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印峥嵘 发自上海
随着外资行75%的存贷比红线压境,各家外资行纷纷卯足了劲展开存款争夺战,一线业务人员的考核压力陡增。《每日经济新闻》近日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在残酷的竞争压力面前,外资行一线业务人员的流失率粗略估算竟达到30%。
一线业务员流失率达30%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外资行一线业务人员的流失率高达30%,其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外资行人员流动问题尤其显著。
据调查,这些流失的一线业务人员有的是被同行挖角,有的是另觅去处,跳槽的原因之一是存贷比红线压境后的考核压力。
根据银监会的要求,外资行在2011年底前存贷比必须降至75%以下,目前处于第一梯队的汇丰、花旗、星展、渣打等几家外资行存贷比已经达标,第二梯队的东亚、恒生、华侨、南商、三菱东京等10多家银行,年内达标问题不大。
这就意味着,目前大多数外资行存贷比都在75%以上,且仍有约10家外资行存贷比高于200%,个别日资银行因历史原因吸储困难,年内冲刺存贷比达标的困难较大。
由于 “存贷比”是一个动态概念,在这一紧箍咒的束缚下,外资行纷纷提出先拿存款再放贷款的理念,一线业务人员也切实感受到了这种考核的压力。
一位刚从某美资银行跳槽到新加坡某银行的客户经理向记者透露,“业务人员最重要的就是客户资源,没有客户就没有竞争力。”枯燥的电话销售几乎是她每天的必修课,具体而言就是和以前接触过的客户沟通,看是否有理财需求。
多因素限制发展
“吸储压力每家银行都有,这还不算是主要原因。”沪上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认为,外资行一线业务人员流失主要源于产品单一,适用范围狭窄,业务人员压力大且上升空间小。
上述人士认为,虽然外资行的管理能力、综合实力较强,不过目前来看,产品不如中资行丰富。
“一位中资行股份制银行的业务经理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比如企业发债融资、和担保公司合作,甚至还包括介入地方融资平台的优质项目,外资行这些业务要么不做,要么做得少,总之很难和中资行展开直接竞争。”
据悉,正因为如此,中资行也并不认可外资行的工作经验,外资行的一线业务经理日后的发展空间也比不上中资行。
而在一些具体的业务领域,外资行因为份额小,也无法和中资行展开直接竞争。据上述中资行人士表示,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外资行无论从管理资产的总量还是从产品的丰富程度看都比不上中资行。由于外资行的理财产品对客户的培育不够,金融危机以后,个别银行理财产品遭遇投诉不断,也影响了外资行整体的形象。
而在外资行的资金业务部,外资行在人民币衍生产品如掉期等领域缺乏定价权,又因为没有金融债的做市商资格,买卖中获利的几率也比不上中资行。
某外资行的分行经理也承认:“外资行做业务远不如中资行灵活,中资行的触角可以延伸至金融的整个产业链,外资行则只能在选定的领域和中资行进行差异化竞争。”
薪酬激励机制有差距
另据某外资行的总行高管介绍,相比之下,外资行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不如中资银行,再加上上升空间有限,也是一线业务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
据一位外资行分行负责人介绍,外资行新设一家网点,起初2年内的盈利都在30万元以内,如果总行当年的资金业务获利不错,每位员工的年终奖一般相当于5个月的工资,和业绩的关系不大,薪资福利水平远不及中资行,更比不上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资股份制银行是赚多少拿多少提成,一个有2年工作经验的一线客户经理就能给到15万年薪,而在外资行根本不可能。中资行业绩直接和奖金、绩效工资挂钩,压力大、工资高,外资行的压力小一点,回报则远不如中资银行。”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