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存贷比月度日均考核明起实施 中小银行或受打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31日 06:55  南方都市报

  存贷比月度日均考核执行后,部分中型股份制银行下半年业绩增速可能会受到打压。IC供图

  为防止银行月末季末高息揽存现象愈演愈烈,放风已久的存贷比月度日均考核将从明天起正式实施,银行每月初要向银监会报送上月日均存贷款额,并要求日均存贷比不得高于75%。

  南都记者昨天就此向部分国内商业银行求证,受访银行均表示届时能够满足新监管要求。不过南都记者发现,目前有部分银行仍在大肆推销其基于月末冲时点而创设的理财产品。中央财大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 专栏)认为,新规执行虽对银行拉存款冲时点冲动有所遏制,但不能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中型银行仍有冲动。而有券商分析师表示,月度日均存贷比执行后,部分中型股份制银行下半年业绩增速恐受打压。

  存贷比新政不影响正常经营

  月度日均存贷比考核早已不是秘密。早在去年第四次金融经济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有关人士就指出,要摒弃以月末、季末时点数据进行业绩考核的不科学做法,建立月度日均存款的统计制度,并按照月度日均存贷款监测流动性水平。今年4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专栏)在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公开表态,要按月度监测银行的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但并未透露具体的时间表。随后,记者从光大、浦发、中信等多家银行证实,月度日均存贷比将于6月份正式执行,6月初各银行要上报5月份的日均存贷款额,并要求日均存贷比不得高于75%的监管标准。

  针对即将执行的监管新政,浦发银行总行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行今年年初以来就一直采取月度日均考核各分行的存贷比,因此新规正式执行对该行正常经营没有影响。而民生银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张昌林也表示,2月份以前民生的存贷比有一定压力,但3月份以后日均存贷比已经达到监管要求。此外,中信、华夏、北京等银行总行人士均表示,目前已能够满足日均存贷比不高于75%的监管要求。

  实际上早在年初,某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一负责人就向记者透露,该行内部已经在按照月度日均存贷比进行考核。“当时觉得压力比较大,主要是要寻找更多的存款来源。”该人士表示,“后来银行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比如进一步改善服务,提供更多的理财产品,对大型存款客户做好维护等等,客户存款数已经能够满足新监管要求,不会对日常信贷业务产生影响。”

  张昌林也表示,民生银行主要是通过促进存款增长解决存贷比问题。“存款增长一是靠客户基础,二是靠产品,三是靠服务,去年以来我行在这几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短期来看考核导向将信贷资源配置和存款增长挂钩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新规前夜仍有银行高息揽存

  虽然各大银行均表示新政执行对日常经营没有影响,但在中央财大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新规执行“虽然让银行拉存款冲时点的冲动有所遏制,但不能根本上杜绝”。郭教授表示,“最近几天我还是能收到很多银行拉存款的短信,其中股份制银行多一些。这大概是因为这些银行的存款来源少,分支行还有业绩的压力。”

  “时点效应仍然存在,虽然存贷比指标的时点效应小了,但银行还有规模增速的考核,还有经营业绩的考核等等,这些考核仍然要按照一个时点为基准。”郭田勇表示。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也认为,由于各家银行已将每月的贷款发放额度收归总行统一分配,上半年贷款投放节奏已经相对均衡;而存款“由于各银行仍有规模、存款总量、市场份额等时点考核要求,新规执行后银行仍然有拉存款的冲动,只是不一定要放在月末的几天”。

  中型银行下半年业绩或受影响

  针对新规执行后银行的息差和定价权,张昌林表示,日均存贷比降低本身对息差略有影响,但通过定价提升等完全可以覆盖。浦发、中信等银行有关人士也表示,新规执行后对银行的息差没有直接影响。

  郭田勇认为,月度日均存贷比考核仅是在报表统计上的一些修订,银行的经营情况不会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他认为,短期来看央行利率仍有上行可能,“如果是对称加息,银行的利差还会扩大;不过目前来看,央行进行非对称加息也有可能。”

  金麟表示,预计下半年银行业净息差水平将保持高位运行,继续大幅上升或大幅回落的可能都不大。“不过由于吸存压力大,下半年银行存款成本面临上升压力,在净息差持平的情况下,下半年净利润恐受影响。”他认为,“特别是中型股份制银行,由于存贷比较高,未来仍可能继续发行一些高息理财产品,虽然对冲时点意义不大,但最后几天冲规模的冲动仍然存在。”

  南都记者 李鹤鸣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