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信贷疲弱坏账率抬头 贷款放与不放变两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2日 01:12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夏心愉

  “银行怎么出尔反尔?”在申请贷款失败后,某企业主向《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抱怨道,“前一天,银行(支)行长亲口对我承诺了会贷款,抵押物、担保模式和上浮利率都谈妥;后一天,他就变卦说不做了。”

  该企业主的抱怨并非特例。本报记者近日先后采访了两位来自不同银行的支行行长,他们都对这种“出尔反尔”表示理解。

  在这一波银行贷款难之下,“银行抓业务和抓风控的部门之间分歧变大了。”某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说。

  本报在5月17日《银行贷款“冰火两重天”》中报道,实体经济走弱造成客户贷款需求下降,银行信贷疲弱,而同时多家银行实际坏账率抬头。这一格局造成银行“业务”“风控”两大条线同时承压,一笔中等风险的贷款,放与不放就变得两难。

  支行行长头顶“三座大山”

  “贷款能不能放,我说了其实不算数。”某支行行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他所在的银行此前一定额度以下的贷审权曾下放到支行,而近期已经基本回收到分行。

  对一个支行行长来说,他需要对整个支行的存贷业绩、利润创收和财务报表负责。用上述支行行长的话说,就是“头顶‘业务’、‘风控’和‘计财’三座大山”。他表示,他和支行员工的收入同支行的创利直接相关,而创利基本靠利差,即揽储与尽可能高息地放贷;不过,光拉存贷显然不行,因为支行的考核中还包括不良贷款率、拨备率等财务指标。

  对于上述企业主反映的“出尔反尔”,他解释称:去年,如果他答应放一笔贷款,最后还是“流产”或是延时放款,多半是贷款已经过了贷审,却卡在了“计财”环节,即分行都没有信贷额度;今年以来,同样的情况,却多半卡在了“风控”环节,即通不过分行贷审。

  “事实上,现在这种形势,在分行,主管业务和主管风控的两位分管副行长也常常对控制风险的尺度和模式有分歧。”上述支行行长说。

  “油门”和“刹车”

  在各家银行分行层面,业务、风控、计财是三个平行条线部门,往往由不同的分行副行长掌管。

  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管理层向本报介绍,业务条线属于银行“前线”,因靠利润进行收入提成,因此分管业务的副行长们一般都比较激进和善于开拓。风控条线属于银行“后台”,靠KPI(绩效指标)以“打分卡”的模式获得一份“平均数”奖金,因此往往看重不良率等财务指标,“贷审效率”、“中小企业通过率”等效率指标,在贷前和贷后审查中充当“守门员”。

  计财部门不插手业务,而是在贷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平衡着各个分支行之间、贷款种类与贷款期限之间的额度分配。这个部门居于总行资产负债审核委员会之下,委员会则根据央行的政策制定并调节本行的总体贷款政策,决定当年或当季新增贷款要向何处倾斜,也会根据存贷比状况计算出可用贷款额度的总量。

  “我认为银行现有的分条线互相制约式管理模式比过去纯粹的‘审贷会’模式合理。”上述管理层分析称,业务条线是银行的“油门”,风控是“刹车”,只有两者一起作用才能使银行发展快稳兼顾,而眼下出现的贷款“出尔反尔”现象,正是银行自我调节的写照。

  其次,他也表示,据他所知,眼下不少主管风控的高层都曾是业务条线的能手,因此“在踩刹车时也会考虑油门的作用”。

  而对于现行考核机制可能带来的两个部门目标利益的相悖,有的银行已尝试对风险管理部门加考核业务发展指标,对业务发展部门加考核风险管理指标,以此形成共同语言,把两个部门的不同考量互相内嵌。

  有“二押”不放贷

  多家银行实际坏账率抬头,逾期增多,致银行风控趋严。银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两个季度反弹,总体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至4382亿元,较去年末的4279亿元再增2.4%。

  在此格局下,银行风控工作中出现哪些新现象?某城商行支行行长向本报透露:“对总行有指导的几个风险行业,我们在做贷前调查时,只要发现客户有房产做过‘二押’,就一律不批贷款。”他所说的“二押”,是指贷款企业的任一房产在一家银行做过抵押后,余值部分另做他项权证进行抵押。这种余值抵押的做法在民间的圈内、同乡借款或互相担保时使用普遍。但随着长三角老板跑路之风渐起,银行担心客户有“二押”,很可能是因借入民间高利贷。

  除此以外,不少银行在分行层面也加大了风控力度。当楼市下行,银行纷纷改变“抵押物崇拜”思路,转而关注资金流、物流、供应链、真实贸易背景,并在续贷中缩小过去被放大的房产抵押率。本报了解到,过去不少中小银行对房产抵押类贷款的抵押率可以做到120%及以上,这些企业在今年续贷时,抵押率一般都收缩在80%左右。某银行上海分行主管风控的副行长表示,现在银行的风控思路都是“让企业贷款总量正好匹配其实际业务需求”。

  (本报实习生高亚宁对此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