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IMF:中国金融面临信贷恶化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6日 07:24  金羊网-新快报微博

  IMF对中国金融部门首次进行正式评估中指出

  新快报讯 中新网金融频道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获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4日公布的对中国金融部门进行的首次正式评估中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在逐渐增加。尽管中国在金融部门商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监管也得到了强化,但金融体系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带来了风险。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以支持金融稳定,并促进强劲和平衡的经济增长。

  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风险

  基金组织对中国开展的首次“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检查是与世界银行合作进行的。

  “中国的银行和金融部门是健康的,但存在一定脆弱性,当局应予以处理。”基金组织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任兼FSAP基金组织评估小组负责人Jonathan Fiechter说。“尽管现有结构促成了高储蓄和高流动性,但它也带来了资本配置不当和产生泡沫的风险,特别是在房地产业。随时间推移,这种扭曲的成本只会不断上升,所以越早消除这种扭曲越好。”另外,根据FSAP报告,中国的金融部门面临着几个近期风险:快速的信贷扩张导致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导致银行脱媒现象加剧;房价下跌;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中期脆弱性也在增加,可能会妨害金融体系为支持未来经济增长而进行的必要调整。这样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将带来进一步的风险,因此,为广泛的金融改革行动营造必要的制度性和操作性的前期条件,就应当成为一个优先工作。

  银行体系难抵多风险冲击

  FSAP报告还表示,中国主要改革领域应包括:扩大金融市场和服务的广度,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中介形式以促进银行之间的健康竞争;转变政府角色,逐渐取消利用银行体系实现政府广泛政策目标的做法,而是允许银行根据商业目标做出贷款决策;扩大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利率,而不是行政措施,作为管理信贷扩张的主要工具;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如加强支付和结算系统,增强消费者保护,扩大金融知识的普及,等等。FSAP报告称,中国政府在上述建议中的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行动,基金组织愿意在加强中国金融稳定框架方面随时提供技术合作。

  最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中国当局联合对中国最大的17家商业银行开展的压力测试表明,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报告警告说,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据中新网)

  专家解读

  需客观评估报告中的隐患

  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这份报告,央行也很快进行了回应。央行说,总体来看,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积极、正面的,对我国金融体系未来改革建议是富有建设性的。但同时也注意到,报告中还存在个别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观点,所提出的某些改革措施的具体时间框架和优先顺序等建议尚需结合我国实际深入研究。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具体推进改革步骤时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保持灵活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说,我国短期需面对贷款质量恶化、房价下跌以及外部形势不明朗等风险。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说的这些问题都存在,但是它是隐患,还没有到爆发阶段。

  叶檀表示,报告提出来的具体建议有些是可以接受的,有些是不能接受的。“比如说我们的长远目标当然是金融向着市场化的方向改进,然后以利率来调控整体信贷,而不是行政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信贷,这个没错。但是从短期来看,它有一些建议并不符合事实,如现在马上停止使用存准率这个手段,这个是不符合现实的。包括说现在应该放松货币,然后扩大调控空间,这个也不符合现实。”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微博)认为,未来两三年,房价上涨不可能,房价下跌不会超过15%。叶檀则认为,“我们希望房地产市场是如此的,因为房地产市场如果同比价格不上升,那么跟CPI相比就相当于房价的相对下跌。如果同比价格下跌5%,一年下跌5%左右,而且是均价,这个下跌的幅度已经算是比较大。次贷危机之后大概两三年的时间,美国的房价总体下跌的幅度也不过30%,所以房价最好的是房地产市场是软着陆,而不是说房价一次性下跌50%或者60%,这就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崩盘,也就意味着中国信用市场的冻结跟实体经济的冻结。” (据《中广网》)

  新快辞典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5月联合推出的项目,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金融脆弱性的评估与监测,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推动金融改革和发展。“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已成为国际广泛接受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