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徐皓 发自上海
又现新基金产品挣扎在 “生存线”上艰难成立。天治基金旗下的新基金——天治稳定收益债券最终以“半个身位”惊险挤过2亿份的募集下限,而宣告其长达两个半月的募集期终结。
在这个漫长的冬天,该基金三次被迫延长募集期创下业界纪录。在其主托管行中信银行到发行后期已经放弃努力后,邮储银行“火速救援”,虽然最终化解了无法成立的尴尬,但个中冷暖也只有天治基金自身了然。
73天后艰难成立
12月23日,平安夜的前一日,天治稳定收益债券发行的最后一天,也是这只新基金发行的第73天。
而此前一日,该新基金的托管行中信银行募集数据仍停留在8000万份——这距离公募基金产品成立的最低规模2亿份尚不足半数。“最后一天,中信应该会救他们(天治)。”接近中信银行的渠道人士认为。
按照行业惯例,托管行会承担起新基金销售的主要任务(银行系基金公司除外),例如通常会承诺一个保底数,即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也会尽量努力让新基金达到成立最低规模。
然而,中信银行这一次似乎并没有做出努力的尝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最终中信银行为天治稳定收益贡献的募集量也就在8000多万份。
而这一数量,与两个星期前,也就是天治第三次发布延长募集期时的数字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彼时天治稳定收益仍未达到募集成立的下限,作为托管行,中信银行在其“生死存亡”之际,似乎并没有太大动作。
邮政储蓄银行则成为 “白衣骑士”。据悉,天治基金最终找来邮储银行帮忙。虽然没有获得邮储银行渠道的具体募集数据,不过,有该行上海网点的人士表示,在天治发行的最后几日,都在全力“冲量”。
最终,天治稳定收益在漫长的72个发行日后,惊险迈过成立线,以“两亿出头”的规模结束募集。
冷门渠道尝试未果
今年以来,由于传统大行渠道拥堵,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都改变了发行策略,天治基金也在其中。此前天治基金主要依托的是农行、交行等大行渠道,而从今年开始,天治基金开始和中小银行合作托管基金。
今年8月发行的天治成长精选的托管行为上海银行,这也是上海银行拿到托管基金资格后首只托管的基金。据接近天治基金人士透露,此前天治成长精选原本定于与中国银行合作,并谈下了很优待的合作条件,然而公司高层最终决定拒绝中国银行转而与上海银行合作,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最终天治成长精选首发规模为5.25亿份,相比其他基金并不算高,不过在天治基金内部相比而言,也算作差强人意。
而此次天治稳定收益发行,也是天治首次和中信银行合作,然而结果却不甚理想。
有曾经和中信银行合作过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相对于大行,中信银行下属网点的执行力并不强,“总行制定的任务,下面并没有太大动力去完成,他们的考核还是主要以存款为主,个金影响不大。”
即便如此,有基金业人士也认为,基金公司与托管行可能在某些环节方面协调出现了问题,否则也不至于银行“见死不救”。
事实上,在今年开始发力并共托管了8只新基金之前,中信银行并未将重心放在托管业务方面。而其销售实力也较为平淡,今年托管的新基金中除了两只银行系基金首发突破10亿份外,其他都是个位数的规模。
新基金“生存”危机
天治稳定收益已经不是今年第一只出现“生存”危机的新基金了。记者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首募规模在2亿~3亿份之间,踩线成立的新基金有11只(不计算联接基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已经出现好几只次新基金险些无法成立的情况,而其中不乏大型银行托管的基金。不过,这些基金最后还是都拉来了“救命钱”,因为谁也不愿成为第一个无法成立的新基金样本。
然而不少基金业人士却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这并非幸灾乐祸,而是其本身也饱受近年来公司加速发行之累。
“如果开了个头,也许基金公司也就不会苛求新基金发行一定要成立,或者发行步调会有所减慢。”某中小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其所在基金公司今年以几乎每个季度一只新基金的速度,不甘落后地与同业比拼着新产品发行,然而规模却并不乐观。
而今年以来,已经有200只左右的新基金产品问世。但在追求绝对数量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中有约三分之一是募集规模在5亿份以下的微型基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