融资(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合计2.9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7.5%,比上年低12.4个百分点。当然,表外融资的大幅减少除了央行监管规范更加严格外,其本身的两大需求主体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需求减弱也是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基于“稳增长”需要,信贷投放力度加大,突出体现在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49亿元。2014年12月27日央行还出台387号文对存款口径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打开信贷增长空间。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速、物价、房价全面下行时期,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暴露。

  首先是债务困境。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大规模投资支出,加上通胀和负利率刺激借贷需求,普遍推高负债率,而随着政府大规模投资计划的逐步退出、调控房地产和清理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政策的推进,以及通胀率下降导致真实利率由负转正,经济“去杠杆”趋势明显。

  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16.5万亿元)占GDP比重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至25.9%,很多企业、行业、地区都陷入债务困境,直接的表现就是商业银行不良率不断攀升。截至2014年3季度,商业银行不良率已达1.16%,较上年同期上涨了0.19%。

  其次是产能过剩。近年来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不仅传统行业过剩,一些新兴战略行业也出现绝对过剩,产能过剩僵而不死的企业不仅挤占社会资源,而且也拉低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去产能”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去产能”对GDP增长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限制增量产能,制造业投资增长将相应放缓;二是清除存量产能,工业企业开工率下降,大量企业破产重组,进一步使工业生产增长放缓。

  最后是房地产“去泡沫”。宽松的社会资金环境和融资条件造成房地产价格泡沫有所膨胀,随着政府调控房地产等政策的推进,经济呈现出“去泡沫”的必然趋势。“去泡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为房价下跌,并冲击房地产开发投资。

  2014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出现较大降幅,预计下一阶段,房地产市场继续“去泡沫”可能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降至10%以下(2009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一度跌至1%)。如果房地产市场“去泡沫”的进程持续较长时间,其对经济增长会带来更为持久而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所属领域看,“去产能”是企业投资和生产能力被压缩,是实体经济领域的调整;“去泡沫”是过高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去杠杆”是实体经济部门降低杠杆率,以上“三去”兼具实体经济调整和虚拟经济调整。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较强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因此,虚拟经济的调整较实体经济调整更容易,调整速度更快,程度更为剧烈。“去产能”是持续数年的漫长过程,而“去泡沫”与“去杠杆”可能在短期内加剧“去产能”过程。

  2015年中国经济金融走势与政策动向

  1.宏观政策展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延续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力度。2015 年,在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通胀水平持续低位的情况下,预计财政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较大,财政赤字水平可能上升到2.5%左右。

  一是继续加快水利、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产能“走出去”和重点城市群建设。

  二是以税收杠杆撬动消费和投资。2015年财税改革将继续深化,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新预算法实施、三年平衡预算试行、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等措施陆续推出。环境税立法、资源税改革和对小微企业的减免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将对经济结构调整和鼓励企业自主投资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是财政投融资机制创新。大力推广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投资领域并获取合理回报,为民间资本开辟新领域,使更多资金投向重点民生项目和科技创新领域。加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四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政府一直在大规模削减行政审批项目数量,通过简政放权,会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

  (2)稳健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一是总量适度。当前,货币政策仍需在稳增长、防风险和去杠杆之间进行平衡。在经济增速目标下调、就业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央行不可能大面积“放水”,管好流动性总闸门将是长期的货币政策导向。

  二是继续丰富工具箱,加强创新工具运用。继续加强对国际流行政策工具的研究,探索和完善SLF、PSL、MLF等创新工具的使用力度,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灵活搭配、合理创新、组合运用。

  三是全面与定向相结合,强调精准发力。既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对法定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传统工具适时适度调整,预计年内仍会有1-2次降息或降准措施。又灵活运用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四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2015 年,预计存款侧利率管制的放开将加快推进,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可能进一步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3-1.5倍。与此同时,存款保险制度有可能正式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也有可能发行,旨在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奠定基础。

  五是继续改进商业银行监管指标。通过调整宏观审慎指标增加合意贷款规模,将完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和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政策落到实处。中长期看,信贷资源投向的优化,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如落实小微企业财税支持政策、增强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加快设立民营中小银行、解决“预算软约束”问题等等,这些都将在2015年的政策中看到努力。由此推判,2015年的货币信贷增长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左右,信贷规模增加10万亿左右。

  2.宏观经济展望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严峻。

  从国外看,主要经济体复苏过程的分化导致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加上国际地缘政治动荡,以及最近原油等大宗原材料的跳水式下跌,都使得2015年的国际环境仍然复杂,甚至较为严峻。

  从国内看,三期叠加的影响、各种矛盾交织依然存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还是比较大。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推进是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面,改革开放所激发的不竭热情是中国平稳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央的宏观调控是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关键。

  首先,预计投资增长呈放缓态势。积极财政政策推动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成为稳定投资的关键因素,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激励服务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将会加快。制造业仍然面临“去产能”的压力,制造业投资将会稳中趋缓。

  受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特别是近一年来房地产开工面积、商品房销量、销售额等持续下降的影响,房地产投资仍将大幅减速,但是商品房在建规模较大,房地产投资出现全面负增长可能性较小。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4%,较2014年放缓1.7个百分点。

  其次,预计消费增长基本稳定。2014年,随着经济总规模的增加和服务业占比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就业形势保持良好的态势,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将有助于稳定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同时,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有助于逐步减轻居民后顾之忧,推动消费稳定增长。

  此外,网购等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发展,其消费的便捷也将进一步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当然,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居民买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压力将会抑制当期消费。因此,我国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增速与2014年基本持平。

  第三,预计进出口增速平稳。世界经济总体温和复苏,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出现改善态势,美国经济复苏基础比较稳固,欧元区经济也在缓慢改善,人民币汇率进入有升有贬的动态走势,将有助于我国外贸出口恢复到稳定增长状态。

  但是,新兴经济体仍面临较大增长下行压力,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重,出口仍然面临较多挑战。国内需求减弱态势使得进口增速难以加快,且近期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也将影响到进口增速。初步预计,2015年出口将增长8%左右,进口将增长5%左右。全年外贸顺差45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

  从三大需求来看,我国经济仍将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阶段,经济增速呈稳中缓降态势,预计2015年我国GDP将增长7%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7.8%左右,同比放缓0.5个百分点。

  预计物价总水平基本平稳。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多数大宗商品价格稳中趋降,国际油价在2015年反弹力度有限,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化解缓慢,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出厂价格仍然会保持下降基本格局,但降幅有望逐步收窄。

  从服务业价格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2014年各地普遍高温以及北方主产区的涝灾将会对秋粮产量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可能影响到2015年粮价稳定。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2%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将下降1%,房价同比增幅将继续呈下跌态势。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1.经济增长减速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全面压力

  作为典型的亲周期行业,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变化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变化轨迹趋同。此轮经济减速主要是经济的内在机理发生了变化,相应的,银行业盈利也表现出明显的、持续性的下调。

  从经营数据看,2013年开始整个银行业利润增速明显下降,不良贷款也出现回升势头。从经营实践看,商业银行在跟随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前景缺乏足够的掌握,自身业务结构调整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在经营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银行盈利放缓应是长期趋势。

  对此,商业银行应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价值判断中将客户价值作为本源,勇于革新颠覆自我,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一是要视客户为共创价值的长久伙伴,关注客户关系而非产品销量,强调对客户洞察基础上的持续性金融创新;二是构建包括银行、基金、保险等在内的一体化产品创新体系,提高对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三是推崇组织扁平化、流程高效化、运营集约化、资源整合化,致力于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直抵客户需求,为客户打造极致的服务体验。

  2.依靠信贷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面临深刻变革

  伴随着经济下行和深度调整,有效信贷需求将会减少,此前银行所依赖的长期限、大项目信贷扩张模式的基础不复存在。在目前国内外金融监管对银行资本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内、外源渠道补充资本的难度均较大,资本的稀缺性和刚性约束也决定了银行发展必须减少对资本消耗快、需求大的信贷扩张模式的依赖。

  为此,商业银行应逐步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尽快转变依靠规模扩张和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由“融资”转向“融智”。下一阶段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解决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大有作为的空间,应更多发挥引导作用,给直接或潜在的客户提供资金解决方案,甚至创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超越金融的全程服务,在与客户共渡难关的同时,实现自身业务内容的丰富与盈利结构的优化。

  3.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

  随着经济增速下调、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银行的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信贷风险正在从部分行业、部分区域逐渐暴露和发酵。由于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还将持续,加之2015年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处于集中偿还期、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加剧、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等影响,预计2015年银行资产质量仍将承受较大压力,不良贷款反弹势头很可能持续,并从沿海向内陆蔓延,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从表内向表外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转变风险文化,由以前的躲避风险,向着通过制度、流程、模型、技术等手段主动经营风险转变,通过合理安排期限和定价、大数原理、信用甄别、风险缓释和对冲手段减少风险暴露;在合理确定风险偏好的基础上,借助直接融资市场开展风险分散和风险对冲;科学设定考核导向,体现对中长期目标的执着,不过于看重短期利益而承受过大风险;积极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提高风险预警和监测能力,同时减少人为失误和道德风险。

文章关键词: 商业银行投资改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杨卫泽被中纪委带走前欲跳楼被摁住
  • 体育NBA-考辛斯顶替科比进全明星
  • 娱乐陈赫与华谊解约?公司:风雨同舟共担当
  • 财经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细则有两个例外
  • 科技国家工商总局与淘宝握手言和 将共同打假
  • 博客当年风光无限的万元户后来如何了?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美国15所名校去年仅录220名中国学生(图)
  • 冉学东:高层为何对股市去杠杆不手软
  • 洪榕:如何应对牛市途中的第一次大考
  • 谢百三:把牛市当作熊市做
  • 叶檀:回购商品房充当保障房看似很美
  • 郎咸平:新预算法将中国带入新境界
  • 易宪容:政府为何又要急于救楼市
  • 徐斌:证监会搞投机资金便宜外资
  • 巴曙松:在股市上提示风险总是必要的
  • 邱林:人民币暴跌是挑战美元惹的祸
  • 刘光宇:政府在救楼市上真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