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多家银行仍在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2日 07:25  理财一周报

  11月下旬发行量减半,1至3个月期限的产品增多

  理财一周报分析员/李雅琪

  超短期产品何去何从?监管层和市场给出了两种声音。

  11月1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今年的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又重申,要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这是今年以来监管层第二次重申对高息揽储类超短期产品叫停。而市场上,超短期产品依然活跃,有超过十家银行依然在发行。

  仅六家银行暂停超短期产品

  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最近一次重申对超短期产品的明确态度之后,11月下旬,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减半,但仍有超过十家银行发行超短期产品,仅四家暂停发行。

  发行超短期产品的银行分别是招行、民生、浦发、深发展、中行等。这其中11月下半月招行发行数量达34只。而农行、渤海、邮储、广发、光大和平安银行(微博)暂停发行。

  从预期收益率来看,早前高收益超短期产品有所收敛,平均收益率均为4.01%。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两家银行分别是南京银行交通银行,超过5%,分别为5.30%和5.10%。

  市场人士认为,现在市场上发行的超短期产品,是否高收益和在月末及季度末发行,是判断其是否以高息揽储为目的的标准。

  从发行产品来看,多为综合类及债券类产品,投资领域多以债券及货币市场为主。期限上看,7日以下超短期产品仅24只,更多产品集中在20天至30天。

  由于年底时间节点,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此时发行30天期限理财产品,涉嫌修饰年底财报数据,属于高息揽储行为。

  11月超短期产品发行数量减半

  自91号文件发布以来历时两个月,超短期产品发行数量逐步减少,1至3个月期产品发行数量补位1个月以下超短期产品。

  10月份,期限在1个月内的产品发行量占比出现下跌,下跌幅度达9.25%,占比至26.92%。与此同时,1至3个月(含)期产品发行量占比上涨9.22%。

  进入11月,超短期产品发行数量进一步下降。上半个月,1个月(包括30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超过224只。在监管层再次重申对于超短期产品叫停的明确态度后,进入11月下半月,产品数量减至102只。半个月时间,数量缩减五成。

  尽管如此,超短期产品市场需求依然存在。

  一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经理告诉记者,“前来询问购买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络绎不绝。不少投资者更看重此类产品的高收益、低风险、资金周转灵活。”

  月末与季末是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展恒理财(微博)总监石端义告诉记者,“月末与季末是银行考察存贷数据的时间,为了使数据符合监管要求,银行不得已发行了收益率较高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以修饰财报数据。”

  12月末,显然是年度最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于以高息揽储为目的发行的1个月期理财产品,也将经历严厉的监管政策。

  超短期产品是否叫停存争议

  早在今年9月30日银监会就发布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91号文),通知强调,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并重点加强对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以杜绝不符合监管规定的产品。

  进入11月,91号文已发布一个月了,市场上依然活跃着为数不少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部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监管层对超短期产品并没有明文禁止发行,只是禁止高息揽储,这是针对收益率高于正常水平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更具备高息揽储的嫌疑。”

  持有这种观点的股份制银行不在少数,这也是市场依然活跃超短期产品的主因。

  对于是叫停超短期产品,还是禁止高息揽储类超短期产品,银监会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银监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杜绝‘变相高息揽储’。如果市场真的有需求,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规定要求,还是可以发行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