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短期理财产品看上去很美 专家提醒注意四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15:17  北国网-时代商报

  猪肉涨价水果涨价,通货膨胀这个名词已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所熟知,在这个CPI即将“跨5进6”的时代,理财已经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有更多的人开始由股市、基金转向了更为灵活的短期理财产品。据权威媒体报道,继一季度创下发行累积规模4.17万亿元,同比172.52%的爆炸式增长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二季度再次刷新纪录。据Wind数据统计,4月-5月,各银行累计发行各类理财产品3252款,同比增长168%。但在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销售火爆的背后,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显现了出来。

  销售火爆 银行还未开门已售光

  “超短期理财产品抢购,7天年化收益率高达6%。”作为一家外企公司的中层干部,王先生自打买过一次理财师推荐的理财产品后就频频收到银行推荐产品的短信。“听说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比银行定期存款高不少,而且一般期限较短,不会影响资金流动,我就打电话过去咨询,没想到刚一上午的工夫就全卖没了!”王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理财师告诉他,这并不稀奇,短期理财产品一般数量有限,银行会在开门营业前提前销售。

  无独有偶,40多岁的任女士是公务员,对投资理财很有自己的想法,“之前也在股市里沉浮过,在基金面前摇摆过,直到开始关注短期理财产品。”但任女士对记者抱怨说,“现在的很多银行太不靠谱,很多理财产品刚刚接到消息要发售,即使是赶在银行开门营业的时候去排队都可能买不到,让我们这些忠实的客户都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猫腻,怎么卖的这么快呢?”“确实有这种情况的存在,包括有的时候我朋友让我推荐个理财产品,我都不敢随意答应,因为实在是销售的太快太火爆了。”在中山路上的一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银行几乎每个月都会有短期理财产品发售,期限从七八天到14天,年化收益可以达到3.8%、4.1%、甚至5%。“因为理财产品时间短收益高,非常受欢迎,同时销售方式多样,柜台、网银都可以,所以卖得非常好,有些产品上线往往几个小时就能卖完。所以别说我们有猫腻,就算我们自己想买也未必能抢得到。”

  大跌眼镜 实际收益率让人失望

  尽管超短期理财产品以时间短、收益率高和风险低的特点获得不少投资者的青睐,但有很多读者跟记者反映,在这些产品看似高收益的背后,由于投资期限短暂,利润摊薄后的实际收益往往并不美好。

  程先生的20万元是父母准备购房投资的钱,因为跟父母拍着胸脯担保,于是父母交给他进行理财规划。不久前,程先生购买了某银行推出的7天期理财产品。他说:“即使在加息后,如果只存7天活期的话,收益也可忽略不计,但购买这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是6%,与同期储蓄相比,收益率翻了好几倍,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

  和一年期定存利率相比,6%的预期年化收益率确实很诱人。但记者根据这个案例采访理财师陈铁刚时,他提醒说,6%仅是年化收益率,计算此类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时,还需要除以一年365天的时间;而且,“预期”、“最高”只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并不是实际收益,如果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更要考虑风险因素。

  据记者调查,目前大部分银行发售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都在3.5%-4.5%之间,有的甚至达到5%、6%以上,收益相当吊人胃口,但如果细细推敲,却有另外发现。

  比如,一款7天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投资起点是1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按照当前的4%的年化收益率计算,运作7天后,如果投资金额为10万元,实际收益仅仅约为76.7元 (理财收益=投资金额×年化收益率×理财天数/365)。如此看来,虽然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同期储蓄要高出不少,但事实上,购买理财产品付出的时间、精力、承担的风险都是要计入的成本。

  某款理财期仅为7天的短期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但是销售期却要4天,如果早买,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就降低了,可是晚些购买的话可能面临已售空。这就出现了上述市民的情况。不仅如此,产品到期后,还要3-7个工作日做清算,本金才会连同收益一起回到投资者的荷包里。

  中国银行一位经理告诉记者,短期理财产品在资金利用灵活度上尤其有优势,但是对于喜欢“放长线、钓大鱼”的投资者来说,购买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还不如以时间换取空间,选择期限更长、收益率更稳定的产品。省工商银行理财师陈铁刚也建议,购买超短期理财产品,要注意考虑时间成本和年收益率等相关内容,对于一些普通投资者来说,将闲置资金购买超短期理财产品,由于投资期短、资金额较小,实际收益并不可观,而诸如7天通知存款、货币基金等也不妨考虑一下。

  细算时间 资金占用期限被拉长

  虽然叫做短期理财产品,但很多投资者发现,从购买理财产品到资金最后到账,资金占用的时间通常大于理财产品期限,甚至超过理财产品期限的2倍。

  一位理财师告诉记者,某银行上个月的“天天XXX”产品的期限只有7天,销售起止日为2011年5月24日至2011年5月31日,却横跨了8天。在2011年5月24日认购该款产品的投资者,由于认购成功后资金即被银行冻结直至理财产品起息,因此投资者资金至少被冻结15天,是理财产品期限的1倍多。

  如果理财产品资金到账日又比理财产品到期日晚几天,那么投资者因购买该款产品造成资金被冻结的时间将更长。结合当前短期限高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的畅销情形,为了抢购到上述理财产品,可能不少客户早早就认购了,然后资金就会被银行一直冻结。

  理财资金到账日晚于理财产品到期日的情况其实在短期限理财产品中比较常见。据了解,某银行“日日盈25号”理财计划,资金到账日为理财产品到期后3个工作日内。一旦遇上周末,可能在产品到期后5天才能拿到理财资金。

  对簿公堂

  投资者败诉的不少

  据一家北京媒体报道,北京的高女士三年前投资20万元购买了某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去年初到期后产品亏损,本金不保。高女士认为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多处违规行为,主要问题包括:未按规定给客户做书面风险评估;在运作期间擅自变更投资范围;产品信息披露弱化了投资者的知情权;产品宣传彩页有夸大误导成分等。在与银行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高女士去年将银行告上法庭。然而今年2月18日,北京市朝阳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驳回了高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认为其作为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具有谨慎注意的义务,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应进行基本的判断。

  高女士所提及的理财产品销售误导和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律师表示,即使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有一些不合规行为,也只能说相关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想要在发生损失后与银行打赢官司是很难的,因为每家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都很严谨,仅仅是理财产品的协议书就达到了10页。其中包括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信息传递风险、认购风险、产品不成立风险、提前终止风险、延期风险、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风险等诸多免责条款。

  辽宁省工商银行高级理财经理陈铁刚提醒说,很多投资者连协议书都不看就签上姓名,最后导致对产品收益以及应承受的风险心怀不满,所以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咨询理财经理,清楚了解资金的具体到账日等信息,切忌跟风购买。而且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资金周转情况,因为理财产品不到期是不能取的。

  专家提醒

  理财前注意四点

  在对省工商银行理财师、中信银行贵宾经理、广发银行理财师等多位专家采访时,他们提醒,购买理财产品需对收益风险有几点注意,首先,强化风险意识。理财产品不等同于银行存款和国债,购买理财产品只是通过银行这个渠道完成认购程序,实质是消费者的理财投资,并不是所有理财产品都只赚不赔。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要提高对银行理财的认识,增强风险意识。其次,量力而行。理财产品的“专业性”较强,消费者在确定购买前要三思而行,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风险承受能力及对理财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谨慎选择。第三,认真阅读协议。不能看也不看就签名,最好先对理财文书和合同进行研究,弄清楚收益、风险和费用,看懂理财合同条款,搞清楚风险是购买理财产品的前提。最后,要妥善保管理财合同。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后,要妥善保存理财合同、合同解释说明以及有关的宣传资料,防止发生纠纷后,维权难以提供证据。 本报记者秦巍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