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德伦
马德伦 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原副行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
在下老马,马德伦是也。年初退休,自有许多闲暇,自可享受“石畔坐享无事福,花间补读未观书”的乐趣。可偏偏一颗大脑,依旧惯性,依旧目光离不开金融,依旧看着想着金融的发展和变化。是啊,我理解自己,1982年大学毕业,即在人民银行[微博]工作,从最初的中心支行到1985年调来总行,从办公厅、条法司、政策研究室,又回到办公厅,再到会计财务司、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回到总行。三十多年,魂牵梦萦的都是央行[微博]、金融,即使退休,哪能一下子割裂开?好在有了时间,可以把想的说出来,把说的写出来,和大家交流,也自惬意。——马德伦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政策,应综合考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慎重推行。同时,对“后利率市场化”问题更需尽早明了和防范。
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2月的《国务院关于金融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此后:
1995年放开外币存款——大额外币存款利率。1996年以后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允许利率浮动;对人民币协议存款、同业存款允许协商定价。2007年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2012年放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首次允许小银行在基准存款利率公布后上浮10%。2013年7月完全放开贷款利率,10月发布贷款基础利率,12月允许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
这些均是利率市场化的步骤,为最后放开存款利率做准备。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条件
☆ 经济持续增长,CPI较低,商品市场价格,劳动力价格已放开。市场深化不断扩大,金融和公司企业的自我约束(包括财务约束)能力大大加强。
☆ 银行存款占银行负债的80%,基础雄厚,特别是成本较低的活期存款占50%。
☆ 绝大多数贷款是浮动利率(和美国利率市场化开始时不同,美国大多数贷款是固定利率),很多贷款利率是一年一定。这样的利率特点,让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较小。
☆ 我国存贷款利息差基本稳定,过去10年一直在3个百分点以上。与金砖国家平均5个百分点相比,我们不高;与美国相比持平,但我们高于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这是由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状况决定的)。
☆ 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3~2012年净利息收益率为2.6%,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4%。
☆ 银行的一些产品已实现了市场化定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金融监管处在不断改进之中,金融“脱媒”的渐进推进也给银行留出了缓冲和准备时间(如直接融资、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等)。
☆ 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对利率的引导,发布了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同时,公开市场操作的报价已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尚存的问题
第一,市场割裂导致利率传导机制不畅。
☆ 在存贷款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由于存款利率的管制,放开的贷款利率还缺少真实的成本基础,而货币市场上同业拆借、债券发行、交易和回购的价格已基本市场化。
☆ 在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之间,场外市场相对于银行间拆借中心或者上海、深圳证交所等场内市场而言,由于拆借中心和交易所对入场交易有较高门槛,大量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中小企业无法入场交易,这些机构也存在大量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并未在场内市场交易价格中反映出来。
☆ 场内交易有公开报价,交易中心通过点对点或撮合成交,价格形成透明。场外交易参与者多且分散,信息不对称较多,价格往往一对一协商,价格形成不透明。
☆ 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之间,外币不能自由流动,外币头寸受外债指标影响,外币贷款也被要求基于实际贸易背景。而境外外币利率跟随国际市场利率趋势,参考基准为各货币的Libor报价。在人民币汇率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境内市场外币利率的决定因素更多受到人民币币值的预期。
第二,基准利率不完备。
利率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是发现基准利率或者建立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影响其他利率。基准利率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市场化,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不但反映市场实际供求,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二是基础性,基础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支配和影响金融产品的定价和金融机构间的交易。
三是传导性。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央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传导到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上去,而Shibor是由信用级别较高的18家报价行,在每个交易日首先根据自身资金头寸及对市场预期对从隔夜到一年的8个期限品种进行报价,央行汇总后,剔除最高、次高和最低、次低的四个报价,对剩余14个报价按算术平均计算出当期各品种的Shibor;它不是实时的成交价,是事后的报价;它是各报价行的报价,1个月以内的品种主要参考回购利率,1个月以上的品种参考央票/债券利率报价,因此,参考其他利率使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难以保证;我国拆借中心的绝大多数交易是短期的,1个月以上的拆借几无成交,所以,中长期的Shibor缺少交易量的支持。
第三,定价能力不足。
特别是商业银行根据经济金融情况对利率做出前瞻性的分析、预测的能力不足。在长期的利率管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缺少相关的定价技术、方法和人才。
利率市场化后,管理当局会有哪些变化
第一,央行在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上将更多地采用价格型工具。央行也会逐步选择和公布一个利率基准,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影响实体的融资价格,对数量型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的使用应会逐步减少。
第二,央行会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利率标杆,如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
第三,必要时,央行和监管部门会恢复使用行政手段干预利率波动。
第四,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对市场利率变动、市场变动、大机构动态的关注更主动、更密切,会更直接听取市场的看法和意见。
第五,金融政策更趋向统一性和公平性,监管套利机会会减少,市场分割会改变,不同市场间的联动和方向会趋同。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化是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会出现什么变化
第一,竞争加剧,资金价格将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尤其如此。在我国,人们的风险意识不强,大银行的国家信用保护的光彩依然存在,“大而不能倒”的认识不仅业界存在,客户更是如此认为,中小银行在竞争中不占优势。这就导致更多的竞争存在于中小银行之间,而后才影响到大银行。
第二,市场份额逐步改变。从美国、日本等国利率市场化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大型银行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中小型银行将出现分化。部分中小型银行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将获取并扩大细分市场,从而不断壮大;也有部分银行因竞争力不足而退出市场。
第三,利率上升趋势会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强烈。从国际经验看,摆脱束缚的利率普遍冲向较高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微博]的统计:在名义利率资料完整地实行利率市场化的20个国家里,15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有5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在扣除通胀率因素后的11个实际利率资料完整的国家里,只有波兰出现实际利率下降,其余1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摆脱束缚的利率普遍冲向较高水平。那么,在中国,金融市场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银行又将何去何从呢?
第四,金融脱媒加速,银行在资产和负债两端都承受压力。从资产方看,利率市场化会推动金融工具的市场逐渐成熟和完善,大型机构转向市场直接融资,分流资产端业务;从负债方看,储蓄存款向理财产品转化,同业存款市场化都会加速存款分流,较高成本的存款较多,第三方支付等替代性金融平台的发展会加速分流银行资金。
第五,利率避险工具将应运而生。由于利率风险的现实威胁,各银行高度重视利率风险的识别、归集和计量,并希望通过市场对冲风险。因此,国际市场上普遍使用的远期合约,掉期合约,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会产生,并日趋活跃,为商业银行对冲风险提供支持。
第六,客户的议价能力和选择性增强。从过去被动接受银行的报价,到主动询价、要价、议价,银行的柜台人员、客户经理、管理层都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些缺少契约精神的客户来说,他们只看重利率的高低。但是,究竟在利率上有多少差异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银行很难把握。
第七,由于竞争加剧和管理能力的差异,一些国家出现了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甚至倒闭。IMF[微博]的几位专家对全球53个国家在1980~1995年的银行危机研究后,得出“实施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容易发生危机”的结论。美国、日本在利率市场化后都加大了银行业的集中程度。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哪些挑战
对利差、收益、利润、资本的挑战
从国际和地区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差有较大影响,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后,付息存款比重增加,迫使资产配置到更高收益的行业,以保持净息差稳定。
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以后,净利息收益率下降较大,比如中国台湾地区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这是因为银行资产配置不同,美国金融体系是市场主导型,大企业主要从市场直接融资,信贷主要是个人贷款、房地产贷款、零售贷款,零售贷款中信用卡贷款占比很高,因而利差稳定。
此外,存款准备金率也影响到银行收益率。我国存款准备金比例较高,这部分收益是负的,需要通过贷款来弥补,西方国家则很少使用这一政策工具。
非利息收入占比会显著上升。由于银行存贷款业务萎缩迫使银行寻求不受利率波动影响的业务收入,从而催生了大量新金融产品问世。从美国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间业务大力发展,非息收入从20世纪80年代的占比不到20%,到20世纪末达到43%左右。
在利息收入占比非常高的情况下,息差收窄则收入减少;在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资本补充必受影响。
对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过程及以后,存款占比会下降,存款结构从低成本存款向高成本存款转变,短期存款减少,定期存款增加。在资产方,占比最大的贷款类资产可能因利率下降而减少,银行为稳定收益率,会倾向于提高风险偏好。
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发展,从近年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产品增长迅速,初步统计有11万亿元,相对金融资产规模和GDP占比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金融资产品种日益丰富,金融资产机构的变化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结果。
在负债管理上,对于被动负债的影响因素较好把握,受利率、收入、经济状况、物价等因素影响较直接,这些因素是公开的、透明的、一致的;而主动负债受市场的影响较直接,如突发事件、金融恐慌的传染。另外还有,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的政策调整,同业的信誉和头寸管理不善,如金融债和公司债的集中发行、同业存款、同业拆借、大额存单等。
对银行定价能力的挑战
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不同,在利率的定价权重上自然不同,大银行无疑是市场定价的主导者,那么,中小银行呢?
☆ 在定价策略上是跟随还是主动?
☆ 是全行统一定价还是赋予不同地区的分支行一定的自主权?
☆ 定价时如何综合考虑负债成本和收益目标,财务约束是弹性还是刚性?
☆ 在市场细分、差异化利率的选择下,如何把握风险溢价的临界点?
☆ 内部资金的转移价格如何因利率变化而调整?
☆ 短期利率较好把握,但长期利率如何确定?
对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的挑战
第一,由于市场被动,流动性管理面对一个易变和复杂的局面,更需精心。
第二,面对金融脱媒,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会由直接向工商企业发放贷款,转变为持有企业证券,从而将资金从低收益、低风险的政府类债券,转向高收益、相对风险也高的公司证券,对各部门、各层次、各产品的风险的识别判断和把握能力的要求无可避免。
第三,在固定利率条件下,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核指标条件一致、要求一致、标准一致,评判结果依据实际业绩可以做出。这是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的必然。在利率市场化后,分支机构所在地区不同、利率水平差异不同、息差不同,对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业绩考评如何科学、准确、公平?
在对同一机构的业绩考评时,即期指标己确定,而对于期限长的资产负债,如一年期以上的存款、贷款,如果偏离未来的市场水平较大,带来了不应有的高成本或低收益,这些当期无确定的成果,如何考评?
对银行业务转型的挑战
不同银行由于市场定位不同,将向不同领域发展,专业化、特色化是必然选择,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不同,银行转型面对的环境不同。
同时,银行对客户群体的选择有风险和成本的考量,如小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是许多银行发展的重点。这两类业务净息差会比较高,但这两类贷款有两个特点:一是成本收入比比较高;二是信用成本比较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控能力,有控制成本的方法,要经过相当的批量数据的积累。
对银行风险的挑战
在利率市场化后,风险的关联性显著提升,银行应特别重视过去忽略的风险,如利率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期限错配风险、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共同特点是:隐藏深、短期内难以察觉、具有表面的欺骗性。
(本文原标题为《利率市场化带来哪些变化》,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4年第10期)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