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翀
银监会日前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要求将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转入表内,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同时大型银行应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很显然,市场将此解读为管理层在收紧流动性。所以,沪深股市剧烈反应,尤其银行股大幅下挫,当日上证综指即下跌77点,跌破2600点的整数关口。
那么,银信新规对我国当前的流动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不妨来细算一下目前银行表外资产的规模。截至今年6月底,单一资金信托规模约为2.4万亿元,其中融资类占比大致在64%左右。如果考虑到银信理财合作产品只是单一资金信托的一种,那么推算的融资类银信合作规模不会超过1.5万亿元。
如果再仔细甄别一下其中可能转入表内的资产,还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不会转入表内。其一是在未来剩余的一年半时间内到期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自然不用转入表内,其二是贷款剩余期限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期限完全匹配,银行不用承担流动性风险,其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已完全转移,也不会转入表内。那么只剩下一种,即贷款剩余期限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存在期限错配,银行需要提供流动性支持,大部分为银行的资金池——资产池对接业务。如此看来,笔者判断,大概会有25%至30%的融资类银信合作规模会转入表内,大致有3000至5000亿元的规模。
市场当然不应被如此规模所吓倒,只不过担心转入表内的资产会占用信贷额度。央行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新增5328亿元,年初以来累计增加了5.2万亿元。如果按照既定的7.5万亿元投放目标,那么剩余的5个月,平均仅有4000亿元的投放量。如果再加上转入表内资产挤占信贷额度,流动性风险的确不容乐观。
因此,市场把银信新规解读为对流动性的控制,还是有一些依据的,只不过放大了其负面影响。而笔者认为,银信新规的出台,根本目的并不在此,而是约束过度膨胀的表外资产,这属于主动风险管理。有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投放贷款约4.7万亿元,但表外资产规模就扩张了1.5万亿。如果保持这一扩张速度,那么全年实际新增的贷款规模将显著突破10万亿元。
笔者之前就曾认为,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产能过剩以及房地产的调控风险,已成为眼下考验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三把利刃”。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大部分流向了上述三大领域,部分规避了正常银行信贷政策的限制。在上半年银行资产整体不良率仅1.3%的背景下,监管层未雨绸缪,提前通过出台银信新规的方式,对表外资产进行主动风险管理,以切断游离于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之外的灰色通道,很有针对性。
此外,《通知》还要求,对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即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对设计为开放式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类、融资类或含融资类业务的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信托产品,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停止接受新的资金申购,并妥善处理后续事宜。上述规定可以理解为对总量风险的控制,以及对新产品发行的严格限制。而融资类理财合作业务也有了清晰的界定,包括但不限于信托贷款、受让信贷或票据资产、附加回购或回购选择权的投资、股票质押融资等类资产证券化业务。
至于《通知》要求的拨备计提,因以150%的覆盖率作为强制规定,业内似有较大争论,即以风险管理的可控原则而论,似有矫枉过正之嫌。笔者也认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众所周知,对于转入表内的理财产品所对应资产,如果评级为正常,那么只需要按照资产规模的1至1.5%计提拨备。如果属于其他资产质量分类,则需要计提20%至100%的拨备。也就是说,即便发生了资产损失,只需要计提100%的拨备,就可以完全覆盖风险的。
笔者判断,对于转入表内的资产,今年占用信贷额度的可能性不大,但明年很有可能会纳入额度管理。如果不占用额度,利息收入大致会对冲手续费收入,对银行盈利影响不会太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如果占用额度,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受影响,但银行会损失手续费收入。整体而言,从规模考虑,影响均不大,大致在两个百分点之内。(作者系策略研究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