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光大银行去年净利181亿 资本充足率下降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9日 01:33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静瑕 发自北京

  继3月份12家上市银行公布2011年靓丽业绩之后,昨日(4月18日)晚间,光大银行(微博)也公布了2011年的业绩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光大银行实现净利润180.85亿元,较上一年增加53亿元,同比增长41.36%,近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3.8%。

  截至2011年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7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81%,每股收益0.45元。贷款总额890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2%,一般性存款总额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5%。同期,该行本外币存贷比为71.67%,其中人民币存贷比为72.28%,较上一年度上升了1.13个百分点。

  净利息收益率上升

  2011年末,光大银行实现实现营业收入460.72亿元,比上年增加105.40亿元,增长29.66%。发生营业支出219.25亿元,比上年增加33.75亿元,增长18.19%。

  报告期内,光大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394.40亿元,同比增加90.17亿元,增长29.64%。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9.73亿元,同比增加22.64亿元,增长48.08%。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为15.14%,同比上升1.89个百分点,净利息收入占比85.60%,与上年基本持平。

  报告也称,净利息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业务规模增长和净利息收益率扩大。去年末,光大银行净利差为2.30%,同比上升24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为2.49%,同比上升32个基点。

  同期,光大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则主要是银行卡服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和承销及咨询手续费均有较大增长。

  其中,银行卡服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加8.20亿元,增长83.00%,主要是信用卡业务收入增长。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同比增加4.36亿元,增长46.38%,主要是业务规模和客户数量扩张,国际及国内结算手续费收入增长。承销及咨询手续费收入同比增加4.46亿元,增长44.73%,主要是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承销收入,以及财务顾问咨询费收入增长。

  不良实现双降

  在已经公布的2011年业绩数据中,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不过光大银行去年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7年实现“双降”。

  数据显示,去年末,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为57.34亿元,比年初减少0.9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4%,比年初下降0.11个百分点。

  “公司资产保全业务实现两头延伸,在努力压缩表内存量不良的同时,向前全面介入对公关注类贷款的管理,向后加大表外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全面介入对公关注类贷款的管理,关口前移,及时化解潜在风险。同时,加大对已核销呆账等表外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加快对私不良清收进度。”针对不良双降的实现,光大银行如此描述。

  对于市场较为关注的房地产贷款,截至2011年末,光大银行房地产贷款总额为840.76亿元,较2010年增加了27.6亿元,占比为13.1%,较上一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

  平台贷方面,光大银行表示,去年该行不断强化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的管理,严格控制增量,扎实缓释存量,调整风险权重比例,实行名单制管理,对于有风险隐患的贷款提前采取措施,及时化解风险。2012年,也将高度关注平台贷。

  资本充足率下降

  2011年,光大银行启动了H股的上市计划,原本寄希望能够于去年7月登陆港交所,迫于资本市场形势不好,到目前也未能够发行成功。这让市场对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为关注。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末,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0.5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7.89%,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45和0.26个百分点。该行称,主要原因是加权风险资产净额增加1962亿元。

  “各项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只待市场回暖、发行窗口显现。同时,为促进H股的发行,增强投资者信心,公司确定了近三年的分红政策,健全对投资者持续合理的回报机制。”光大银行在报告中称。

  此前银监会称,今年将逐步实施新的监管指标,给银行业或再带来资本补充的压力。光大银行也意识到这一压力,监管部门拟在2012年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对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高资本消耗为代价进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提出挑战,如何增强资本增长的内生能力越来越重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