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境外战投屡减中资行股权 我国银行须积极应对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4日 07:40  金融时报

  卓尚进

  记者卓尚进 受国际金融危机演化和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美国银行、高盛集团等境外战略投资者今年以来已数次减持建行、工行等中资银行的股份。从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来看,这种做法在给这几家境外金融机构带来“利好”的同时,客观上不能不给其减持的中资银行带来“利空”。

  2011年11月15日,建行发布公告称,美国银行于11月11日和14日,同意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几家机构投资者转让约104亿股建行H股股份,约占已发行总股份的4.14%。这是美国银行对所持建行股份的第五次减持。至此美国银行在建行的持股比例仅剩0.86%。

  无独有偶,11月9日,作为中国工商银行的一家境外“战投”的美国高盛集团,减持了工行17.52亿股H股股份。据悉,高盛此次套现约85.5亿港元,每股作价4.88至5港元。

  据有关机构统计分析,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曾经的境外“战投”和现在依然还保留“战投”身份的境外金融机构,在2009至2011年的三年之间,总共从中行、建行、工行等中资银行股份减持中套现超过2900亿港元。其中美国银行套现1949亿港元(包括此次交易完成),高盛、淡马锡分别套现443亿港元、280亿港元。

  “战投”减持中资股实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从最近三年境外“战投”减持中资银行股权的情况来看,这些“战投们”反复或持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金融机构为弥补损失、补充资本金、充实流动性而减持大获其利的中资银行的股权。

  早在2008年年底之前至2009年,欧美银行业机构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急需补充资金,于是便纷纷抛售中资银行股份套现。如中国银行H股一批限售股于2008年12月31日解禁,解禁当日,瑞银集团就公告称通过配售方式向机构投资者出售全部所持中行34亿H股,套现8.08亿美元,折合港币63.43亿港元。

  2009年1月,苏格兰皇家银行为了弥补损失,采取收缩国际业务、“回防”和巩固国内业务的应急策略,不顾当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期、中行H股处于历史低价区的情况,以1.71港元的配售价,按协议转让方式出售了其持有的中行108.09亿股H股,套现约184亿港币,从此不再成为中行的“战投”。

  2009年5月,美国政府对19家大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揭晓,美银未能通过,并需补充约300亿美元资本金,于是再次出售建行股份135亿股H股,约占建行总流通股的5.6%,套现资金567亿港币。

  2011年,欧债危机的深化又使欧美银行业面临巨大的风险敞口,资本金严重不足,急需补充资本和流动性。

  前不久发布的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调查结果显示,美国银行对欧债危机风险敞口总规模大约为6400亿美元,大约是美国银行总资产的5%。该研究服务部提醒美国议员,“由于美国银行业对德国和法国的银行风险敞口多达1.2万亿美元,并且对PIIGS(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直接风险敞口也达到6410亿美元,一旦欧洲的主要银行倒闭,美国的银行机构也将面临相似的问题。”

  很明显,一旦欧债危机深化,美国银行业将深陷泥潭。因此,一有需要,这类“战投”就将获利颇丰的中资大行股份“出手”,变成自家的真金白银。

  为应对未来风险,欧盟业已出台相关要求,要求银行补充资本金。2011年10月底,欧盟决定,将欧洲各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7%提升到9%的标准;同时要求必须在2012年6月达到该标准。

  据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国际通用银行风险控制标准《巴塞尔协议III》,到2013年,全球金融机构的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将提高至7%。11月4日,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全球29家具有系统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名单,包括高盛、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等国际知名大型银行。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从2016年起,用3年时间逐步达到附加核心资本要求,其附加资本相当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1%至2.5%。从美国银行三季报看,截至9月底,其一级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为8.65%,的确需要补充一级核心资本。

  预计未来欧美金融机构将通过抛售手中的资产、补充资本金、减少风险敞口,其中,出售已大获利润的中国金融机构股权是其优先考虑的选择。

  银行业要及时规划全球化发展战略

  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这项新世纪初的巨大金融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境外战略投资者们的投资参股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随着这几年“战投们”的纷纷退出或减持,不时地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和热议。

  在客观认识引进境外“战投”后产生的积极效应的同时,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国际大银行的实力是与其赖以生存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密不可分的。

  2005年,监管部门为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确定了“长期持股、优化治理、业务合作、竞争回避”的“十六字原则”;还为境外战略投资者设定了资产、资本等“门坎”,强调其具有的综合实力。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及其对世界经济的长久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包括美国银行、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的欧美国际大银行,遭受了较大冲击,也充分暴露了它们在此前的金融创新业务如CDO、CDS等衍生品交易中潜存的巨大金融风险,在这其中隐含了“华尔街”式的国别风险和国际资本财团天生具有的贪婪、道德风险等。

  国际金融市场是这些境外“战投”生存和“游戈”的海洋,由于政治、经济环境不可预料的种种原因,随时都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的“海啸”。当“海啸”发生时,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中国境外“战投”遭受巨大损失,其从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中能够轻松获得巨额利润,弥补其损失或补充资本金。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形势下,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很快就会传染到国内金融市场,因此要时刻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当前,中国金融业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重点是防范和化解国内的金融风险,如清理整顿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潜在风险,控制好房地产调控和房价泡沫去除后可能带来的信贷风险。

  第二,金融业对外资开放的同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要抓住历史机遇,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统一的角度规划全球化发展战略。

  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投”的过程,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进入美欧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脚步仍受到很大制约。如果不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给其本国经济和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损失,急需外国金融机构和资本资金去救急,中国银行机构在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还是很困难的。

  第三,中国金融业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对内开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2005年开始的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投”的过程,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金融业加大对外开放步伐的过程。中国银行业无疑是关系中国经济命脉和安全的关键行业,也是在中国广大民众及各类企业支持下得以持续较快发展的行业。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有条件扩大对内开放,吸引中国广大民众及各类企业来分享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力的不断增强,金融业对内开放空间巨大,比如可逐步对国内各类企业包括民营资本及个人开放金融业务,而这对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将是巨大的推动。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在改革开放后有了飞速发展和壮大。其中一些佼佼者有意也有能力进入国有金融企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