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风险提示躲猫猫 卖理财产品怎可报喜不报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 13:48  北京日报
  漫画/赵春青   漫画/赵春青

  首月保证年收益率30%固定收益……

  本报记者 沈衍琪

  “德意志银行的私人理财是全世界最坏的服务,我快被理财成‘无产阶级’了。”知名杂志出版人洪晃近日发布的一条微博,引发众多网友竞相对自己购买理财产品的经历大吐苦水。“晃姐,你不是一个人。”身为幼教老师的齐小姐发帖调侃,同时晒出了自己购买的某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单:在短短三年中,她投入的2万美元已缩水一半。

  风险提示不细找看不见

  “如果不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一再‘忽悠’,我肯定不会买风险这么高的理财产品。”齐小姐拿着银行的产品说明书,懊悔不已。

  记者看到,在这家港资银行印制的产品说明书上,产品名称下以大号字体印制的两行介绍格外醒目:“首月保证年收益率30%固定收益……”接下来,产品亮点、产品结构、挂钩股票走势图等一一列举,直到翻至最后一页的末尾,才有几行关于产品风险声明的小字,其中注明“投资产品并非保本产品”。

  “当时客户经理一再向我强调产品的盈利能力,并且告诉我产品设有‘保护机制’,能够防止本金损失。我就误以为这是一款保本型产品。”齐小姐说。

  然而,专业金融人士在看了说明书中提到的“保护机制”表示,该机制仅规定,一旦所挂钩的最逊色股票跌幅大于8%,如果其他所有股票均未曾下跌大于30%,投资者的本金有100%的保障。而事实上,自2007年的大牛市之后,数十只股票一齐下跌30%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大盘下跌的情形下,产品所标榜的‘保护机制’形同虚设。”业内人士表示。

  风险评估银行竟敢代劳

  “理财产品并非储蓄,银行应向客户充分告知风险,并且评估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但很多银行为了推销产品,常常会故意‘省略’这一环节。”金融业专家李哲表示。

  银监会曾于去年下发通知,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需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和提示。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后发现,尽管购买理财产品前客户需要填写评估问卷,但大部分都成了“走过场”。

  在定福庄附近一家国有银行,记者向理财经理表示自己目前还没有毕业,无固定收入,不知能否通过风险评估。“填这个表就是走个程序。”一位理财经理指着风险评估表告诉记者。“您在收入那栏随便填一个数就行。”而在另一家商业银行,理财经理则直接表示,客户只要在这份风险评估表上签个字就行,工作人员可以代为填写表中各项内容。

  “我的这份风险评估表完全是客户经理‘代劳’的。”齐小姐说。在问卷上,齐小姐的风险承受能力被填成了“高”,而在幼儿园工作的她年收入则被提升至“10万元至50万元人民币”。

  为揽储一季度产品爆棚

  针对理财产品推销暗藏的各种“陷阱”,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道出苦衷。“现在银行间竞争非常激烈,业务人员的指标压力也很重,如果风险评估占用过多时间或流程复杂就可能导致客户流失,也不利于推销产品。”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普遍处于“爆棚”状态。前4个月,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507款,同比增长67.3%,平均每日发行逾12款。

  由于今年开始,监管部门对银行的存贷比考核从季末、年末改为日均考核,因此各银行也从季末“冲时点”,密集发行理财产品揽储,变成平均用力。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微博 专栏)表示,银行保障理财客户收益是对自身品牌的维护。“理财产品的购买者绝大多数都是银行的存款人,他们追求的主要就是收益的稳定。如果理财产品问题频出,必然会对银行信誉带来一定损失。”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