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VISA封堵银联或引大规模诉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4日 13:34  法制晚报

  持卡人无法选择银联网络刷卡成本提高而银行则违反了办卡时签署的合约——

  本报讯(记者张焱)Visa近日封堵中国银联境外清算通道的举动,有可能不再仅仅是两家的商业竞争问题,而引发连锁反应,此举将可能导致发卡银行面临被持卡人集体诉讼。

  某商业银行北京分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上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银行在给客户办理信用卡时,会有一个统一格式的合约,其中有这样的条款:提示双标识卡持卡人在境外可以选择使用银联或Visa等卡组织的网络。

  而如今,Visa单方面限制双标识卡持卡人选择银联网络的做法,将不可避免地使商业银行违反具有法律效力的这一合约条款,持卡人可以依据此条款对发卡银行进行投诉甚至是法律诉讼。如果Visa坚持目前封堵银联的举措,银行被诉讼的风险从理论上看不可避免。

  据了解,与其它卡组织网络相比,目前通过银联网络消费或取款,持卡人更省钱,因为无需支付1%-2%的货币转换费;使用银联卡在银联境外ATM机上取款,手续费相对较低。

  而如果刷Visa通道,比如在香港,港币首先要兑换成美元,美元再兑换成人民币,相当于两次换汇,会产生货币转换费用。同时,如果汇率波动明显,持卡人在还款时可能还要遭遇汇率损失。

  此外,Visa禁止双标识卡走银联网络,还可能造成持卡人无法享受信用卡的一些附加功能和增值服务,例如信用卡分期付款等。

  新闻回放Visa“封杀”银联境外通道

  Visa近日向全球合作银行发函,要求从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受理带Visa标识的双币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取现,持卡人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

  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罚款5万美元。如果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

  各方回应

  银联:Visa无权限制支付通道

  对此,中国银联表示,“银联、Visa”双标识卡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识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这也直接关系到持卡人的权益和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承诺等。

  银联表示,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做出限制,持卡人拥有选择境外支付通道的权利。

  Visa:有权规定4字头信用卡支付通道

  对于中国银联的这种正式回应,Visa中国区公司事务总监刘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Visa的产品除了在卡片上带有Visa的品牌标识外,还带有以“4”字开头的BIN号。

  由于Visa已将“4”字开头的BIN号在国际标准组织ISO进行了注册,因此,如果持卡人选择了以“4”字开头的双币卡,即意味着选择了其交易将通过Visa的支付网络进行处理。

  专家:银联目前对封堵缺乏反击手段

  一位熟悉银联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口头上回应,银联近期没有作出进一步举措的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陶长高博士告诉记者,银行卡产业链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发卡-收单-清算。

  对于发卡银行来说,在自由市场环境下,和哪个银行卡组织合作,完全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的市场经济行为。

  而据记者了解,与Visa和Master两大国际巨头相比,银联此前给予银行的“促销优惠”显得缺乏吸引力。前者会给发卡行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和补贴,还有旅游的机会,为了增加发卡量,Visa还有资金的直接支持。

  影响分析

  超5000万张信用卡刷卡成本提高

  刘婕告诉记者,此次要求走Visa清算通道是4字头的双币信用卡,更常用的以“62”开头的银联信用卡不受影响。

  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4字头信用卡的持卡人呢?

  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累计发行信用卡约为1.93亿张。根据银行方面透露的数据,单币种卡占信用卡发行总数的47.4%,双币种卡占52.6%,其中“银联、Visa”卡占卡片总数的27.4%。

  这意味着,截至3月底,银联Visa双币卡为5288万张,而这5000多万张Visa卡在今后出国消费时将产生1%-2%的货币转换费。

  专家提示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陶长高博士提示消费者,针对Visa此次限制,消费者今后出境可以带多张信用卡。在能受理“62”开头或其他非“4”字头信用卡的地方,优先使用该卡会更省钱。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