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财富管理大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4日 11:19  新浪财经微博

 

2012中国(青岛)财富管理论坛关于“全球财富管理大趋势”的讨论2012中国(青岛)财富管理论坛关于“全球财富管理大趋势”的讨论

  新浪财经讯 由招商银行(微博)及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青岛)财富管理论坛”于7月4日上午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行,本次会议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财富管理大趋势”。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瑞士信贷银行企业及机构客户亚太区主管Buchmann(布克 曼)、富国基金(微博)总经理窦玉明进行了关于“全球财富管理大趋势”议题的讨论。

  我们的财富管理会面临什么样的压力和机遇。下面,我们也特别想听一听在座其他的嘉宾,特别是来自国外的一些专家,对财富管理有什么样的独特见解和理念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下面就进入第一个嘉宾对话环节,参与本场对话的嘉宾是: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先生,瑞士信贷银行企业级机构客户亚太区主管URS Buchmann(布克曼)先生,以及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先生。

  主持人:马行长,我特别想知道您是如何进行财富管理的?

  马行长:我基本没有什么财富管理,我对财富管理的认识也是随着我对这件事的认识不断提高的。我给你讲一个比较笑话的事,刚买房子的时候,我这边是从招行贷款买房子,那边把我的工资存在招行活期存款。后来有人说,你对招行特有贡献了。后来我一想,也不能干这亏本的事,就把我的活期存款给买房子了,就不用存款了。这就说最初财富管理只给别人讲,自己也不明白。现在专业化理财,我把我的工资交给客户经理,完全听他的,就是这样理财的,专业化理财。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是“有钱就投资,没钱就透支”。我作为80后,我是坚定不移的把钱存入银行帐户,没有进行任何的投资。

  马行长:你也需要进行培训,受教育的。

  主持人:我听到从16世纪的瑞士到今天的中国,五个世纪过去了,中国财富管理开始焕发活力,但是有人说财富管理只是有钱人的游戏,甚至说银行是在帮有钱人理财,借穷人的钱,这样金融机构的逐利的本性会让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不知道在座各位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窦玉明:谈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说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机构替他理财。实际上您刚才谈到这个问题,私人财富所面临的客户是一千万以上了。对于像资金比较少的,比如说10万、5万以下的人群,基金、保险是相对比较合适的。从基金业来讲,是为穷人理财的,以我们公司为例,现在管理的资产接近9百亿,但是客户有400多万,所以客户平均资产是2万块钱。所以基金和保险是为穷人理财的,证券公司是5—20万,是为稍微富裕一点的大众理财,再往上是100万的信托理财,再往上是招商银行的。所以不同客户选择不同的合适的机构,安排财富管理计划。

  主持人:URS Buchmann(布克曼)有什么观点要分享?

  URS Buchmann(布克曼):谢谢你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不同的客户,用不同的财富管理方式。如果你会问我,国际的财富管理跟内地的财富管理有什么区别?实际上美国有一个产品的概念,在瑞士有客户的概念。因为产品都有,瑞士银行,不管是瑞信,一般都用开放性的,没有一个产品的概念。比如说在目前的情况下,你会说可能对大家比较有意思。但是结构性的产品,对一个78岁的老人有意思吗?不一定。因为风险太大了,首先有波动,可能也有货币的因素,他78岁,需要一个稳定的收入。

  所以要看他有没有孩子,有没有太太,这些情况都要考虑,为了给客户的一个合适的方案。

  主持人:张所长,您觉得帮富人理财这个说法合理吗?

  张平:这一点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差别巨大,像德国,从你出生就有一个存单位,像我孩子在国际学校上学,在初中的时候就要教理财课,而我们到了专业的MBA才开始讲这个东西。孩子初一的时候就问我在做理财课,探讨股票怎么做。所以在西方,无论做什么科的,像我哥是学医的,他们都有强烈的理财概念。所以这里面不分为穷人和富人,这是一个大众性的东西。刚才窦总讲的,每一个层面如何把握每一个机会。到了高端,实际上讲到最重要的私人银行的业务,核心就是刚才国外同行讲的,最终是为定制而服务,这一点不筛选出服务的。所以并不含有你说的,所谓阴谋论的思维,只含有服务的特性和收费的可能。是这样一个概念。

  主持人:马行长,我们知道,招行是最佳的中国零售银行,我们在发展私人银行的服务同时,是不是反过来能够更好促进零售业务的发展?

  马蔚华:私人银行本身也是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我们的历史看,私人银行也是通过零售逐渐发展起来的,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我刚才讲到,最早的财富管理形式就是一卡通,在一卡通以前就是存折,存折就是凭证,也是最初级的财富管理形式,就是存款利率,那时候没有金融市场,那时候财富管理极简单而又初级。后来我们一卡通对高端客户,当时的高端客户50万。刚才你那个课题,不管是穷人和富人,都希望自己的财富增值,只是量的问题。没有一个所谓的穷人不希望自己由小到大能够增长,也没有一个富人希望自己的财富天天贬值的。但是不同财富的数量,确实需求不一样,一个初级客户,可能需要的灵活、安全,但也不离开增值。可能一个高端客户,可能承受风险的能力强,就是要冒险追求更高的回报。所以作为因,我们这样给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方案,要把那些高端客户应该做的,给低端客户,就等于坑他了;要把低端的给高端客户,他也不满足。所以逐渐的客户细分,到财富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不断提供给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就是私人银行这种最高的形式。所以统统需要全社会的财富管理。谢谢。

  主持人:您觉得目前中国财富管理的发展轨迹,是不是延续国外同样的轨迹,有什么更好的经验借鉴给我们国内的本土机构?

  李一:马行长那篇东西我要好好读读,总结的非常好,行业是古老又崭新的,的的确确的,这个行业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目前来讲,刚才您讲这个问题,穷人、富人的话,其实是两个角度来讲。一个角度是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对于金融这种产品的需求,当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另一角度,从财富管理服务型功能来讲,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服务特质,比如说招商银行以商业银行的性质,加重私人银行的管理。作为瑞士银行,今年整整150年,轨迹是主要以财富管理,就是说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特定的服务指向。在中国,客观上讲,我们公司是在2005年、2006年开始慢慢进入这个行业。主要还是投资银行先进来,包括IPO、兼并收购、发债等等以比较直接的资本市场行为进来的。走到今天,我们最近也是在反思,我们最强的一个部分,就是财富管理这一部分,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很诱人的市场,这个指标非常清楚,刚才马行长也讲到了,百万以上的客户群,现在中国已经在世界上第三位了。这个进步值,而且我相信将会非常快的超越日本,就差几十万的指标,而中国的过百万美元的数量极,在这几年中是很轻松过去的。

  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目前增长量级非常快,四五个区域就涵盖了中国整个富人的80%。但存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我们总体来讲财富管理是整个金融板块当中,如果从功能性来讲,是一个部分。但是我们客观来讲,就是这个部分,也应该有一个逐渐成熟的文化。财富管理这个文化是在整个中国市场正在新兴当中,而且非常快。有几个指标,数量不能讲了,就从我们每年增长的客户群速度,都是以两位数增长的。但是这里面依然还有一些问题,比方讲刚才很多嘉宾在不同的时候也讲到了,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可供财富管理进行定制性的基础元素产品,极其少,基础元素的交易行为特别简单。另外我们配套的法律法规、交易规则很单薄,另外还有一个指标,今天还有新加坡培训学院的来了,可以给别人去设计这种方案的专业人才极其有限。这个很正常,因为是发展阶段,但这几年,已经进步的非常非常快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富裕群体的特质是跟传统,或者跟欧美是有差别的。我们讲现在是第一代人,现在也可能是1.5—2代的人掌握财富。而这一群人对理财的基本思维的理解,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会认为理财机构确实要保证我一个比较高的回报,这只是财富管理的一个小的功能部分。实际它的保值,到未来财富的积累,对于一个家庭的子女状况,财富来源的状况,今后未来继承税务,包括对整个社会发展,医疗教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很强烈的指标,上好学生、到好医院,奢侈品的需求,但整体是原始的需求,没有整体规范化的过程。所以你会发觉,在我们的客户群当中,经常出现一大笔钱进来了,可能第二天钱又出去了,因为哪边有一个矿要投资。是把自己的生意和理财结合起来了,实际应该理财是另外一部分,是未来发展和家庭、个人财富的稳定积累过程,跟主业有关,不一定非得在一块儿。所以这些文化意识,还是有一个初级阶段。但是这个阶段,我觉得进步非常之快,这就是现状。

  主持人:现在像瑞士银行等成熟银行机构把目光投向中国。但是就像您刚才说的,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我们注意。我想同样问一下来自瑞士的URS Buchmann(布克曼)先生,您如何看待目前向新兴市场逐步倾斜的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机会又在哪里?

  URS Buchmann(布克曼):我觉得机会在商业银行,我个人不是商业银行家,但是在发达国家,在瑞士,最重要的私人银行的资产来源,还是民营企业家。所以如果中国金融业,中国银行,特别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能支持民营企业家,发展起财富管理业务。中国还有一个巨大的机会,如果看中国全国的商品销售,他可能会知道具体的数字。但是如果看全年的贷款规模,可能60%到70%是被国营企业拿到了,只有30%是提供给民营企业。实际上民营企业的成长效率,资本回报比国营企业大,他们的效率高。他们会提供60%—70%的贡献,是不是张平教授?这是我的一个印象。但是民营企业家的规模太小了,他们想上市,他们想进入一级债券市场,也没有那么大的机会。如果中国能发一些这方面的工具,将来在大规模能发展起来,真正的私人银行的业务,不一定是一千万以下,是一个亿以上,我觉得这方面,中国还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包括我自己的希望是如果中国按照“十二五”计划要得到这个目标,就变成一个高收益的国家。这个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但是不容易,因为你看统计数字,60年代已经有160个国家已经到了中等收益的水平。但是后来从60年代,160个国家全球只有16个国家变成高收益的国家。所以中国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加快金融改革,放松贷款市场,特别对民营企业家,他们有更大的回报,也有更大的一部分的自由存款,就可以变成私人银行的一个存款。你看现在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全部的资产情况来说,实际上我估计没有一个超过10%的比例,就已经变成了私人银行的存款。别的资金还是全部在企业,因为他们是第一代,或者是第二代的企业家,不像西方的市场,看不到第三、第四、第五代,但是钱变成了金融投资。

  主持人:马行长,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财富管理面临的机会,您对招行未来的财富管理的业务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划或者有什么样的雄心?

  马蔚华:我觉得现在我同意刚才他们几位的看法,财富管理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但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业务。我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我当时觉得中国银行要面临两个挑战,就是两个脱媒。一个是资本性脱媒,一个是技术性脱媒。所谓资本性脱媒,银行间接融资的地位,存款、贷款中介,这个间接融资地位要受到挑战。你的份额越来越减少,现在也验证了这一点,刚才我讲到存款份额的下降,然后贷款的增长又受到资本的约束,资本充足率。另外又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所以银行的存贷款都不会像过去30年前那样高速增长。毫无疑问,银行的利息收入,虽然量和利率市场化的收窄,利息要减少,这是必然趋势。这件事在美国80年代已经充分反映出来了。中国商业银行要做准备,当这个业务减少的时候,哪个是未来最有生命力的新业务?当时我们看到财富管理,挑战的同时总是要给人机会。财富管理的机会刚才都说了,一个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长,需求的增长,有那么多财富的增长,那么多人的财富需要打理,银行是很重要的。

  第二,消费观的转变,刚才我也谈到了,特别是80后、90后,他们需要小康型、消费型,他们也需要财富增值,他们也不储蓄了。

  第三,金融市场的发展,如果过去单一的银行一家一统天下,整个社会融资都需要银行来完成,那这个社会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发达市场。现在脱媒以后,金融市场越来越活络,证券、理财、信托、私募,包括民间借贷,这都是理财财富管理的基础。

  第四,IT的发展,特别是通讯的发展,理财需要信息,对客户信息的掌握,便捷、高速、广阔,这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

  第五,中国的国际化,理财将来不可能只提供国内的理财产品。过去我们人民币升值,没有人把人民币变成美元去买境外的产品,当时QDII没有人理。将来双向波动以后,中国更加国际化,可能是全球视野配置资产。这些都是机遇,都是中国银行业的机遇。

  招商银行我们走的快了一点,早了一点,应该在这个领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也拥有了一群高端客户。招商银行目前只有900个网点,这对大银行凤毛麟角。但是我们网上银行非常发达,替代率86%多。这自然使我们的客户受到筛选,网点少、网络发达,我们现在的零售客户是三种人:一种是有知识的年轻人,第二种是城市白领,包括公务员;第三种是有钱人。这三种人都是财富管理的最佳客户。这是很好的基础。

  另外这几年我们也探索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各种不同层级的管理方式,从最普通的客户,到最高端的客户,同样的都提供理财机会。但是当前的挑战是什么呢?我觉得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财富虽然东移,但是没有瑞士银行那样150年的经验,连我们这些管理者都是同步学习的,所以是教学相长。这种探索非常有益的,所以管理财富的人和被管理财富的人,都要同时学习的,所以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需要探索。

  第二,现在中国是全球化的,信息是全球化的。我们的客户对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你这边还没有太成熟,但是需求是越来越成熟。他们可以把发达国家的那种需求作为他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银行可能会受到很多的压力。因为比如说产品的供给,在中国银行是分业管理,这种情况下,银行很难提供一系列综合服务,所以银行只能跟其他合作。当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银行脱媒的时候,为了使银行的利润可持续的增长,修改了法案,现在我们这方面可能还有制约。

  再有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后跌宕起伏,特别是股票下跌。我们秦朔有一个调查,在过去一年,70%的客户资产下跌了30%。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个市场大家要求只保本,只要增不要跌,也不太现实。再加上法律的制度,对私人银行还没有完整的法律制度。比如说私人银行的专营机构,这都还没有一个准入的制度。

  总而言之,所谓的挑战就是不成熟的挑战,就是需要完善的挑战,就是如何在这样水平下对客户高标准服务的挑战。

  主持人:我也在一些材料上看到,有人说目前中国私人银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可以用25字概括,比如说“体制有羁绊,业务多烦恼,产品待创新,监管需升级,海外刚起步”。我想问张平所长,您对这25字怎么看?中国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该怎么样摆脱这些困难更好发展?

  张平:刚才讲了两大事实:第一,你想财富管理,更重要的是财富创造,你怎么样让有财富创造能力的人得到资金继续创造财富?这个问题是基石。马行长讲的脱媒问题,也是目前学界纷纷讨论的,中国马上面临着直接挑战,所以大家都探讨了一个问题,不是仅仅讲机遇。其实两位主讲嘉宾都在这儿探讨的是挑战,实际上中国现在银行,正像你说的,25个字也好,还是多少个字也好,讲的都是挑战问题。但是现在大势所趋,特别是开放和脱媒趋势,导致银行的发展,我觉得在一步步的打破这个方面。因为脱媒浪潮使得银行已经不得不从传统的坐吃,转向服务。因为需求是多样化的,就导致银行细分越来越强。每个人必须在细分市场上占住最有利地位。招商银行无疑是在他的零售业务这方面走得比较领先。所以打破羁绊这块,我觉得主要是打破监管的羁绊,但是本质上我想还不是简简单单的是上面的问题,而是各个银行如何自我调整自己竞争力的问题。我觉得马行长是先知先觉的,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主持人:除了传统的银行以外,基金公司也是很重要的机构,目前的全球形势下,您觉得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和挑战?

  窦玉明: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我们和招商银行是一个上下游关系,比如说家电行业,有制造商、渠道商,制造商像海尔、格力,渠道商像国美、苏宁。在财富管理整个为客户服务的链条中,基金公司扮演的是格力、海尔这样的制造商,我们是提供产品的。招商银行这样的机构,包括UBS,包括其他银行,更多是在财富管理方面提供渠道商的角色,是为客户服务的,为客户选择合适的制造商,配置产品,我们是上下游的关系。

  过去是纵向一体化,很多银行自己提供产品,就像国美、苏宁这样企业自己制造电视。现在逐渐剥离,包括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都把私人银行业务卖掉,更好的服务客户。很多的制造业,像我们的制造商越来越大,渠道商也横向整合,而不是纵向一体化。

  对于基金公司来讲,如何在全球横向整合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我们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中国的基金业目前是非常小的,像以富国基金为例,管理900亿人民币。全球的大的基金公司,管理3万亿美金。华夏基金(微博)也管理2000万人民币。所以和全球制造商巨头比起来,中国的制造商还太弱小,只有全球巨头的1%,这和中国的地位不相称的。很多制造商已经是全球第一了,像格力、海尔这样的都是全球第一,像宝钢、水泥,中国很多制造商都是全球前几位的。中国的基金业目前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弱小。我们怎么在全球竞争中有自己的地位,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这个阶段,我觉得中国像富国这样的制造商,更多是要调整产品质量,差异化,先活下来,未来争取在全球购并潮中,如何联合把自己做大。现阶段,更多是做强,有差异化,确实质量是很稳定的,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让客户能认同富国提供的产品质量是可靠的,逐渐做到像格力一样,让大家买空调就想到格力,未来买基金就想到基金。

  刚才张平所长讲到,比如说差异化来讲,富国基金做得最好是债券投资这一部分,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建立自己的品牌。我们和招商银行也有很多的合作,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也发了很多的产品提供给客户。未来是产品差异化,逐渐规模化发展。

  主持人:仅仅产品提供方面,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吗?

  窦玉明:我们只满足了客户的一小部分的需求,中国还有很多的产品提供商,全球也有很多的产品提供商,富国不是所有的产品提供商。对我们来讲,现在的定位是如果想买投资于中国的产品,如果想买中国债券类的产品,首选富国。如果你想买美国的基金,可能富国不是专业的提供商,因此我们只是像招商银行这样的,货架上提供的一类产品,像宝洁提供的牙膏一样,我们只是一类产品。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抱怨本土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更多像传统银行贵宾服务的一种升级。中国私人财富管理市场,还是仍然以产品驱动为主,您怎么回应这种抱怨声?刚才窦先生说,你们是百货店,提供很多选择。

  马蔚华:我觉得这是一个开始的过程,开始有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过去是卖产品收佣金,这件事可能是所有财富管理最初的形式。但现在首先是需求方,因为银行是需求机构,你是给客户服务的,你的客户不太满意这样了。所以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说我们现在从过去简单管理存款存量,变成管理客户总资产。我给你讲一个很重要的例子,过去的客户经理,你让他卖理财产品很头疼,不愿意卖。为什么呢?他要用存款买理财产品,用理财产品卖出去了,存款就下降了,所以没有积极性。后来我们讲你这个存款什么目的?不是为了贷款吗?不也是为了收益吗?你卖理财产品,不同样也是收益吗?而且这个收益是非利息收入,那个利差是需要消耗资本的,这样大家明白了,这样既不消耗资本,又非利息收入。从另外一个角度,你想让客户购买你的产品保住存款是不可能的。你不卖产品,别的银行卖产品,到时候你人财两空,存款也没了,产品也没了。所以中国的理财市场,包括理财者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熟的。比如说现在大家对理财产品完全不是简单的基金、保险,发展到越来越广阔的空间。现在很多高端客户,需要高品位的,时尚的。现在从理财、保险、基金、信托,已经到现在推出的贵金属、红酒、艺术欣赏,现在到子女教育、老年的遗产,将来合理避税,已经接近西方的需求,实际是一致的。这种需求的产生,必然逼着银行调整自己去做这些工作,任何需求会改变你的供给。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中国市场这么快的变化,如果中国零售只有十年的话,中国的私人银行只有五年。五年内出现这样的变化,我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投资者,无论是客户还是银行,大家每天都会有新的东西。但是我想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就是这样。瑞士银行可以用一百年,我们完全不用一百年,他们的经验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们没有见到的事,我们可能今天都见到了。所以我们还是充满信心。

  主持人:刚才听完窦先生和马行长讲的,虽然今天是招行主办的财富管理论坛,我想正在摩拳擦掌远不止您一人。最近两年,各家银行都在私人银行业务上马不停蹄的做准备。想问一下李一,你们觉得和本土的财富管理机构相比,你们在中国市场上,是不是拥有先天的优势,是不是有更强的竞争力,会有一些“水土不服”吗?

  李一:“水土不服”是特别正常的现象,但是下面一句话,你用多长时间消化这种“水土不服”?对我来讲,比如说本土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说起来很容易,过去的一些领军人物,换成本土人,我觉得这是一种物理上的换。我认为这是一种观念,不要以为从西方或者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就可以足以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而且发展神速的市场就可以复制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认认真真理解本土文化,理解本土的工业,理解本土国家政策的趋势,理解这个民族、这个历史人们对财富的理解过程等等一系列的理解之后,当然这都是同步进行的。同时还要做一定的教育和再教育化,一方面我们本身的员工现在这几年的培训力度是非常大,在香港有一个瑞银大学。对于本土,定期去念这个课程。另一方面,对客户的相互交流,很多客户群也是通过你的影响带出来的。还有一点,特别希望跟监管机构进行更多的交流,比如说我们内部也搞像论坛之类的。比方讲信托的产品,在国内国外是两个概念,还有技术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去打通。随着中国金融的成熟化,除了防范风险之外,易于受益之外,慢慢走向为客户着想。实际金融服务是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如果我们做财富管理,大家知道财富管理是由多组合、多结构的定制性。如果现在一个客户要体验这种结构性的话就比较难,要到不同地方开户,到银行开户、到证券公司开户,到保险公司开户,我们没有一个法律下的机构可以完善这些产品的同时交易。所以瑞银意图跟监管机构共同交流,来帮助中国市场,一方面自己要加速本土化的融入过程。所以这方面的挑战,或者也是这方面我们这几年主要的工作。但是有一点我深深感受到,在中国这么巨大的经济规模,这么巨大的人群机制,还有这么巨大的金融服务产品差异,比如真正在中国享受到的财富管理的人口数字是很小的。有这么大的前景,我相信瑞士银行在这边一定有巨大的前景。但是我也相信,在中国国土上,一定能够出现更新的、更为代表时代意义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管理理论,也包括财富管理的理论。谢谢。

  主持人:我们还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国内很多私人银行客户,对资产配置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在海外资产配置方面,瑞银是不是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方面给中国的客户?但是在目前的这种欧债危机蔓延整个市场,风险加剧的情况下,您会对中国客户投资有什么风险防范的建议?

  李一:这里面有技术,一个是离岸,一个是在岸,我们市场分割的十分清楚。现在实际有很多中国公民在海外把钱放到瑞士银行来,这是由另外一个国际组织在管理他们的业务。现在在国内的话,刚才我讲了一个趋势,在座的各位本土的和国际的,大家都面临相同的问题。基本上,这几年,有几个趋势可以讲一下,随着金融危机之后,有这么几个趋势:一方面在财富的配比方面,目前还是持有现金和商品的比重高,产品相对来讲低一些。另外客户对整个过去财富管理交易流程现在越来越关注了,不像以前了。国内忽悠的成分一定有,现在客户的警觉性,对财富管理的理念要求、以及流程、产品性质的要求越来越多,实际从另外一个角度,又压给金融机构你的职业者的道德水准也好、知识结构也好,也是一种新的促进。另外还有,在财富管理这一两年,客户还是警觉性很高,对财富的配比不像以前,在金融危机之前,这个心态也发生很多变化。产品选择上的变化,对于产品要求的理论性理解的变化,都有很大的新的变化。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和国际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欧债危机还在持续,还没有结束的影子出现。中东北非的动荡也在加剧,还有各种不稳定因素在增加。您觉得2012年全球有什么样的投资机会?

  URS Buchmann(布克曼):首先这个情况不是特别容易,可以看到从全球的交易量,还没有恢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好像从全球的情况来说,特别是2012年,投资师做了一个发布,没有什么投资,交易量特别小。另外一个,如果你看国际艺术市场,这几年国际艺术市场的回报,超过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所以这都表示可能投资者的一些矛盾。

  但是,我估计有一些可以考虑的长远投资,一个是资源,包括水,特别水对中国很重要,中国有20%的人口,但是只有5.6%全球的水。贵金属,黄金,中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或者冶炼的基地。另外,奢侈品,包括一些奢侈品的基金。中国可能在境内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奢侈品基金,但是我估计如果招商银行能设计这方面的基金,我觉得肯定是一个长远的话题。另外,艺术品,特别是私募投资当中,有这些艺术基金。然后有新技术,生物的。中国在生物技术当中,也是现在最领导者的国家。另外一些货币有波动,我估计包括瑞士法郎,是比较稳定的一个货币,一个瑞士法郎给你差不多七个人民币。在创新的情况下,最主要的一个考虑是多样化的,从货币、从行业、从投资工具的一个多样化。然后包括房地产业也是一个投资的方向。老犹太人,他们原来说过,1/3是房地产,另外1/3是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另外1/6是现金,另外1/6是艺术品。

  主持人:窦先生,您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投资机会,房地产还是好的选择吗?

  窦玉明:如果十年、二十年来讲,中国股票整体的估值,宁愿股票多投资一点,因为比较便宜,但是不好说什么时候涨。现在货币政策压抑了很多需求,如果什么时候稍微一放松,短暂需求会突然出来。这几年开发商的供给不足,没有太多钱建房子。所以说不定什么时候出现任志强(微博)所说的“报复性上涨”也是可能的。因为政府压制的不是真正的高点,真正放开了,市场找真正的高点,所以我担心房地产说不定有报复性的反弹机会。

  主持人:您的观点是什么?

  马蔚华:80后该买房了。

  主持人:所以市场需求还很大,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我们根据风险进行自己的判断。最后想再问一下张平所长,您刚才讲到了,2012年目前整个中国宏观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之下,您觉得发展财富管理、发展财富银行,是不是商业银行很好的转型之道?

  张平:刚才我讲演中提到更高的层次,是肯定的,因为利率市场化一推进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会连续推进,最后变化标准利率市场化,就是马行长讲的脱媒。脱媒以后,不找竞争优势,银行作为一个全能型的传统银行基本没有位置了。所以不是说别的,必然是一个转型之道,不过有的人转到给中小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有的转向给高端客户,这是必然结果,但是转型必然。

  主持人:谢谢台上的各位嘉宾,分享对全球视野下的趋势的见解。下面进行下一个议题。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