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储蓄”的风险

2013年10月25日 11:03  《零售银行》 

  文/丁伟俨

  过度储蓄一词,从2005年Financial Times的首席评论师发表关于过度储蓄引起全球经济危机的观点以来,越来越多的开始被人们关注和讨论。时至今日,金融时报依然对过度储蓄议论不断,很多观点认为,从上一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复苏缓慢,和中国的储蓄率超过50%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大有关系。

  “过度储蓄”一词,最早由18世纪初,英国的曼迪维尔写了一本叫《蜜蜂寓言》的书中提起。他在书中攻击政府强制推行的节俭政策,得出极度节俭不是美德而是罪恶的结论。在《蜜蜂寓言》中,曼迪维尔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本来十分繁荣的社会,却因为国家的强行节俭,使人们都决定放弃过去的奢侈生活。国家也为了节俭而大量减少必要的开支,削减军备。由于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衣饰、车马、宫室之物品,或被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土地宫室等的价格大跌,依供给奢侈品为生者已无法生存,各行各业皆人满为患,人们难以就业。从迪曼维尔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储蓄的内涵是不消费的意思,他所包含的过度储蓄寓意着人们的不消费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比较完善的理论是凯恩斯对“过度储蓄”的解释,他主要是从储蓄对投资的负面影响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储蓄不能转化为投资情况下的过度储蓄的危害:即由于人们的节欲——过度储蓄,导致资本边际效率①递减,从而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加强,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影响了社会就业。在凯恩斯看来,决定储蓄与投资的动机是迥然不相同的。他认为,从行为来看,储蓄者与投资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储蓄是为了保存财富价值以便未来享受,若能使被储蓄的财富价值升值当然更好。而投资却完全不同,投资者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财产增值,资本的边际效率是决定投资行为的关键因素。而投资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崩溃。而其所以崩溃,又在于人们的过度储蓄。正是因为今天消费的减少,才产生了第二天的衰退。而第二天的衰退,又加深了人们对第三天衰退程度的预期。因此,凯恩斯认为,“储蓄仅仅代表得到财富的欲望,即想要得到一种能在任何时间消费任何物品的能力。”而财富所有者真正想拥有的是“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如果“储蓄行为不能改善预期收益,那么,它就不能刺激投资。” 可见,在凯恩斯的分析中,把储蓄与投资主体的分离开来,储蓄主体的过度储蓄行为导致的是消费的减少,因而降低了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降低了社会就业。

  国内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最新的统计数字是,作为全球储蓄率位居最前列的国家,国内的储蓄率超过50%,储蓄余额破43万亿,人均超过3万。与储蓄率居高不下相反的是,国内居民的消费意愿却在减弱。2012年初,央行公布的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高达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在众多国人心中,人均存款是越多生活越踏实越幸福;在经济学上,则正好与此相反——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储蓄率越高,则意味着这个社会长时期存在过度储蓄和消费的不平衡局面,会因需求和消费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储蓄率 40.7 42.8 43.5 43.9 44.6 45.2 46.3 48.7 50.1 51.3

  表格 1:中国近年来储蓄率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2002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国内的居民储蓄率从最初的40.7%持续增长到51.3%,平均每年增长1.06个百分点。较高的储蓄率表现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是表现出国内的贫富差距很大。经济学认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水准的费用通常首先从他们的收入中扣除掉,然后,他们会把生活水准的费用和实际收入之间的差额储蓄起来。增加的储蓄往往伴随着收入的上升,而减少的储蓄则伴随着下降的收入。只有在到达一定的舒适程度以后,积累的动机才会转变为较强。因此,富人的储蓄更为强烈,也能够存更多的钱。2012年西南财经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10%的富人控制着银行75%的存款,人均存款额高达2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剩余90%老百姓则仅控制着另外25%的存款,平均每人仅约7000元。其次,大部分中国人更倾向于把收入存进银行,而不是用于其他种类的投资,反映了中国股市和其他金融行业的不景气;同时,当一国民众需要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教育、养老等问题上时,其本身就说明国内的教育制度、养老制度不够完善。美国居民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迅速下降,由约10%左右下降到了2011年的4%左右。虽然在此期间有些年份略有波动,但要指出的是近五十多年来,美国人储蓄率的峰值也不过10%左右。关于中美储蓄率的差异,很多人认为这是中西方消费文化不同所导致,美国人习惯超前消费,只把少量的钱存入银行养老;而中国人则偏好攒钱,所以把大部分钱都存入银行。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得益于美国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欣欣向荣的股票市场。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普通美国人不需要将大量的收入存入银行防老,只需要每年从收入中拿出300多美元即可安享晚年。而且大多数美国家庭都购买了人寿保险,半数以上的美国家庭也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基金、债券等有价证券。就美国股市的发展而言,从1974年起到2012为止,平均每一年的回报率是12.01%,即使扣掉通货膨胀率也有8%以上。可以说,美国股市在最近三四十年间都是一个广义上的牛市,虽然短期内会有波动,但是整体走势是向上的。有了一个欣欣向荣的股市,加之美国银行存款利率长期较低,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居民更愿意将钱投入股市,而非存入银行。

  传统的观点认为,储蓄可以积少成多、变死为活、续短为长,可以化消费资金为积累资金。但是这些正效应发挥作用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投资需求大于储蓄; 二是储蓄能顺利转化为有效投资。否则,高储蓄会产生负效应——

  首先,储蓄与消费反差过大,会破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储蓄与消费密切联系。从理论上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居民储蓄余额的急剧扩张,意味着消费的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由于大量储蓄存款转化而成的信贷资金被积压产品、滞销商品、库存商品所占用,引起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生产与消费不协调差距加大,这样不仅抑制了合理的消费,而且限制了居民的投资倾向。

  此外,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过快的储蓄存款增长,并不能保证高品质的经济增长,储蓄只有在转化为生产资本而增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储蓄资本,才真正发挥了储蓄的作用;大量的银行贷款沉淀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银行所要支付的利息无法从存款的运用中得到补偿,大量的负债为银行增加了经营风险,给运用资金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制约,银行业务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储蓄存款的过度增长, 实质是银行充当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仲介人, 承担了居民个人资产的全部风险。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至今日,雷曼兄弟倒闭五周年之际,全球储蓄率(尤其是亚洲国家)几乎已经回到了2007-2008年的史上最高水准,大规模泡沫之所以产生继而破灭,最重要的原因仍是资金的错配。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高储蓄的国家并未降低储蓄率,而高支出、高债务的国家则被迫增加储蓄,以降债务。已经有研究公司指出,“这种不对称已经成为将世界推向通缩的力量。”(朗伯德街研究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董事长查理斯?杜马斯)。

  注:①资本的边际效率:表明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应按何种比例增长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因此,它也代表该投资专案的预期利润率。

  参考资料:

  《过度储蓄的道德风险》,FT中文网

  佚名,《有关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对比分析》

  王小鲁,《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开放导报2007年第5期

  佚名,《居民高储蓄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编辑:虢晓明

  电话:0755-82536656

  E-mail:gxm@cfetc.com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首尔7盘外招伤恒大 策划-恒大3点胜首尔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水客团伙走私手机4.9万部逃税1400多万
  • 博客美国华人:“杀光中国人”节目让人生气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
  • JohnRoss:印度不会是反华联盟附庸
  • 周彦武:银行存款不再绝对安全
  • 齐格:国民党发金圆券为何3月就失败
  • 郑风田:为何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
  • 刘杉:宏观经济还靠投资唱大戏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