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际金融十件大事

2014年01月02日 09:31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本刊编辑部

  1.美联储在QE退出问题上举棋不定

  2013年5月以来,美联储一直在为QE退出而蓄势,这使得市场对于9月份美联储货币会议启动缩减购债计划早有充分预期——早前亚洲金融市场动荡、美元大涨、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都反映了这样的判断。然而,在9月份的议息会议上,一向政策透明的美联储并未按常规出牌,反而宣布维持每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不变,显示美联储QE退出时间与路径仍有待确认。此举一出,全球商品市场剧烈震荡,美元下跌,各种大宗商品、非美货币和股市大涨,特别是曾受重创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反应最为积极。12月19日,美联储终于对外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在0~0.25%不变,每月削减100亿美元QE。其中将每月长期国债购买规模削减50亿美元至400亿美元;将每月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购买规模削减50亿美元至350亿美元。

  点评:过去四年里,美联储曾两度结束QE,希望经济可以企稳,但最终只能再度启动新一轮QE计划。由此可见,在当前形势下,美国政府并未找到经济复苏的良方。在劳动力市场尚未好转、通货膨胀率尚未达到2%的政策目标之时,美联储又开始试图实施QE退出计划,其前景仍不明朗。

  2.欧洲央行年内两次降息促经济

  继2013年5月2日降息25个基点之后,欧洲央行11月7日在例行议息会议后宣布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与隔夜贷款利率同时降低25个基点至0.25%与0.75%。这是该行2013年第二次降息,欧元区主要利率再创历史最低水平。通货膨胀风险和欧元走强成为欧洲央行降息最主要的原因。当前欧元区低通胀率与高汇率、高失业率交织。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指出,降息主要是由于欧元区中期面临日益减弱的物价上涨压力,欧洲可能要面对较长时期的低通胀情形。

  点评:持续三年多的欧债危机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欧洲央行不得不继续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用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事实上,欧元区多个国家呼吁欧洲央行更大规模地介入债务危机的解决,并作为“最后贷款人”为各国政府或银行系统提供担保,因此,欧洲央行将来可能采取更大的动作。

  3.日本央行推出超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

  2013年4月3日,日本央行召开了新行长黑田东彦就任后的首次金融货币政策会议。会议根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的经济政策,推出了以“用两年左右时间达成2%的通胀目标和将资金供应规模扩大至目前两倍”的新金融政策,俗称“安倍经济学”。日本央行还宣布,用基础货币量取代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央行货币市场操作的主体目标,两年内将基础货币量扩大一倍,2014年底达到270万亿日元(约合2.83万亿美元)。此外,日本央行决定,将更长期限的国债纳入收购对象以压低长期利率,同时扩大购买风险资产。12月2日上午,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没有对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提出期限,并且表示,若有必要可能在2015年以后继续实施2013年4月推出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

  点评:安倍经济学的逻辑是通过经济刺激政策创造通胀预期,促进国内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但从实施效果看,安倍经济学并未按照既定目标取得实质效果,其内在逻辑也饱受质疑,即通过购入国债人为压低市场利率的做法与尽早实现2%的通胀目标明显自相矛盾。

  4.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2013年5月下旬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遭遇资本流出。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流出资金为121亿美元,连续两个季度资金净流出;新兴市场债券基金资金流出规模也达174亿美元。与此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等部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一是货币贬值,二是股市下跌,三是债券收益率攀升,四是外汇储备下降。2013年以来,市场对美联储年内退出QE的预期逐步增强,美元套利交易成本上升,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也显著增强。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开始放缓,印度、印度尼西亚2013年前两个季度实际GDP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明显回落,巴西被下调信用评级。

  点评:虽然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其经济金融体系仍饱受西方发达国家掣肘。美联储、欧洲央行及日本央行等发达国家为经济自保持续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经济体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特别是对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冲击。

  5.欧洲银行单一监管机制设立

  2013年10月,欧洲理事会正式批准设立欧洲银行单一监管机制,这标志着单一监管机制及其内容框架最终确立,欧洲银行联盟建设也迈出最重要一步。预计欧洲央行将于2014年10月正式承担银行监管职能。在单一监管机制中,欧洲央行将直接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并对银行监管负总责;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严格分离,欧洲央行银行监管内部结构主要包括欧洲央行监管委员会、欧洲央行理事会和协调小组三部分。欧洲央行银行监管事务将对欧洲议会及欧洲理事会负责。

  点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为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提供了一个重视和重塑金融监管体制的契机,其中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成为重要的改革方向。由于欧元区已经存在统一的中央银行,但并不存在统一的金融监管部门,这一冲突也被视为欧债危机迟迟无法得到有效化解和妥善解决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泛欧层面的金融监管机构的成立将有助于化解金融风险,缓解欧债危机并进一步推进欧洲金融一体化进程。

  6.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美国政府停摆

  由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围绕政府预算和调高公共债务上限议题未能达成协议,新财年的财政预算资金没有着落,当地时间2013年10月1日,白宫下令除军队、边防、公共安全、邮局、警察之外的非核心机构关闭。这也是美国政府17年来发生的又一次关门停业事件。美国国会参众两院10月16日晚分别投票通过议案,给予联邦政府临时拨款,同时调高其公共债务上限。根据这一议案,联邦政府各部门将获得预算运营到2014年1月15日,同时把财政部发行国债的权限延长至2014年2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10月17日凌晨签署议案,正式结束了美国联邦政府持续16天的关门风波,暂时平息了国际市场对美国可能出现债务违约风险的担忧。

  点评:虽然美国政府关门风波告一段落,但作为两党妥协的产物,预算案没有涉及税收、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福利等领域改革。因此,预算案只是解了联邦政府2014年1月可能再次关门的燃眉之急,丝毫无助于解决美国财政面临的中长期挑战。

  7.国际大型证券交易所竞相合并

  2013年7月16日,日本交易所集团(JPX)旗下的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正式合并,将两市上市公司全部并入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合并完成后,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量从2323家增加到3423家,从世界第七位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和加拿大TMX集团,超过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股价总额和交易金额也均列世界第三。经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内的一系列监管机构以及欧盟委员会的批准,2013年11月,全球领先的市场和结算机构运营商洲际交易所(ICE)完成了收购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母公司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交易,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全球交易所巨头。此次交易涉及金额约为82亿美元,根据协议,洲际交易所将把纽约泛欧交易所旗下伦敦期货市场业务、美国股市业务与自身主打能源衍生品交易的市场相结合,并计划将纽约泛欧交易所旗下欧洲股市部门分拆成一个独立的新公司。合并后的公司总部有两个,分别设在亚特兰大和纽约。

  点评:随着上市资源和交易份额争夺战的日渐升温,全球交易所间的竞争犹如“军备竞赛”,应对激烈竞争是促成各大交易所“联姻”的一个重要因素,强强联手不仅可以创造出协同效应,还可以联合优势资源提升竞争力。同时,各国交易所资源的整合,也充分体现出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竞争的激烈程度。

  8.金砖五国首脑会晤开拓金融合作新领域

  2013年3月26日至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南非德班举行。各成员国都希望通过此次会晤加强各领域合作,加强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协调,加强相互伙伴关系。会晤期间,五国领导人就世界经济形势、全球经济治理、金砖国家合作、加强金砖国家与非洲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达成广泛共识。会后发表了《德班宣言》和行动计划。五国决定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外汇储备库、工商理事会和智库理事会,在财金、经贸、科技、卫生、农业、人文等近20个领域形成新的合作行动计划,挖掘金砖国家合作潜力。会晤还就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达成新的共识,呼吁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等等。

  点评:金砖国家合作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有利于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国际关系更加合理、全球治理更加有效、世界和平更加持久。各成员国普遍对金砖国家发展和金砖国家合作充满信心。可以预见,金砖国家合作将继续向更高水平发展,继续在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强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9.美国股市屡创历史新高

  2013年11月21日,美股道琼斯指数收报16009.99点,创下历史新高,这也是2013年以来该指数创下的第40个历史新高。纳斯达克[微博]指数于11月26日首次突破13年来高点,收于4000点上方。12月9日,标准普尔500指数在上月首破1800点后再创新高,收涨至1808点。至此,美股已成为2013年除日本外全球表现最为强劲的主要股市,年度升幅创10年来新高。美股屡创历史新高,与美国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放缓的不利环境背道而驰,主要得益于美企资产负债表改善、派息增加、股份回购、零利率以及资金从债市转投股市等利好因素支持。

  点评:虽然上市公司业绩亮丽、宏观经济有所复苏以及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共同推动了美国股市的强劲表现,但从根源上说,美国股市的走强还是源于其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股市虽受重创,并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出现震荡,但从长周期看,美国股市一直处于稳步企稳态势,这与其实行实体经济工业化复苏战略不无关系。

  10.比特币炒作事件挑战金融监管

  比特币源于2009年中本聪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中介绍了一种网上支付系统。隔年,该模式被现实化,比特币由此诞生。作为一种网络虚拟货币,2009年诞生之初,比特币的身价极其低廉,仅5美分左右。但之后随着影响力提升,并在投机者的炒作下,比特币价格一路从年初的20美元疯长至1200美元。12月初,法国中央银行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警告比特币存在风险。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也出台《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否认比特币合法,禁止金融机构支持比特币交易,为此中国内地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微博]也关闭了刚敞开不久的比特币大门——百度加速乐宣布停止接受比特币支付。相关规定出台后,比特币价格在48小时内暴跌500多美元。

  点评:比特币早已超越了网络虚拟商品的买卖范畴,发展成一种金融产品,买卖一个比特币就像在证券市场买卖一手股票一样。在“博傻机理”下,炒作比特币犹如历史上著名的“郁金香泡沫”,让人疯狂。但是泡沫终究会有破灭的一天,其蕴含的风险向监管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郑州书记乘地铁遇记者:担心迟到才坐地铁
  • 体育英超托雷斯破门切尔西3-0 阿森纳胜保第1
  • 娱乐吴京新年曝与谢楠婚讯:一辈子小心待你
  • 财经专家: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或超20万亿
  • 科技中兴战略架构高管调整:力求年轻化
  • 博客北京雾霾元凶查明:尾气贡献不足4%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搞怪创意:用西瓜皮烧火锅(图)
  • 姚树洁:审计署应该介入万科税案
  • 叶檀:2014年开启权威市场经济
  • 海啸希望:世界经济危机将再次来袭
  • 水皮:六个包子引发的猜想
  • 张捷:2014年是挤水份的一年
  • 王东京:资源配置谁做主
  • 王小广:从习李新政看未来经济走势
  • 建章:诺奖经济学家为何反对计划生育
  • 姚树洁:2013年中外要闻盘点
  • 徐斌:中国地方债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