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3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梦想之路:改革深化和经济转型”。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在演讲中称,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金融格局下,抢份额的发展方式不可取。不少银行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而且越来越不理性。
以下为朱小黄发言实录:
前不久刚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回归三性原则》。借这个机会,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全面地讲这件事情,我只是就一些重点谈一些看法,现在全球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正在转型的时期,资本约束的压力、利率市场化的提速、金融脱媒的深化以及金融互联网的冲击,可以说中国银行业进入了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
随着金融资产规模屡创新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业务边界日趋模糊,金融风险的积累也日渐沉重。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对自身发展重新审视和调整,重新梳理银行经营转型的方向。
在我看来,当前银行金融转型的要义不是迎合挣脱约束的、无边际的增长,而是尽快回归到银行金融的三性原则。重建理性金融的轨道。风险的问题有很多,从“三性原则”出发,就几个具体金融问题谈一点想法。
我们知道世界银行[微博]有300多年的历史,多次兴衰沉浮积累了一些银行金融管理层面不可复制的智慧,成长出例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银行,但是同时也有巴黎银行等一大批久负盛名的银行陷入破产倒闭及被收购的境地。所以有一些问题我们要从历史上来看,其实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如果从近代金融史来算,最早的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到现在也就110年。
从现代金融史来看,我们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银行也就是60年。从正式法律颁布来算,95年商业银行法出台,我们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改革的人应该知道,95年以后几家银行才真正纳入人民银行的信贷计划。也就是18年,还不到20年。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检验。短暂的历史决定了我们还处在学习、摸索阶段,借鉴吸收国际上百年银行的经验教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一、正确看待稳健和创新的关系。从银行来看,高负债经营的社会责任决定了银行的生存不是依靠创新,而是依靠稳健保守。对盈利的追求不是一炮而发,而是薄利多销和细水长流。银行首先是国民经济的服务者,然后才是促进者。这些最基本原则是经过数百年的银行业兴衰沉浮才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因此我们要打造出真正的百年老店,生存才是第一要义,从长计议的生存方式决定了银行经营是稳健的,风险偏好是厌恶的,银行家的立场应该是保守的。创新必须避免短期经营行为,必须坚守经营底线。以监管套利为动机、以加剧期限错配的方式野蛮生长,实际上是以牺牲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代价的,偏离了稳健保守的基本原则。
当然,保守和稳健也不是排斥创新,我们知道实际上我们任何时候都在拥有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其实具有同等的价值。现代文明,我们今天的金融很大程度上是要找到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微妙平衡。因此我们要强调传承,强调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知和遵守。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但创新不是突破规则,而是规则的广泛应用。坚持稳健保守的金融风格,在自身金融服务风险能力和风险承担边界内有秩序地推进创新,避免激进变革带来的经营性风险。
对于目前持续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刚才谷行长也谈了他的一些看法,我认为科技创新对于我们服务机构来讲更重要的还是科技运用。我们可能因为创新而失去传统。比如互联网,它只能够成为现代金融的技术支点,而不能取代金融本身,形成所谓的互联网金融。银行要做支付创新,而不是激进地放弃支付的功能,变成一个互联网的企业。银行可以在互联网上办业务,就是所谓的金融互联网,但是不要把自己办成了互联网企业。互联网运营商应该把金融吸引到网络上,但是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办成互联网金融。大多成功的银行也都是在互联网技术或市场认知成熟,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创新所包含的风险有准确的理解和全面管控的能力之时才可能大规模进入。
第二,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也是非常危险的。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金融格局下,拼规模抢份额的发展方式盛行。不少银行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终极目标,并且这种对利润的追逐日益痴迷,而且越来越不理性。利润是一种财务指标,反应的仅仅是过去,而不是未来。利润指标本身是容易被操纵和调控的对象。
美国的安达信事件、安然事件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作为利润的减项成本来说,有些是过去消耗的,有些还要为未来去积蓄力量,比如战略投资。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分压缩成本支出或忽略风险成本,往往会阻挡银行迷失长期利益,在市场热点和短期利益的牵引下去追求不合理的利润。利润最大不是坏事,但是最大化却是一种发展态度和取向。我觉得它不会是一个好事,稳健经营理念下的银行就必须努力地寻求资本、风险、收益三者间的平衡,必须在风险可承受、资本可支撑的范围内赚取利润。
第三,综合化经营我认为是一个神话。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创新求变等因素推动下,纷纷开始涉足基金、保险、金融租赁等更广泛的业务领域。但是选择综合化经营还是关注于商业银行,应该说是当前银行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当前的综合化经营,我觉得更多的是银行业融资功能延伸的产物。从中国银行发展的历史来看,融资功能优先是一个历史范畴,就是快速经济发展对银行的功能更多的要求是它能吸收存款,投放贷款。
间接融资在历史上曾经占到整个社会融资的95%,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以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由此决定了社会发展中一直存在庞大的融资需求,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条件下,银行自然成了资金主要供给者,间接融资的占比一度高达95%以上。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向消费型发展模式的靠拢,银行将逐步过渡到服务功能优先的发展模式,社会的融资需求仍然会很庞大,在这个基础上会形成稳定的融资能力和支付能力所构成的预期信用,就是以前我们所谓银行信用主要是指它的融资信用,其实未来的银行当我们说一个银行的信用的时候,其实它包括了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融资,一个是稳定安全的支付能力。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综合化经营更多的是银行融资功能延伸的产物,以融资服务为主体,继续挖掘公司客户价值而延伸出信托、保险、租赁、基金等这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想法,落后的金融思想所派生出来的发展模式。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商业银行办子公司,在我个人的经验上,还没有明显的、成功的经验。
在银行内部我们某一些产品也被用来作为营销手段,比如说有很多银行的保管箱是拿来送客户用的,但是丢失了产品本身的价值。我们怎么看这个业务呢?认为它的综合价值体现在其他的价值里面了,这样一种综合化的思路,如果我们每一个产品都可以以综合化效益来算帐的话,其实整个银行是无法盈利的,每一个产品都不盈利,都体现在别人身上,综合化经营本身也存在这个问题。
第四个要妥善处理好地方城商行的发展方向。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化环境建设速度加快,市场环境越来越成熟,将会使规模太小的银行逐步逐步地无法生存,因为银行的金融规律是规模效益。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垄断壁垒的消除,地方城商行所要面临的风险将更为突出,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金融业的风险出问题的地方之一,一个是成本上升、客户分流增加了吸储难度失衡的资产负债结构,更容易遇到流动性的风险。
第二个是金融空间受限,因为还是不允许在其他地方上发展。加剧贷款集中度过高增大了金融风险。
第三个是经济中枢下移和追求效益的冲动,使其面临资产质量下滑的压力。存款成本不断在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往往会追逐利率更高的贷款客户,这样信用风险的积累是令人堪忧的。
第四个是治理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地方政府的影响、大股东的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从“三性”的角度考虑,其实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现在发展模式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回归“三性”办银行就是要适应上述环境变化,使银行的经营逐渐回到传统、规范、稳健的格局下。要克服功利笼罩下的浮躁和逐利冲动下的胆识,扭转一味追求利润而淡漠责任的经营方式,目前的难点在于既想获得今天的发展又要确保明天的安全。而这种方法就是找到大致满足今天,而明天又能承受的金融,有效组织结构,科学流程,全面准确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估。风险管理体制等,达到风险与收益匹配。简单讲就是经济周期安排任务,信贷杠杆要控制规模。在合理的情况下控制好金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