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升
[ 外汇占款弱增长对我国货币供应机制影响很大,一个直接的影响是,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存贷比指标考核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
2012年前7个月,外汇占款增长规模累计只有3000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是过去多年来最低的。外汇占款弱增长对我国货币供应机制影响很大,一个直接的影响是,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存贷比指标考核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外汇占款和存贷比有什么关系?外汇占款的弱增长,会导致商业银行体系存贷比的恶化吗?是的。或者说,2002~2011年这十年商业银行体系存贷比之所以大幅下滑,很大程度上就是增长到高达25万亿元的外汇占款之功。
2012年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5.4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6.88万亿元,这意味着前7个月增量的存贷比为78.5%。截至7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长速度为16.0%,存款增长速度则只有12.6%。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比增长已经进入一个相异于过去多年的过程。
实际上,1994年以前的1978~1993年,银行体系始终是贷款余额大于存款余额,也就是存贷比大于100%,比如1978年达到160%,1993年达到110%。1994年之后存贷比开始小于100%,归功于这之后中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在1994年之前,再贷款一直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存贷比大于100%,这之后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则改变了这一局面。
要理解存贷比与外汇占款的关系,在信用货币时代理解清楚“贷款创造存款”而不是“存款创造贷款”这一逻辑,显得至关重要。在部分准备金银行制之下的银行业,只要有渠道从央行获得基础货币,银行的放贷能力就以货币乘数内生,不仅不依赖存款,本身贷款创造的过程就产生了存款。
截至7月底,我国银行体系对公司、政府等的净债权累计规模为74.3万亿元,这包含了信贷债权和债券债权。以存款为主的我国M2规模为92万亿元。可以进行一个简单设想,如果所有的债务人都以自己的资产(主要或最终是存款),把全部的贷款或债券债务偿清,那会是怎样的局面?其结果是人民币贷款债券余额归0,而人民币存款余额和M2也相应减少74.3万亿元。M2还剩余19万亿元,这19万亿主要对应的央行目前规模为26万亿元的国外净资产,对应的是外汇占款,对应的是央行累计约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这19万亿元本质对应的是人民币货币生产中“美元化”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说,是贷款创造了存款,而不是存款创造贷款。
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孙国峰在他出版的《第一排——中国金融改革的近距离思考》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信用货币机制下的“贷款创造存款”机制。这本质上区别于商品货币时代的“存款创造贷款”机制。
也正是这一机制,决定了本文的逻辑。
外汇占款的增长,改变了银行体系以再贷款等方式从央行获得基础货币的路径,而是向央行出卖资产(外币)获得基础货币(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长放大了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而贷款不受影响,直接拉低了贷存比。未来在增量上外汇占款不再高增长,将改变过去10年的逻辑,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比攀升。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多年坚持的75%的存贷比,只是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推动下的一个“历史的巧合”。现在这种关系被打破了。
随着人民币汇率从过去十年的低估、升值时代迈入当前的接近均衡时代,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经常项目顺差的大幅下降也在发生,甚至逆差也非常可期,这意味着已经持续十年的逻辑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传导到央行和银行体系,就是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往来关系发生改变、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发生改变、银行体系存贷比发生变化。目前央行已经在通过逆回购投放基础货币,已经体现了这一改变。
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都可以创造存款,银行对债券的投资也创造存款,这扩大了存款规模,和外汇占款增加一样,都会导致存贷比数据降低。但这也有机制的不同,外汇占款增加导致的是“扩大了分母”,而债券投资(替代信贷投放)本质上是因为减少了贷存比的分子。而且,银行体系用来债券投资的资金,不会再进行新的货币创造,实际上起到了减小货币乘数的作用。
就是说,发展债券市场,可以起到降低银行体系存贷比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有限,也将让当前75%的硬性存贷比约束变得毫无道理。
是结束存贷比监管的时候了。
(作者系本报评论部主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