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文化的历史传承

2013年12月02日 14:57  中国金融杂志 

  本刊记者 孙芙蓉

  ——访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刘廷焕

  记者:今年12月1日是人民银行成立65年。作为一位近半个世纪都在银行工作的老金融家,您认为人民银行传承下来的最宝贵财富是什么?

  刘廷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思考的题目。65年来,人民银行发展迅速,而今在国际上已颇具影响力。我认为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在于,人民银行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与人才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这样论述人才: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机会,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天地。长期以来,党的人才战略在人民银行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我两度进人民银行,1968年我由辽宁省财经学院毕业后到人民银行参加工作,最近一次是2000年4月,由工商银行行长到人民银行担任副行长,也算是30多年的“老人行”了。30多年的央行工作经历,我对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央行文化体会很深。央行文化和央行人才战略,堪称人民银行的两大法宝。

  刚成立时,央行的工作职责相对比较单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体制得以确立,并逐步完善。央行的职责越来越重要,责任越来越重大,就越需要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水平。因为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无形的资本。这种无形的管理与央行的职能高度契合。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承担着十八项职责,无论是拟订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起草有关金融法律和行政法规草案,还是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银行间市场、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责等,都离不开忠诚履职的人才和先进的文化理念。

  央行的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虽然各个时期都有新的内容,但其精髓并不因时间推移而变化,而是更加丰富,并且有着很强的传承性。

  记者:您认为央行文化包含哪些内涵,您如何看待央行核心价值体系和管理理念?

  刘廷焕:2010年9月28日,周小川行长为人民银行文联揭牌时谈到,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离不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引领。人民银行成立文联这一群众性组织,大力倡导先进的文化理念,就是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央行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这将有助于深化央行文化建设,凝聚员工智慧和力量,激发员工潜能和才智,引领员工忠诚履职。

  对于忠诚履职,我们有非常详尽的规范。1996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员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守则》制定了人民银行各类部门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勤政、务实、高效、规范的工作要求体现出央行的管理理念,形成央行文化的核心。央行价值观是人民银行员工的行为准则和标准,是央行员工遵循的一种共同的意识和认同感,也是央行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央行文化精髓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法治意识、专业意识及和谐意识。这五种意识统一了员工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把个人与组织有机凝聚起来的合力。

  这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也和谐一致。“中国人民银行”顾名思义,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字作为央行行徽的外在形象,是对人民银行性质、任务和追求的高度提炼,成为央行文化的重要财富,已为海内外广泛认知。央行精神是被全体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央行职工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货币市场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等,以更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更高效的服务,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逐渐形成了“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和“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的队伍,形成了“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和“热爱央行、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文明服务”的职业理念。

  央行的价值观源远流长。十年前,我们就倡导在人民银行内部着力培植具有社会责任、诚实守信、民主和谐、进取创新的新风尚,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认同感;努力营造尊重、理解、关心、友爱的氛围,使人民银行员工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满足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团队精神。要通过建设央行文化,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吸引、稳定和激励优秀人才,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在人民银行内部逐步形成一种人才的自我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机制。

  记者:作为央行人,的确随时可以感到一种职业自豪感。请您谈谈央行人才建设的问题,您认为央行文化与人才建设二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刘廷焕:人才是一个机构的真正软实力,文化是软实力的价值体现。央行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央行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致力于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实现员工全面发展的文化。如确立央行员工的价值观、利益观,使员工在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为央行事业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

  人民银行重视人才和文化建设是一贯的,不是一时一日。2003年底,我曾经发表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做好央行工作的重要保证》的文章。主要是针对职能调整后,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强化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维护金融稳定,改善金融服务。因为视野更宽、职责更重、任务更艰巨,人民银行对人才队伍素质的要求也更高。能否履行好人民银行的职责,关键是能否建设一支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文章谈到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享有高度信誉的、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中央银行。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货币政策决策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以及金融业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仍然较重、改革与重组的任务十分艰巨的情况下,只有下大力气做好人民银行系统各类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尽快建立起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和开拓型的干部人才队伍,汇聚起一大批懂理论、懂业务、具有宏观分析能力的一流专家,才能为全面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央银行工作,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记者:请您谈谈央行在重视人才重视文化方面的传承性具体表现在哪里?

  刘廷焕:传承性与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机构来说至关重要。人民银行的发展具备很强的传承性。人民银行成立65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5年来,金融机构不断增多,金融系统不断壮大,其中很多人才来自人民银行。人民银行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持续输送那么多人才,就是因为人民银行具有重视人才的传统。

  “不拘一格降人才”并非在人民银行单独实行央行职能后才有的,可以追溯到人民银行成立之前。1947年陕甘宁边区总行,后来改成人民银行西北区行行长黄亚光留过学。副行长乔培新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是陈岱孙的学生。1947年7月,陕甘宁边区总行转移到绥德,当时正在米脂中学读书的赵海宽作为“小知识分子”被招进总行,后来他任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陕甘宁边区总行在战时想到的是如何扩大金融队伍,如何为央行储备人才。

  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爱才如命、思贤若渴。他为人民银行延聘了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如千家驹、王学文、章乃器、沈志远、陶大镛、冀朝鼎等。他曾经三顾茅庐聘请了冒舒湮,舒湮老人曾是国民党时期中央信托局专员和通易信托公司银行部经理,还是“老报人”,抗战胜利后参加了敌伪金融机构的接收工作,进入人民银行后又参加了天津市的金融接管。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才入行,人们说当时的人民银行成了“人才篓子”。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慕华曾经多次谈到她兼任人民银行行长时推动创办了“一报一校”,即《金融时报》与中国金融学院,使央行沟通传播的载体更加丰富。中国金融学院的创建,为整个金融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任人民银行行长时,曾经邀请金融媒体进中南海开了一次金融宣传工作会议,他深入分析当时的经济金融形势,语重心长地谈宣传工作对于央行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这是人民银行历史上的第一次,这也体现出朱镕基同志对文化宣传的高度重视。

  周小川行长更是重视人才,重视央行文化。2002年12月他由证监会主席调任人民银行行长,我协助他管理过一段人事工作。他对人民银行人才建设非常有远见,尤其对国际人才的引进更具魄略。他深谙治行之道,务在举贤;为政之道,首在择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是提高人民银行干部队伍素质的关键。由于我们行动早,机构岗位设置科学性强,又加之持续推动,人民银行这个起家时的“人才篓子”变成了现在人们常说的金融“人才高地”。

  记者:央行文化的传承性的确源远流长、一脉相承,那么您认为央行文化对金融系统会形成怎样的影响?

  刘廷焕:央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不言而喻。不谈货币政策调控、金融服务本身,即便央行文化与人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65年来,中国金融系统一再扩展,人民银行源源不断地向金融系统输送了大量人才,目前在金融机构任职的很多高管都来自人民银行,当然也有不少又从商业银行回流到人民银行。央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休戚与共,从某种意义上说,央行兴而金融兴。

  以工商银行为例,便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工商银行的文化内涵与央行有很深的渊源。1984年,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分家时,人民银行一大批人来到工商银行,央行人才和文化这块宝贵资产也随之流向工商银行。这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从1999年到2002年担任过工商银行行长,那时工商银行已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工商银行到2014年1月就诞生30年了,现在已经是世界有影响力的金融品牌,最近又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央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也深深地植根于商业银行当中。与人民银行一样,工商银行也有一大批长期为之奋斗的员工。工商银行的经营发展也打着深刻的央行文化的烙印,比如它始终坚持与国家的产业政策保持一致,奉行绿色信贷,强化社会责任等。工商银行企业文化的愿景,“工于至诚,行以致远”,诚信、人本、稳健、创新,这些表述与央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记者:除了您谈到的传承性,您认为人民银行的文化还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特色?

  刘廷焕:央行文化形成了很多的特性,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理念的包容性。一是体现在货币政策的包容性。如果没有先进理念的引导,很难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统一起来,这之中充满了艺术。二是央行文化倡导金融生态建设,不仅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很好地融合进来,还将金融社会环境包括在内。三是央行岗位设置的包容性,“十八般武艺”的员工在这里都可以施展身手。四是央行文化的包容性。每个央行员工都是央行文化的推手,为央行文化添砖加瓦。每个分行、每个支行,大家都在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丰富央行文化。

  央行文化还包含了国际化视野。刚进入21世纪时,我们就认识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人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美国为了保持科技优势,提出了“培训21世纪美国人”计划;日本也提出了“培养世界通用的21世纪日本人”的目标;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招揽各国优秀人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它们把吸引我国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作为与我国企业争夺国内市场的最重要的手段。这种“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对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冲击,也给人民银行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如央行国际型人才建设,由于抓得早又持续在抓,现在央行拥有了大量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型人才。

  央行文化还有一个特色是,央行非常重视传播沟通平台建设,在记载与传承央行文化、培育金融市场和教育客户方面,《中国金融》与中国金融出版社功不可没。现在人民银行有刊有社有报,有文联有青联。有了这些载体,不仅使央行员工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为金融机构和社会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作了大量工作。■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卡梅伦直播见证捷豹路虎签在华销售合约
  • 体育NBA-热火10连胜 湖人惜败开拓者 视频
  • 娱乐张艺谋首次公开承认超生 愿接受处罚
  • 财经16城楼市调控政策难敌房价18个月上涨
  • 科技新浪科技“因你而变”:新版首页上线
  • 博客马未都:几种最令人厌烦的电视广告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北京公务员月工资不到5000元 感叹养家难
  • 聂庆平:股市离不开扎实的底层设计
  • 黄有光:诺奖得主和张五常的错误
  • 宋文洲:开放就是把自己置身荒野
  • 刘纪鹏:证监会对注册制解释有水平
  • 张庭宾:比特币会成中国人财富黑洞吗
  • 易宪容:这次股改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 叶檀:中小投资者不再是被拔毛的猪
  • 马光远:IPO改革是股市最后的救赎
  • 西向东:有关防空识别区的剩余误区
  • 姚树洁:布莱尔谈三中改革的两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