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 15:30 中国银行业 

  文/ 朱庆玲 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产品管理处处长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10期

  借记卡作为个人零售业务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得到发卡机构的持续高度重视。在诞生之初,借记卡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替代现金,随着客户拓展以及差异化经营客户理念的逐步深入,借记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客户经营策略的载体。

  银行卡在我国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从代理信用卡业务,到多家银行实现发行自主品牌银行卡,银行卡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国的借记卡产业经过三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并开始磁条卡向芯片(IC)卡迁移。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银行卡线上线下支付业务快速增长,借记卡创新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转型挑战。

  借记卡三十年:跨越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支付业务创新和技术变革推动着包括借记卡在内的银行卡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在产业各方主导下,从磁条卡向金融IC卡,从卡片支付到移动支付,银行卡服务朝着更为安全、更为便民的方向不断升级。

  从萌芽起步到开拓创新。包括借记卡在内的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形成、发展和开拓创新几个阶段。1979-1992年是银行卡产业的萌芽起步期,处于代理收单和单独发卡阶段;1993-2001年是银行卡产业的形成期,1993年国家“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国内银行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开始进入银行卡的发展期,进入联网通用阶段,各银行通过中国银联的全国统一的转接清算网络,实现了交易清算系统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国内银行卡市场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银行卡业务进入开拓创新阶段。在过去几年联网通用、联合发展的基础上,借记卡产业步入一个开拓创新的新阶段。

  从电子化支付工具到商业银行拓展和维系客户的载体。一直以来,发卡市场保持规模增长,借记卡作为个人零售业务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得到发卡机构的持续高度重视。在借记卡诞生之初,借记卡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替代现金,向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电子化支付服务。随着拓展客户以及差异化经营客户理念的逐步深入,借记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客户经营策略的载体,承担着细分和深挖客户群体,提供特色化、个性化服务,不断提升客户体验的重要工具。

  在借记卡产品设计上,各银行分别依据自身的经营策略,推出面向白领客户、商旅人士、女性客户、老年客户等重点客户群体的产品,在功能设计及定价方面形成自身特点,辅以专属的卡面设计及增值服务内容,形成面向特定客群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

  从磁条卡到金融IC卡。银行卡领域技术升级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之一就是从磁条卡到金融IC卡的迁移。金融IC卡能够存储加密数据,防止卡片数据被复制,较之传统的磁条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时IC芯片具备了数据加载的扩展性,通过跨行业应用,使其具备了更加广泛的服务领域和使用前景。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产业各方的合作,金融IC卡得到广泛认可和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有250余家商业银行发行金融IC卡,累计发行银联金融IC卡约14亿张,为金融IC卡的扩大影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家关于“加快银行卡芯片化进程,形成增量发行银行卡以金融IC卡为主的应用局面,推动金融IC卡与公共服务应用的结合,促进金融IC卡应用与国际支付体系的融合,实现金融IC卡应用与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创新型应用的整合”的金融IC卡整体发展策略,各商业银行纷纷依托芯片卡安全、快捷和一卡多用的三大特征展开产品创新,既有发展模式创新,也有功能和卡片载体的创新。

  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是金融IC卡的行业应用,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及区域性银行均纷纷开发了与社保、交通、商业、园区、校园等领域合作的金融IC卡产品,行业应用的模式正在逐步发挥效能。

  从卡片支付到移动支付。银行卡领域技术升级另一重要标志是从卡片支付到移动支付的变革。因金融IC卡具有小额非接快速支付功能,能够较好地整合到手机中,成为产业各方发展手机移动支付的基础。同时非接IC卡受理环境的改善使移动支付的大规模发展具备了受理基础。当前,各种创新支付方式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支付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境内银行IC卡的受理环境已经初步具备,银行IC卡产品逐渐丰富,其行业应用不断拓展,商业银行的IC卡发卡业务也在加速推进。随着3G/4G时代接踵而至,移动支付受到空前关注。国内各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互联网公司等在内的产业链各方积极展开手机支付业务的合作与试点,推出多个不同的现场支付方案,以推动现场支付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监管机构大力推动国内手机支付标准的统一。

  从国内扩张到国际化发展。境内银行卡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快速推进。一方面商业银行除推进境外发卡外,还积极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展开跨境机构合作以及海外投资并购。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和国际发卡机构的进入,加剧了境内发卡市场的竞争,但也带来了更为先进成熟的经验,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孕育新的变化。

  未来金融IC卡创新:多元融合

  在发展模式创新方面,现在IC卡大多是以行业为中心,自己发行IC卡,银行配合结算。但从全社会资源共享角度来看,该模式存在低效、行业间融通性较差的问题。未来可探讨以银行IC卡为中心,在统一标准下,各行业专注做好专项应用服务的模式,即各行业将自身特点的IC卡事项整合到金融IC卡,在芯片结算功能方面购入符合银行IC卡标准的收费系统,从而实现行业IC卡的逐步互联互通,更广泛地满足客户需求。

  在功能创新方面,坚持一卡多账户、多用途的IC卡发展思路。在不断创新拓展IC卡账户功能的同时,同步考虑与原有产品并行,通过将原各类IC卡产品功能逐步向创新型IC卡类产品功能上挂,实现IC卡账户功能创新整合。具体发展步骤是,短期内与现有产品双轨并行,中期过渡形成整合产品,长期形成品牌化、差异化多功能产品。

  在IC卡载体创新方面,创新型IC卡发展思路应是拓展传统金融IC卡载体形式,大力发展IC卡与其他各种便携硬件产品整合载体的形式。目前金融IC卡硬件载体为与磁条卡一样大小的塑料卡片,这种对于磁条银行卡十分方便和必要的形式对于IC卡来说并不必要。创新型IC卡载体灵活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未来金融有形产品竞争中会更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创新型IC卡通过采用与闪存卡、手机SIM卡等便携介质整合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拓展便利性和实用性,运用多种形式实现金融IC卡与网上银行U盾等银行产品结合。对现有客户,则通过载体整合实现目标客户整合。

  新时期借记卡创新:化危为机

  目前国内借记卡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截至2014年末,国内借记卡累计发卡量已突破42亿张。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和形成了不少问题和难点。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是当前我国借记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借鉴新技术,进行业务创新是提升和完善借记卡产品发展的必然之路。

  实际上银行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可能是发展得最快的产品或业务之一。银行卡的移动支付,很多年前就已有过探索,银行卡业务本身也一直在不停地吸收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所以,互联网金融或移动支付,对银行而言,也是一个启示和促进,银行卡产业不仅可以迎接这个挑战,而且还可以此作为发展机遇。

  银行卡产业作为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金融服务产业,顺应信息经济发展潮流应运而生。近年来,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发展迅速,银行发卡量持续增长。借记卡作为使用最为频繁的非现金电子支付工具,已经发展成集存款、结算、取现、转账、消费、理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结算支付工具,在个人结算支付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对支付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快捷性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增加,借记卡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主要载体,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掘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积极创新借记卡支付业务,这对于增大银行的盈利能力,方便人们的日常支付,拉动消费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借记卡过去有十年的辉煌,未来要主动融入大潮,通过拥抱互联网技术与精神来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再创辉煌。这个转型升级的方向,可能就是网络银行卡、虚拟银行卡,把未来的银行卡整合在手机里面,它的介质或者说它的载体以后可能不存在了,这将是一个趋势。再有,银行卡未来在支付领域的形态可能会有三大类:一种是线下卡基支付的形态依然会保留;第二种就是互联网支付;第三种是新介质的支付 (移动支付,如手机支付等)。第三种支付形态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互联网支付形态产生很大的冲击,互联网支付可能还没有完全形成效益,还没有达到盈利,就被新介质(不限于手机)这一类的支付形态取代。

  所以,支付创新无止境,银行卡创新也应趁势而起。支付渠道和安全机制建设正在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角力的重点领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唯有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创新服务,优化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朱庆玲系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产品管理处处长。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10期。)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