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开市场延续中性对冲 中标利率下降影响有限

2014年11月19日 01:19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博 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 柳灯 北京报道

  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继续开展200亿元规模的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也继续持平于3.40%。这是今年10月9日14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从3.50%下降至3.40%以来,“200亿元14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3.40%”连续第11次相同操作。

  与此同时,本周(11月15日-21日)公开市场上共有400亿元资金到期,其中,11月18日、20日各有200亿元14天期正回购到期。也就是说,18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延续中性对冲策略,实现零投放。

  实际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此前五周内,公开市场每周到期资金量均为400亿元规模的正回购,央行均采用“200亿元14天期正回购”操作来对冲,使得此前五周公开市场均为零投放/回笼。

  从市场资金面来看,虽然新一轮IPO申购可能对资金带来一定波动,但整体来看,仍相对宽裕。11月18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各期限品种几乎全部小幅下跌,且维持在低位,显示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尚未改变,流动性也相对充足。

  一位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短期来看,资金面相对较宽裕,“200亿元14天期正回购”操作可能还将继续,中标利率值得重点关注。

  今年三季度中,根据短期流动性供求复杂多变的特点,央行适时将正回购操作期限从28天期缩短至14天,同时14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先后两次分别下行10BP和20BP,既实现了对市场预期的有效引导,也有助于促进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降低广义社会融资成本上,下调公开市场正回购利率,即通过降低银行同业融资成本,进而降低银行资产端利率。

  不过,国信证券宏观研报指出,这一途径存在两个较大障碍:没有短期流动性的注入,只是调低正回购利率并不能持续压低货币市场利率;即便货币市场利率切实降低,由于同业在银行资金来源中占比较低,对于降低银行总体负债成本贡献有限,从而也就难以有效传导到资产端利率的下行上。

  在此分析基础上,国信证券认为,央行公开市场上的价格操作,其信号意义高于实质意义;如果没有相应的数量工具配合,单纯下调回购利率效果非常有限,难以单独成为一个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并对此提出建议“明年PSL向商业银行全面推行,并将按揭贷首批纳入合格抵押品框架。”(编辑 赵萍)

文章关键词: 央行利率银行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支持占中者撑伞参加毕业礼 校长拒颁证
  • 体育热身-阿根廷负葡萄牙 德国绝杀西班牙
  • 娱乐周董36岁生日巴黎婚礼 好友:昆凌洗白
  • 财经发改委将重大工程作为定向调控抓手
  • 科技苹果发iOS 8.1.1补丁:改善老设备表现
  • 博客记者调查:地下“阴婚”市场揭秘(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新浪教育盛典报名 教育APP评测报告
  • 齐俊杰:过去一年买房的全赔了
  • 老罗:中国为啥要向APEC推销基础设施
  • 马光远:被套牢的中国大妈应反思
  • 徽湖:三四线开发商离死不远
  • 易宪容:沪港通开通就意味成功了一半
  • 陈立峰:沪港通真的会带来牛市吗?
  • 叶檀:沪港通会不会被对冲基金利用
  • 洪榕:对券商股宁可做错 不可错过
  • 杨德龙:沪港通给A股带来增量资金
  • 金岩石:大国全球博弈的新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