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文萍
阳春3月,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非洲三国——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他访非期间,不仅签署了包含一批有利非洲国计民生大项目在内的40多个合作文件,而且宣布了包括加强对非援助、投融资合作、职业人才培训等内容的一系列支持非洲的措施,并强调中方将继续不折不扣落实承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旨在帮助非洲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多元、自主和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主席甫一上任即出访非洲,不仅表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发展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有力推动中非关系朝着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方向快速发展。
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
中国对非援助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在半个多世纪的中非友好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始终是中非团结合作的基石和基本特征。早在上世纪50年代,当新中国自己还处于百废待兴和西方战略围堵的困难时期,就对非洲国家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南部非洲的反种族主义斗争提供了大量真诚无私的政治、经济、军事支持。
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在访非期间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原则(即《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其迄今仍是指导我国外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八项原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2009年11月8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在 “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讲话中,再次重申了这一原则并坚定地承诺:“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和援助,过去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和冷战后西方将援助与民主挂钩的干涉政策不同,中国的对非政策完全“去意识形态化”,强调不干涉内政和尊重非洲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尽管近十多年来中国对非援助的规模越来越大,但中国官方迄今从未称自己为“援助国”,而是将对非援助视为一种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南南合作,是一种“穷帮穷”的模式。
中国对非援助促进非洲的
经济增长
2011年4月21日,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布的《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中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000多个与当地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成套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非洲大陆一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在中国提供的全部援助中,非洲占45.7%。中国对非援助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实效,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自1956年以来,中国已经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了包括纺织厂、水电站、体育馆、医院和学校在内的近900个项目,其中民生项目占半数以上。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对非发展援助和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在2006年的首届中非领导人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宣布了包括对非援助资金3年内翻一番、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减免债务、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设立总额达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以鼓励中国企业赴非投资兴业等八项一揽子援助倡议。在2009年11月召开的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又提出了新八项与民生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对非援助一揽子措施,包括未来3年内在非洲建立100个清洁能源项目、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以增加非洲国家的融资能力、设立金额为10亿美元的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进一步大幅扩大对非产品开放市场(逐步给予非洲国家95%的产品免关税待遇)、加强对非医疗合作、对非人力资源培训和中非人文交流,等等。
中国对非援助、投资和经贸活动的加强不仅使非洲实现了外援和外资来源的多元化,增强了非洲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主决定自身发展道路的自主性。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也增加了非洲国家的就业和税收,带给非洲适用技术,培养了大批非洲人才,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人民的消费能力和实际生活水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客观上又带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非洲初级产品输出国的外汇收入,改善了其国际贸易环境,增强了其偿债能力。非洲经济近十年来能连续保持年均5%~6%的经济增长,“中国因素”功不可没。例如,得益于中国在其基础建设等领域的援助和投资,饱经战乱27年之久的安哥拉近年来以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欣欣向荣。苏丹近年来的变化更让人吃惊。10年前,联合国[微博]的统计资料显示,苏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而现在人均GDP已上升到640多美元,并以8%的经济增长率稳居阿拉伯和非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前列。中非合作的共赢发展绝非一句空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中国对非援助提升了非洲的
投资环境和自我造血能力
基础设施既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反映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影响到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投资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杠杠。非洲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糟糕的交通运输,不仅使非洲国家间的区域贸易以及一国内部的贸易成本高昂,而且阻碍了外资投资非洲的步伐。许多非洲国家因电力供应短缺,入夜一片漆黑,被西方媒体描绘成“黑暗的大陆”。因自身财力不足,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面临2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
因此,当西方国家关注“能力建设”等“软件项目”时,中国则把更多的投资和援助投向了道路、桥梁等看得见、摸得着,并能使当地百姓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硬件项目”上。迄今,中国在非洲已经援建了2000多公里的铁路,3000多公里的公路,建了100多所学校,60多所医院,还减免了2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
对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贡献,世界银行[微博]曾于2008年7月推出过一份名为《建设桥梁: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日益增长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在自然条件艰苦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承建了大量桥梁、铁路和公路,投资总额已从2004年以前的每年不超过10亿美元迅速提升至2006年的70多亿美元。水电站和铁路建设是中国投资的两大重点。中国目前已投资33亿美元建设的10个水电站项目可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新增6000兆瓦电力供应,使该地区电力供应状况提升30%。中国正在改建的1350公里铁路及新建的1600公里铁路是对该地区现存5万公里铁路网的一个重要补充。报告因此认为,来自中国的这些投资极大地改善了非洲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整体投资环境,推动了非洲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来自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投资以及与中国贸易的大幅增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十年来取得了年均经济近6%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
另外,中国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注重对非洲人力资源的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以提升非洲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自2000年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在《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中提出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以来,十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增加对该基金的资金投入,承诺培训的非洲人力资源数目几乎每3年都要翻一番。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为非洲国家培训了各类人员近5万人次,内容涵盖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农牧渔业、医疗卫生、科技、环保、新闻等20多个领域。未来三年,还将实施“非洲人才计划”,为非洲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18000个。另外,中国在非企业也通过建立培训中心、在职培训、选派优秀员工赴华培训等方式,为东道国培训了大批熟练技术人员。如中国石油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参与苏丹的石油开发建设以来,不仅使苏丹从石油进口国变成石油出口国,帮助其建成了一个集勘探、生产、炼制、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石油工业体系,而且非常注重提高当地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每年均选派苏丹籍员工到中国西南石油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为苏丹培养了大批石油行业的操作工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目前中石油在苏丹的各个项目中都大量使用本地员工,部分项目苏丹员工的比例已达到90%以上。
总之,“授人以鱼”只能缓解一时困境,若要根本改变非洲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唯有“授人以渔”,提高非洲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非洲大陆的减贫和发展,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