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赵缜言
银行信贷审核员的工作内容部分类似于券商或基金公司的研究员。他们考察不同的行业,对各类企业以及个人的贷款进行审查,拥有一定的贷款审批权限。虽说辛苦,但20万~30万元不等的年收入也能部分“对冲”这份工作带来的压力。
本应是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但在记者调查的银行信贷员中,在单家银行工作满3年以上的员工占比却很小。尤其在银行业不良率有所提升的大背景下,多家银行信贷审核员表示,今年以来这类员工的内部流动正在加快,某银行分行的小企业信贷审核部门员工流失率甚至达到了75%。
探究离职或跳槽的原因就会轻易发现,大多数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可称得上先进或者健全,但人的因素总会令规则遭遇意外,而规则只要存在一丝瑕疵便能使灰色利益链有机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而这灰色的利益链条,正是大多数银行信贷审核员离职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银行信贷审核员在银行系统的流动,除跳槽去其他银行或本银行级别职务上的晋升外,还有贷后管理部门或者资产保全部门可以选择。如果跳出银行本身,很多信贷审核员的“下家”往往是贷款公司或调查公司,个别信贷审核员会选择熟悉的行业重新创业。
民营贷款公司或贷款调查类公司提供的薪酬,对审核员来说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这也是吸引不少审核员流入的重要原因。
民营企业因何愿以高昂的成本吸引银行信贷审核人员?这主要是该类企业与银行信贷审核员级别以上工作人员有着密切关联所造成的。
以企业续贷为例,一个企业的贷款到期后多数都有着续贷的渴求,而企业贷款往往是和存款相关联的。那么,在企业资金紧张的前提下,不得不通过高成本的民间借贷做短期周转,将民间借贷获得的资金存入银行获取贷款。反过头来,民间资本又会担心这些企业无法归还甚至拿钱跑路。这时候,贷款公司、调查公司就会和信贷审核员取得联系,从而掌握银行续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民间资金或高利贷资金的安全。
在接受记者调研的银行信贷审核员中,几乎所有的员工都默认与贷款、调查公司有联系。银行员工身份本身及其离职后的附加值,为日后获取信息乃至利益输送提供了通道。这就不难理解银行信贷审核员为何会在离职后选择贷款公司或贷款调查类公司栖身,此外也说明目前整个贷款环境、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环境依然较为严峻。小企业要从银行获取融资,资金综合成本在15%~20%,这还不包括企业的公关费,资金成本居高不下。
除了银行信贷审核员的正常流动外,更多导致其离职的因素在行业中已经十分公开——趁不良贷款出现前赶紧辞职。
一个信贷审核员离职的背后,涉及和引发的往往是银行新的不良贷款,并多见于中、大型企业的不良贷款。其逻辑在于,对于小企业的预期不良贷款,信贷审核员及所在银行可以通过种种措施化解,小企业的资金成本虽高,但贷款额度也相对较小。一种方式是小企业可以通过借入民间资金充当存款以获续贷,从而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如此循环往复,银行可以逐步收回贷款。当然,如果宏观经济周期下行,或者某个行业的风险集中爆发,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民间资金回收,潜在风险可能大规模爆发,从而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贷款。不过对于银行及其员工来说,这都是将来的事,未知的事。这也就不难解释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虽然风险高,但不良率不一定高出大型企业。
银行信贷审核员的离职率加速,或许该让业界重新审视中国的整个贷款环境和银行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