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柜面卖保险夸大收益率 老百姓被宣传单所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7日 10:42  东方网微博
  记者 任文娇 崔烨 李伟 制图 邬思蓓   记者 任文娇 崔烨 李伟 制图 邬思蓓

  据《新闻晚报》报道:银保产品带来的争议持续不断,针对近日又有市民投诉一些老人去银行柜面存钱,却令存单变保单的情况,记者并非三路探访了位于杨浦、静安、浦东等地的银行网点,发现包括大行在内,银行依然存在夸大保险收益、不提投资期限、隐匿保险公司名字等“擦边球”行为。

  【记者调查】

  老百姓多被宣传单所“误”

  记者周末来到位于本溪路的中国银行鞍山路支行,银保广告就显眼得多。一进门,只见门口处的服务台上有两块宣传板。一张宣传板上则正反面都是以高收益率吸引眼球的单款产品其间有个极为醒目的“14%”;另一张宣传板上则正反面都是以高收益率吸引眼球的单款产品。晃眼一看,很多老百姓会以为是年化收益率超10%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殊不知,一般购买银保产品都会在银行放置3-5年,这款产品以“14%收益率”噱头吸引消费者的银保产品,也要满5年以后才能取回本金和全部利息。而事实上目前银行整存整取的5年定期利息,都要到5.25%。而这款产品能保证的最低年化收益也只有3.5%。

  记者在了解产品信息的同时,有一位阿姨还真的被这硕大的14%吸引到了,“什么产品啊,14%,收益这么多啊?”后来有人在旁提醒,分红收益是4年累计计算,这位阿姨才打消念头。

  在位于南京西路某弄堂内的工商银行,一进业务大厅,迎面的是黄金产品和基金宣传业,倒并未见到市民反映的“急于推销银保产品”。但在每个办理业务的营业窗口,赫然贴着一张宣传单,列举了一个产品半年以来的结算收益,在5.75%左右,颇有诱惑力,右边赫然还写着“第一”两个大字,即这款产品收益排行在同类产品中第一。

  记者注意到,整张宣传单虽然面积不大,但几乎在柜面办理业务的市民都会看到。而且,纸张上只有银保产品的名字,并未出现保险公司的名字,一般人并不能马上了解这是保险产品。宣传单更没有标明产品的投资期。

  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鞍山路的工商银行鞍山路支行,在服务台的桌面上只摆放着一个产品宣传板——上面贴着的又是银保产品。工商银行的这款产品也颇具号召力。宣传单上这样写:零成本理财,还在为升息转存而烦恼吗?请选择:XXX。保证收益:3年固定回报5%+5.67%(历年最高分红收益)。

  这是一款趸交(一次性投资)的银保产品,至于是否保证收益,当班工作人员说,并不保证收益,但一般来讲是可以做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保本收益是5%,最后的分红收益是浮动的。具体算到年化收益率还要除以3,具体情形就没有这么可观了。而可以作为参考对比的是,3年期整存整取的定期存款年利率也要4.75%。

  券商取代保险公司驻点银行

  记者还走访了张杨路崂山路附近的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没有发现保险公司人员驻点推销保险。

  “你好,这是我们近期推出的理财产品,你可以参考一下。 ”记者表示想购买理财产品后,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向介绍道。

  记者在附近的几家银行大堂内都没有看见佩戴保险公司标志的工作人员,在介绍各类产品的宣传板上,记者也没有看到银保产品的宣传,基本上都是银行自家推出的理财产品和各种债券的介绍。

  不过,记者却在张杨路浦城路附近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内,看见了一位自称是某券商的工作人员。虽然,他也穿着西装,但是胸口却挂着与银行员工不同的吊牌。 “你好,阿姨你办理什么业务? ”“哦,存钱啊,那你有没有炒股票呢? ”“那你是在哪家证券公司炒股呢?”该券商工作人员主动向正在等待办理业务的客户搭讪。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原来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卖保险的业务是由保险公司的银行驻点人员在卖,现在该项业务被银监会叫停了,所以银行对银保的推销力度可能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银行本身资金紧张,银行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更愿意推销自己的理财产品,以达到揽储的目的。

  信用卡推销保险忙

  “您好,我是某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客服,工号***,经过系统审核,您是我们信用卡的优质客户,现在我们银行与某保险公司一起推出了一款理财产品,请问你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 ”类似这样的电话很多信用卡的用户都接到过。

  信用卡推销保险,是银行推销保险的又一“高招”。据记者了解,通过信用卡渠道推销的保险,通常是每月投保金额不高的意外险、旅行保险、简单的健康医疗保险为主,而有不少持卡人也会因为觉得,既然是信用卡中心给自己的“特别待遇”,肯定是非常划算的产品,而且花费也不高,于是就答应了投保。

  不过,有不少持卡人在投保了之后,再和其他类似的产品比较一下会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获得什么优惠,或者发现其实自己根本就不需要这一产品。

  一般客服人员在推销保险时,都会告诉你该保险如何好,并指出是银行专为贵宾或优质客户提供的优惠活动,所以要快点做决定。而此时,持卡人往往会在慌忙中做出购买决定。对此,理财专家提醒,在接到保险推销电话后,持卡人即使有购买意向,也要三思而后行。即便有投保意向,也不用当场决定,可以回家上网查询相关的保险品种和具体条款后再做决定。

  【记者提醒】

  银保出问题银行有责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银保产品,它除了能够像银行理财、基金产品一样帮市民理财外,由于其低风险特征,可以说是捍卫家庭财富安全的有力武器。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机构为了促销保险,把它打上高收益的标签,如果市民只是冲着收益去的,多半要失望。 ”一位保险同业公会的人士表示。

  就在今年4月,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联合召开贯彻落实《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旨在促进银保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依法开展销售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与银行储蓄形成互补的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

  近几年银保市场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销售误导问题也日渐突出,部分销售人员受利益驱动,在销售过程中采取夸大保险产品收益、将保险产品与存款混淆、隐瞒风险和费用扣除等方式误导消费者购买。为此,去年年底银监会曾单独发文叫停保险公司驻点销售,并限制每家银行网点只能与三家保险公司合作。

  保监会方面称,将实行首问负责制。银行是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实施主体,负责在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对销售过程承担管理责任,对误导销售、错误销售等行为负责。这也要求银行销售人员加强业务培训,而保险公司要尽快转变角色,从“销售主体”回归到售后服务上。

  问清投资期和年收益

  通过这次暗访,记者发现,通过近年来不断的监管规范,大多数银行并不像前两年那样大张旗鼓地宣传银保产品,也就是说几乎不存在公然误导消费者的现象,但是在暗处仍然有不少不合乎规范的“夸张”宣传册。这些听起来颇具号召力的口号这都是银行客服前台上摆在显要位置的银保产品宣传单上的标语,这些产品宣传单上有着令人咋舌的收益率,标榜“零风险”、“应加息、抗通胀”等颇为让人心动的标语。

  但记者提提醒,前去购买银保产品一定要擦亮眼睛。目前很多银保产品上面没有注明保险字样,这一点,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多家银行在处理银保产品时情况都是如此。一次性投资的银保产品也没有注明最低投资年限,收益率也都是历年最高收益做参考,而这些关键性信息只能通过银行销售人员口头承诺,最后的细节都会在合同中体现。

  而且这些银保产品的收益率都是以历年最高收益做噱头,最后问到相关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多为,不保证收益,但一般都能做到(宣传单上所标榜的收益率)。而早前的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短期趸交分红险产品最后的到期收益还比不上银行定期利息。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律师姚晓辉对记者表示:“银保销售,最大的问题是销售时的口头承诺往往带有误导性甚至欺骗性,但是真有纠纷又没有证据。所以老百姓要看清楚合同,明白字面含义。 ”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