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首季存款放量增长逼窄中行建行净息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4日 01:06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聂伟柱

  活期转定期趋势增强,高成本负债激增

  对于银行来说,负债业务的基础性地位,在2012年第一季度展露无遗。

  一季报显示,四家国有大行利润增速普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相对而言,拥有更稳固存款基础的农行、工行利润增速下降幅度相对有限。

  今年第一季度,农行利润增速达到27.55%,工行利润增速约14%。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行、建行利润增速均降至10%以下:其中,中行增速9.94%,建行9.17%。

  而与利润增速走势相反,存贷比压力下,中行、建行首季新增存款规模远大于农行、工行,中行的增量甚至达到工行增量约两倍。

  对于中行、建行而言,一方面,需要付息的存款规模放量增长;另一方面,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的趋势增强,二者作用叠加之下,导致了利息支出的巨量增长,进而影响净息差。

  一季度,中行利息支出同比增长255亿元,增幅68.7%;建行则同比增长273亿元,增幅76%。此外,中行净息差仅有2.11%,建行净息差2.65%,低于农行的2.97%。

  中行建行存款异动

  对于银行而言,负债业务的经营往往依托于分支机构。

  在四大行中,农行拥有的网点数量遥遥领先,规模达到2.35万家;工行位居其次,约1.66万家;建行位居第三,拥有约1.36万家;中行则只拥有1.02万家左右。因此,农行的吸储能力被认为是大行中最强,但工行凭借规模优势,负债业务也相对不错。

  历史经验表明,新增存款规模的头名,往往被农行、工行占据。但今年第一季度,情况恰恰相反:网点最少的中行新增存款规模跃居第一,达到6991亿元;建行新增存款6241亿元位居第二。农行、工行分别以5219亿元和3540亿元位居三、四位。

  整个2011年,中行新增存款1.08万亿元,这意味着,仅仅今年一季度,中行新增存款规模就占到去年增量的64%;建行去年新增存款9120亿元,今年一季度增量占去年新增的68%。

  中行、建行在今年第一季度加大存款营销的力度和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步入2012年,银行存款压力有增无减,存贷比高企的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也都纷纷加大了存款营销的力度。但对于农行等负债基础较好的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存款基础雄厚,这使其拥有足够的腾挪空间应对存贷比的监管。

  事实上,从一季度农行新增存款的数据来看,与去年一季度相差无几。对于负债业务的经营,农行、工行采取了相对稳健的态度。

  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农行存贷比在四大行中最低,仅有58.05%,中行存贷比最高,为69.2%,建行存贷比为64.34%,工行为64.7%。

  负债成本大增

  存款的增加,意味着银行负债成本的放大,而今年第一季度,中行、建行新增存款中又有相当部分属于成本较高的结构性存款。换句话说,存款的扩张,加重了中行、建行的付息压力。

  以中行为例,根据中银国际报告,一季度,中行加大了存款营销的力度,季末存款余额相比年初大幅增长7.9%,其中,一般存款余额相比年初增长5.1%,而结构性存款相比年初增长了50.1%,季末结构性存款余额已达8422亿元,占到全部存款的8.8%。

  所谓结构性存款也可称为收益增值产品,是运用利率、汇率产品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存款。相对于活期存款,商业银行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一季度,中行利息支出达6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5亿元,增幅68.7%。对此变化,中行解释称,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加息导致客户存款等付息负债的付息率同比上升。同时,客户存款等付息负债平均余额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

  “结构性存款贡献了一季度新增存款的15.6%,在上市银行存款中的占比亦上升1.3个百分点,其中结构性存款占比上升较快的包括深发展(7.5%)和建行(3.1%)。”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称,这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存贷比压力,但另一方面则推高了存款成本。

  除了结构性存款增长外,降息预期下,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增强,这也加大了存款成本。

  “定期化持续,披露相关数据的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平均下降2.5个百分点,其中建行(-4.5%)、兴业银行(-3.2%)的压力较大。”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还称,历史经验表明,降息之前,存款将持续定期化,加上结构性存款占比上升,存款成本面临压力。

  此消彼长,相对于中行、建行而言,凭借网点优势,农行拥有足够的存款基础,尽管利息支出有所增加,但相对而言,受冲击有限。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