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金融市场盘点:上市银行再融资涛声依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5日 16:11  中国经济网微博

  “三年内不再融资”的声音犹在,但从2011年新年伊始农行宣布拟发行不超过500亿元次级债券,至最近12月4日光大银行(微博)公告将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再融资“热潮”始终一浪接着一浪。虽然有人预计,未来“十二五”期间13家上市银行(不含城商行)总资本缺口合计接近1.4万亿元,但是市场和监管环境可能不会允许这种无休止的再融资继续上演。

  再融资“旧壶”装“新水”

  在经历去年的再融资潮后,上市银行纷纷誓言未来不再有类似的举措。但这些承诺很快便被抛之脑后。在新年的第6天,农行宣布拟发行不超过500亿元次级债券用于充实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紧接着7日,兴业银行(微博)宣布,拟向银行间市场发行不超过15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同日,民生银行也宣布将定向增发不超过47亿股新股,发行价格为每股4.57元,募集资本近215亿元。先例一开,效仿者接踵而至。

  建设银行6月10日晚公告称,该公司董事会当日审议通过发行不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券的决议。中国银行(微博)今年5月已完成发行了320亿元次级债。

  二季度银行次级债曾经达到今年的最高峰,其中徽商银行、中国银行、成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分别发行40亿元、320亿元、24亿元、500亿元、380亿元、100亿元,共计1364亿元。

  9月27日,工商银行再次发布公告称,拟新增发行总额不超过700亿元、期限不短于5年的次级债券以补充资本。

  四季度以来,银行发债融资补血步伐明显加快。10、11两个月已有7家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960.5亿元次级债。

  显然,相对2010年银行集中于股权再融资的方式,今年银行再融资潮中,债券的发行成为比较受青睐的渠道之一。而除了发债以外,还有一些银行正等待再融资计划获批。招商银行(微博)计划融资额不超过350亿元的A+H配股方案已获得银监会批准,深圳发展银行向中国平安(微博)定向增发融资不超过2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已获得股东大会通过。今年年内已实施再融资方案的有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等。其中,华夏银行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约202.1亿元;中信银行通过配股募资约175.6亿元。

  模式决定其注定要“食言”

  上市银行对于“食言”再融资,一个非常普遍的理由就是:没钱!根源则在信贷需求旺盛、资金面紧张、资本消耗快和新巴塞尔协议更高的资本要求。

  今年以来,银监会发布多项新监管标准的要求。其中,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三个最低资本要求比例分别为5%、6%、8%,同时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增加了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商业银行还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尽管银监会给出了几年缓冲期,但仍让银行普遍感到了再融资压力。

  据有关部门研究,如果银行贷款增速维持过去5年14%~15%的水平,银行只通过减少分红来补充资本,那么“十二五”期间国内13家上市银行(不含城商行)核心资本缺口合计将达到7900亿元,总资本缺口合计接近1.4万亿元。国内几家系统性重要银行在近5年内会有5000亿元左右资本金缺口。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此前曾表示:“每次再融资银行都面临很大压力,但短期内又摆脱不了这样的发展方式,背后还是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问题。”

  无休无止恐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始终依赖存贷差。因此,每当监管层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或者利差出现变化,银行必定需要再融资。而从银行角度说,高速发展又主要依赖资产扩张及放贷规模。这一扭曲模式在金融危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应对危机,刺激经济-银行大规模放贷-风险隐患大增-监管提升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再融资。因此,要转变银行再融资,根源在于转变银行的发展方式,提升中间业务占比。

  业内仍希望通过金融创新工具改善银行资本水平,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随着全球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加强,无休止的再融资恐将难以为继,可以考虑允许银行贷款证券化解决这一难题。

  从监管层的角度来看,也不愿看到银行频繁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在前不久召开的“2011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表示,在巴塞尔协议Ⅲ的约束下,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的方式将受到严格制约。股份制商业银行要转变发展模式,将过去主要依靠外部融资向内部开源节流转变。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