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10月25日讯
“金十条”的出台,再度激发了民众的银行梦,这其中就包括68岁杨嘉兴和88岁的蔡兆清,两位老人加起来156岁。较一些上市公司空荡的进军银行宣言,两位老人的经历和想法,让人觉得他们的梦想更靠谱。
近日,在温州市区一家不起眼的茶座,证券时报记者见到了这两位老人。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前者白鬓重新染黑,后者银发一丝不乱。老当益壮的两位老搭档,正在谋划着一次全新联手,筹办温州市××银行。
“温州并不缺银行,缺的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而我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有感受,也有过办银行的成功经验,能够把握住经营风险。”对于为何一把年纪还办银行,杨嘉兴说出了他的初衷。
27年前,杨嘉兴在温州经营着一家街区工厂,体会着中小企业主的无奈与艰辛。刚从央行温州支行退休的蔡兆清给他出了主意,“借不到款就自己搞”。
两人一拍即合,几番周折后,杨嘉兴、蔡兆清等8位股东,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于1986年11月1日正式营业。
据介绍,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起始资金为31.8万元,但业务发展很快,开业头个月就有个人储蓄4300户770万元,第二个月上升到8000多户……
开业后第一年,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累计吸收存款8000多万元,实现利润100余万元。
如果不是1995年的“收编”,他们相信现在温州最高的大楼,一定是他们出资修建的。但是,在那场全国城市信用社的整顿中,他们的城市信用社被重组改制,成为了当时温州市政府筹建温州银行的基石。不愿替别人打工的杨嘉兴和蔡兆清,自此离开了金融领域。
然而,他们对民营银行却一直怀有情结。新旧36条文件的出台、温州金改的启动,两位老人都曾试图东山再起,但终未如愿。金十条的出台后,他们梦想又起。这一次,他们准备筹资5亿元,创办一家温州市××银行。
目前,他们确定或正在联系的股东包括几家温州本地知名企业,以及几个在外温州商会。不久前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用“大树和小草”的比喻来形容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杨嘉兴对此印象深刻:“这一次,我们筹建的规模做小一点,就做总理说的那棵小草。按照规模是资本金的1~5倍,可以做到25个亿元……”
最近,他们还在考虑组建后,怎么经营,怎样兜底抗风险。两位老人坦承,虽然监管层对民营银行打开了一个缝,但风险自担的设立前提,是此轮民资申办牌照的一道坎。鉴于国内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失,他们另辟蹊径,主动与国外保险机构对接,探寻合作的可能。
虽然希望重燃,但对于能否如愿,两位老人心里没底,这种不确定性,源自筹办银行过程中的不同遭遇。1986年,他们向温州市鹿城区政府申请开办“银行”,得到了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然而却被银行监管部门断然拒绝。迫不得已,他们找到了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在得到他的支持后,才得以顺利开业。较27年前而言,他们觉得现在的改革反而缺少魄力。
其实,与两位老人一样,很多温商心中都有银行梦。在他们眼里,民营银行的玻璃门看得见,但进不去,而现在终于要打开了。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