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每到岁末,银行都会进行一场揽存大战,今年的揽储战争来得愈发激烈。
12月12日,《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某外资银行两年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飙升至12.5%,而且保本,其一年期不保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达到了10.2%。中资银行也不甘落后,除了将存款利率上浮至顶外,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成为一致选择,稳健型理财产品已经破“6”奔“7”。“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资本市场如此调侃今年银行的揽储大战,而刚刚过去的11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还只是5%上下,往年最多也就4%。
货币政策偏紧,居民存款出走,银行面临双重夹击。
疯狂的“收益率”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天天看涨!”个人投资者高小姐最近收到银行发来的短信,产品收益率已经冲破此前的6%,向7%靠近。
本报记者走访了深圳多家银行,最近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产品成为热销产品。在深圳福田区建行某支行,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了多款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产品期限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不等,起点资金5万、10万、50万不等。“如果存款达到100万,不但存款利率上浮,同时还可以送3000元的旅游券!”理财经理卖力地推销该行的存款优惠措施。
与四大行相比,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更高,平安银行一位产品经理给记者展示了最近热卖的产品名单,收益率接近7%的产品已有多款。这些产品虽然标上非保本型,然而从过往来看基本达到了收益。
“实际上这些产品风险很小,但是银行卖产品要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一位银行人士称,只要不涉及股票投资,预期收益基本没问题,只是极少的个别产品还达不到。实际上的确如此,据银率网统计,11月份共计3207款理财产品到期,在2332款披露到期收益数据的产品中,有2321款产品达到了预期收益率。不过,随着产品收益率的不断走高,收益越高风险越高的铁律也终将有一天会显现出来。
银行争夺资金的战争已愈来愈激烈,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据还在不断地走高,发行产品的银行也越来越多。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12月第一周共有81家银行发行了652款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环比增加3家,产品发行量增加22款。
某上市银行资金部人士坦言,每到年底都有揽储大战,各家银行都提高收益率来吸引资金,“往年发行跨年的理财产品收益会偏高一些,但也不会这么高!”
储户离去的脚步
一面是货币政策的偏紧运行,另一面是利率的攀升,高收益产品的增加,使得储户纷纷走出银行,去追逐更高收益的产品。从而使得此前储户死磕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突然出现逆转。
央行近日公布的1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存款增加547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新增3877亿元,而同期居民新增存款仅为940亿元,增速同比降0.3个百分点。招商证券[微博]银行业研究员肖立强、罗毅认为,“增长相对乏力,主要是受年末银行资金竞争下存款向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流动所致。”
今年下半年以来,整个货币市场利率的不断抬高,最终传达至普通的理财产品上面来。资本偏紧之下其他产品利率几乎都到达数年高位,如银行间拆借利率7天已达最近14年的最高位,其他一个月和三个月利率都较上半年有大幅攀升,飙升在100个基点上下。货币市场利率直接推高了其他融资成本,债券利率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步,如5年期AA-企业债利率在8%左右,BBB企业债利率甚至一度达到12%!
就在上半年,由于各种理财产品收益率仅在4%上下之时,储户便将资金存在银行里安心睡大觉。至今年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过16万亿元,定期存款超过27万亿元。居民人均存款余额高达3.58万元。
然而,到了三季度和四季度,理财产品收益不断走高,银行储户蜂拥而出,冲入各种理财产品市场。除了银行理财产品,阿里巴巴[微博]和百度[微博]等加入了货币基金的发行大战,抢夺的资金已经以千亿级计,超过6%的收益已形成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倒逼走高。此外,P2P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超过10%甚至百分之几十的高收益,还在不断地吸走资金。
管制的利率终于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迎来了事实上的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